Starke Sound HALO M1 试听报告 | 理智与情感你选谁?

我要承认,自打我在视听前线的公众号看到斯塔克新出的这对M1时,我当即就被它精致漂亮的外观给打动了,那是一种想见到它真颜的冲动。在我的价值观里,音响系统保证音质之外,也一定要有颜值,要适合自己的审美,而不是得用家庭的装修风格去匹配音响的风格,这也是当下很多30、40、50岁左右稍微年轻些的烧友都在寻找的高级、精致、赏心悦目的“审美”!
但我有个担心:要是斯塔克厂家把钱都花在那漂亮的钢琴烤漆外观,牺牲了音质和音色,那我的喜欢很可能就成了“冲动”的惩罚了。于是我很迅速的报名了视听前线组织的漂流活动,目的就是想“理智”的看看这款音箱的音质音色到底配不配得上它自称的“Hi-End”定位。

到货的那天是周五中午,我当时做了两件事:
第一,请假回家,我想第一时间看到它,急!。
第二,我提前把周末两天的所有活动取消,我要专心的体会一下能让我“冲动”喜欢的音箱到底怎么样?
于是,我足足“折腾”了2天M1,却没有立刻写出这篇文章。直到十几天后的国庆假期,我觉得我已经可以足够的理智、客观的写作时,我才端起咖啡,看着酒店窗外的秋色,动笔写下这些我体验过的真实感受和思考。
开篇总结一下我的感觉:M1其实很——省钱。
啊!定价4万多我还说省钱,疯了吗,怎么个省法?
书架箱和低频往往是矛盾的共生体,我们就先从M1的低频说起。
我猜大部分烧友看到这里,心里可能会想:一款书架箱谈什么低频,能有点儿就不错,不可能像落地箱那么好听的。您说的基本正确,但这次咱们先不急下定论,听我仔细说说。
斯塔克的这款M1在低频的解析、大动态以及音场表现上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到达Hi-End级别并非厂家自我吹嘘。
M1是一款中型书架箱,它的主要舞台是书房、卧室、客厅这样的小空间。小空间里聆听距离一般不超过3m,大部分在2m左右(哦 当然,它绝对不适合用作桌面近场听,原因后面会说到)。在这个聆听面积和距离下,大多数烧友往往最头疼什么?当然是——低音轰头,M1可是有6寸的中低音单元的存在。想想看这么近的距离,低频响起四周家具跟着一起嗡嗡作响,什么Hi-End都成了End。适度的低频才是更好的选择。如何才算适度呢?
低频残响过多、控制力差、解析力差、房间小、距离近……烧友基本都能掰着手指头细数低频“原罪”。可如果音箱的设计者,在出厂前就解决了前三个问题呢?那么我们极有可能得到的就是一个:低频适度、控制力好、喇叭余震少,低频清晰到位回弹迅速的听感。个人认为低频听得清楚,才是高级的书架箱表现的“守门人”。毕竟我们家不是夜店不需要地板包裹着我们心脏一起震颤。

于是,低频测试环节来了(下文和此处一样,我就不逐一例举测试碟,仅选择印象深刻的来说明,以免不必要的延长大家的阅读时长)。
ALLEN TAYLOR的《LOOKING FOR YOU》专辑拿出来走一走。THE TRAVELLER这首歌想必很多烧友对它的旋律相当熟悉。整首曲子大部分时间内,背景里都有着持续不断的低频。这是很考验低频解析度和深度的一首试音曲。器材稍有不到位,那持续的低频就会侵吞高频细节,让吉他失去空气感,让我们不得不去总惦记着这低音怎么这么讨厌,曲子听着浑浑的,声音开大些甚至轰头的感觉也来了。M1对整首曲子的低频处理非常得体,绝对不会喧宾夺主,干净清晰的低频让吉他声和TAYLOR的厚实的男声非常突出,带着挑剔的态度从头听到尾,没有任何地方轰头。
如果音箱不能真实还原音乐本身或者音乐制作者的意图的话,那就是失败!好的器材本身就像一个音乐家,很懂怎么表达音乐,这是我们真想追求的器材,那么问题来了,我说的省钱省在哪里呢?
答案就是玩音响最贵或者最遭家人嫌弃的——家庭声装改造。房间声学测算、扩散板、吸音板、低频陷阱这些一桩桩一件件是便宜的还是家人喜欢的?
遗憾的是——都不是!
所以我真的要给斯塔克M1的设计师点赞,你们是真的懂烧友的苦恼,也真的懂音乐在家里怎么容易好听,这比投入更多的改造房子的银子或跟家人来回解释的麻烦相比。太省了!

得出这个结果时,我又仔细想了想M1是因为什么有可能做到这点的?
答案很可能就来自它箱体内独特的六根“加强筋”设计(官方称为金脊龙骨)。
请允许我这么称呼加强筋,因为如果你看了它官方放出来的截面图,你就知道这么叫真的很形象。M1每只音箱基本都有13kg左右的重量,内置加强筋让低音喇叭牢固得和前后面板融为一体。
很让我佩服的一点来了,喇叭、加强筋、前障板、后面板不同形状、不同材质,这样牢牢绑定,万一出现某些频率的谐振或共振可怎么办?很要命的!
好在这几样都是斯塔克自己生产的,而不是外购回来的,这样的好处很明显,那就是从设计之初各个材料的材质、重量、频率都是厂家了然于胸,避免了大量的试错成本和失败的概率,自己设计、自己生产,这既是对声音负责的态度更是能让整个音箱成本降下来的重要原因。
既然是Hi-End级别,那就少不了“自然声”那种高级感的测试环节。拿出大漂亮国的喇叭花唱片出版的《CRE ME DE LA CREME》专辑来仔细的听听M1表现如何吧!
强推其中《THE HIGHER YOU RISE》和《BLACKBIRD》这两首曲目。我特意没选那种非常安静缓慢的音乐来测试。就是我想看看在很有节奏的音乐里,M1是否能把喇叭花那种自然、流畅而又极度真实的声音方面特色都表现出来。结果令人非常满意,真实感、顺滑度非常到位,可以说是喇叭花唱片的好搭档。这样的好表现也来自M1的设计师给音箱配上好的喇叭搭配方案。28mm尺寸(比大多数高音喇叭都大)铍铜高音喇叭搭配钻石切割外立面的高音输出结构。设计师用一阶分频的方法,让强大的高音喇叭和中低频产生的非常自然的三频衔接。
我们继续深入测评,看看古典乐的表现。
你可以像我一样用古典乐《大砧板》和TACET出品的《THE BEST 2004》两张非常严苛但是很好听的唱片去测试三频表现。我并没有用大音量去测试,相反是用更难的小音量下,去听听M1的大动态是否还能完整保留。实际结果时M1在大音场的特色加持下,即使是小音量,所有的演奏细节和音乐高低起伏都活灵活现。即便是那首《AVE MARIA》号称魔鬼试音单曲,不好听就简直不能听的曲子,也很好听。
不过,话又说回来,想让M1好听也不是没条件的,有三件事要做好,另外还有一件事可以更上层楼。
1、两只音箱之间尽量保持1.6~1.8的间距,且音箱两侧尽量不要靠墙或者被柜子挡住;在书架箱,M1的音场很大很好听,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注意用好这点。在用老虎鱼出品的艾伦泰勒的《LOOK FOR YOU》这张专辑时,那一声声好听的吉他低频,有序、相位准确的充斥在整个房间,包围着我们的耳朵。这不就是妥妥的现场感吗?
2、M1的高音结构,对两只音箱的前后摆位、侧倾kg角度和房间的面积、形状、皇帝位的位置之间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我把玩的这几天,前后尝试了各种角度和摆位,来寻找最好听的摆法。这方面每个烧友恐怕都有的可玩了,人人家里房间不同,音箱的摆放也就百花齐放了。哦,对了,我试听的时候是没有在导向孔里塞低频海绵的,就是玩它本来的音色。
3、 M1是个会玩“独孤九剑”的高手。也就是你给他搭配什么样的功放,他就给你什么样的声音。这里要重点夸一下,即使您拿很好的D类功放来推M1,乐感和音质都是极佳的,不会输给AB类。也就是说如果搭配比M1贵价的音箱,这样的投入不仅不失败,M1反而会给你额外的惊喜,所以尽管去搭配吧,它值得!
更上层楼的事情那就是——脚架、脚架、脚架,它非常重要!烧友别想把M1放在家里的柜子上,除非那是一块实心的大木头或者铁腚,这么沉的箱体,普通柜子的空心结构,会干掉你全部的“好感”。我试了下用合金的灌砂四柱脚架、和木质脚架放这款音箱。结果都大大的不如原装脚架来的好听。烧友如果家里是灌砂的脚架或者木质脚架,劝大家还是别抱着侥幸心理用了。否则3万多的音质直接被干到不好听,太亏。

真要给这对原装脚架点赞。这是我这些年来遇到的最好安装的脚架。即便你和我一样是个文科生,平时“四体不勤”的混日子,你也能轻松的、一个人把脚架安装好,让你有原来我动手能力也这么强的幻觉。


我还想说这款音箱很女毒,我先后仔细听了陈洁仪的《重译重奏》的K2HD限量版,阿梨粤的《最爱》限量版CD,爱听女声的烧友会非常享受。当然我是个“杂食”的烧友。所以我还认真听了玉置浩二日版的《酒红色的心》以及BILL EVENS的爵士神专《WALTZ FOR DEBBY》。其实这也是把爵士和民谣曲风都进行了详细的测试。考虑到篇幅有限,就不仔细讲这些音乐的具体听感了。如果将来还有机会,我再来详细说说这么多好音乐和M1音箱“合奏”的听感效果。

烧友们如果想看,就记得和视听前线官方说,让他们催我更新下一期M1的音乐详解(笑),顺便烧友们也能知道哪些CD值得买,又适合M1去表现。
哦对了,我试用的是黑色的那款,作为钢琴漆又是黑色那妥妥的指纹收集器呀。对我个人来说,如果是M1的白色款或者红色款,那就是我的理智与情感兼得的好选择!



新浪
淘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