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咏月音乐巡礼 | 卢塞恩湖上的月光
- 古今中外咏月音乐巡礼 | 卢塞恩湖上的月光
- 古今中外咏月音乐巡礼 | 印象派大师的音画杰作
原作者: 晓风

音乐,是一种必须要听觉介入才能成立的艺术。但是要人们喜爱上音乐,有时却不一定非要借助聆听的手段。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一例,据说有很多人之所以心生入门古典音乐欣赏之意,即缘起自一个关于贝多芬与盲女动人的传说,实际上这个传说故事完全是无中生有。即便是贝多芬本人,都没有把自己这首作品安上名字。“月光”一名的由来,是德国名诗人海恩里希·雷尔斯塔布在评论此曲时,称其首乐章使人联想起瑞士卢塞恩湖上的月光。这个评语从此被乐谱出版商用作为此曲的标题,流传至今。钢琴奏鸣曲《月光》描绘的画面,相当符合人们对夜晚月色的想象:一开始,琴音恬美幽静,如明月冉冉升上天空,淡淡的月光洒向林间小路。第二段里,曲调开始变得轻快活泼,好像淘气的精灵在月光里嬉戏。最后,乐曲转为快板,乐音似向着辽阔翻腾着的海洋,奔涌呼啸而去。

《月光》这首世界名曲,除开它极高的知名度外,自然拥有各种各样众多的演奏版本。自从录音唱片诞生至今,如果要详述其录音版本,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且不提这单独一首贝氏钢琴奏鸣曲,即便是范围扩大到贝氏全套32首钢琴奏鸣曲,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第一套施纳贝尔灌录的单声道录音开始,至今的九十多年间,包括巴克豪斯、肯普夫、吉列尔斯、里赫特、阿劳、塞尔金、布伦德尔、巴伦波伊姆、波里尼、阿什肯纳奇、科瓦谢维奇、古尔达、扬多、YVES NAT……一大批钢琴大师在内的无数高手,都留下过至少一套全集录音。大师们演奏的《月光》,展现出他们各自迷人的艺术风采。

吉列尔斯1980年在DG的录音,是曾经获得日本“唱片的艺术”名曲三百首首奖的名版,不仅在众多同曲版本中独孤求败,同时也是一个发烧级的天碟制作。他演奏的的首乐章创造了一种清雅空灵的意境,正如CD封套上那幅幽蓝恬静的画面: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空,一轮秋月高悬,月色凄冷,点缀着清风凉夜。首乐章的三段式变化,吉列尔斯用极为细腻的手法加以区分,展现出高超的触键技巧。到了爆发般的第三乐章,他又表现出惊人的控制力,琴音蕴涵着强大的能量,将该乐章的张力凸显出来,让人听得血脉喷张!清风徐来,湖水潺潺,带来的是自然的韵律;明月皎洁,湖岸静谧,赋予人无尽的遐想。这样的美景,仿佛触手可及,却又深不可测。从首乐章、次乐章到末乐章,三部分之间产生的强烈反差,在吉列尔斯的手中变得非常自然流畅,难怪此版自问世以来就大受乐迷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