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人生 | 音响之路(七十八)
原作者: 西电标

西电公司旗下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的工程师肖克利,离开西电后曾开办过一家公司,但因为团队不和等原因,包括罗伯特•诺伊斯和戈登•摩尔等在内的八名员工最终在一美元的纸币上共同签名,宣告退出公司,这也是“八叛徒”的由来,而这八人随后于1957年成立另一家传奇公司——仙童。之后,仙童公司也不断有叛徒离开自立门户,1968年,“八叛徒”中的罗伯特•诺伊斯和戈登•摩尔成立了英特尔,而同样出身仙童的杰里•桑德斯则在1969年成立了AMD。在成立之初,英特尔主要是生产内存芯片。1970年,英特尔成功推出了第一个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芯片C1103,两年之后实现年收入超过2300万美元,到1974年,英特尔在全球DRAM的市场份额达到了82.9%。DRAM的成功让英特尔在1971年上市,而就在这一年,英特尔研制出了第一款商用微处理器4004。 到1996 年左右,Intel意识到用笔记本电脑连接手机设备移动上网会是一个卖点,安排了Jim Kardach去进行技术攻关。 J.D折腾了一段时间发现搞不定,因为Intel在通讯上的技术水平一般般,没有相关技术人才,所以Intel决定广招人才组成攻关团队。它向当时手机市场的老大诺基亚,笔记本市场的老大东芝,再加上爱立信和电脑巨头IBM发出组队协议,这四大巨头大概占了当时全球60%以上的手机与电脑市场。Intel把当时技术和市场的霸主们都召唤到了一起,大家都知道Intel的资金实力雄厚,由Intel出钱来组成攻关团队,来吧,我们大家一起创造手机与电脑互联的新市场,有钱大家一起赚。本来Intel还找了老搭档微软公司,但微软刚开始不干,但后来1999年又死皮赖脸的进来了。所以电脑通信联盟Bluetooth SIG有5个原创人,是5个,如果算上后来又退群的moto和3com,那就7个原创巨头。

但这几家公司和Intel一样,也各自搞了一堆方案,但他们不知道,爱立信一早就开始研发了自己短距离无线数码信息联通技术,而且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原来,当时已经遥遥领先的爱立信极客,希望能开发一种小型便携的无线耳机搭配自家的GSM手机使用, 就由CTO Nils Rydbeck组成技术团队研发,并且取得了与GSM手机联网的无线耳机的几个核心专利,这就是Ericsson Mobile,爱立信的子公司,最早期GSM手机的技术奠基人。short-link随后继续完善技术,目的是创建一个完整的短距离数码电子设备与GSM互联的基础平台。主要技术骨干就是Sven Mattisson和荷兰人Jaap Haartsen。1994年由Jaap Haartsen领导完成1.0的主要spec最核心的基带部分技术, Sven Mattissson则完成了无线部分技术。 再加上链接管理软件(LMP),这三部分构成了现代蓝牙核心协议层。在 Intel的无限资金条件下,不到一年,Intel就组织5大巨头完成了蓝牙1.0 正式架构。这个架构最核心就是J.H在1994年完成的GPS手机无线耳机技术。除了这个核心技术,其它如3Com,moto和CSR(aptx发明人)早期也有重要的技术参与。当时大家本着开放共享的态度,都向蓝牙研发投入了自己手里最好的那部分技术。当研发完成以后需要给蓝牙技术取个正式的名字,毕竟研发钱是Intel投的,继续用爱立信的mc-link(Multi Communicators 的简写有点不爽,研发时齐心协力,但定名时,几家公司就为此争得脸红脖子粗,谁不想孩子是自家的姓?

Sven想来想去,才想起最近看过一本半历史半神话的维京人冒险小说《The Long Ships》,这本瑞典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小说,故事说丹麦有个王叫“蓝牙王”统治时期,统一了丹麦与瑞典,这勉强能和手机GPS网络与电脑系统连接能拉得上关系。Jim听完以后觉得有点意思,他在看完相关书籍后,J.D也认为蓝牙王和他们搞这个统一技术很有隐预性,决定用Bluetooth做产品名称,应该可以解决几家公司的分歧。于是,蓝牙技术就此诞生了,很快,蓝牙技术就通行世界,大量芯片智能型电器都可以与GPS手机的通信网络无线相联互相交换信息,其产生的巨大便利性是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智能电器便利性,特别刚开始接触无线耳机时真的感觉方便之极,不知道是不是蓝牙开发时的核心技术就是无线耳机技术作为基础,其立体声传输音质还真的不错,而由于手机又能通过GSM与电脑大型网站相联,读取大型音乐网站上的海量音乐信息,也就是说,你只要一台手机在手,加上一套蓝牙耳机,只需要几千元的投资,你就拥有一间几万平方米的音乐唱片博物馆,里面有全世界的音乐,你想听什么就能找到什么,而且极其方便。而且一年音乐网站的费用才几百元,不用说,平时买两张唱片就几百元了,年轻一代谁还会买CD唱片?全球唱片销售店纷纷倒闭,唱片行业面临灭顶之灾,几乎全军覆没,庆幸无线耳机始终没法代替大型音响系统所带来的那种犹如现场的包围感,那种强大能量的真实声音所产生的全身快感,是耳机两块小震膜永远做不到的,不然是整个音响生产行业也要面临灭顶之灾。

如果只用蓝牙耳机听音乐就问题不大,但把蓝牙数播接入音响系统中时,真的很难接受,声音呱呱叫,没厚度没质感又毛燥,连一台几千元的CD都不如,不过想想淘宝上买台所谓发烧级的蓝牙播放器也就三四百元,你又还能怎么要求呢?拆开这些自称发烧级用料的蓝牙播放器,在老烧眼里,那些夸大其词的发烧级零件只能骗骗初哥,真正的发烧级零件,一个就要几百元,比整台蓝牙播放器还贵,不过由于对蓝牙播放器的音质好感不大,一直没动力去搞一台自己认为是发烧级的蓝牙播放器,但与玩蓝牙播放器的朋友交流久了,发觉蓝牙海量的音乐库与强大的音乐搜索功能,还是有玩的价值,不过用古董发烧零件来焊一台蓝牙播放器,成本就是淘宝蓝牙播放器市场价的十几二十倍,基本没有多少市场空间可言,也就是为了完成自己一个想法吧。经过买了五六块蓝牙板来试声音,挑出一款音质最好的板,电子管也选了一款大众化却又比较优秀的6J5作主放大,这胆其实就是半支6SN7,但声音却没有6SN7的肥慢,不但有大量便宜但声音不错的入门级进口胆,而各种顶级欧洲胆也非常之多,可选择性丰富,想高级的音质就可买顶级的欧洲胆,其它选料全五六十年代古董发烧零件,连焊锡也是西电专用焊锡,经十几天的细调,音质已经把普通的蓝牙播放器抛开十万八千里,在调试中,发觉蓝牙板上数码供电一样很影响音质,要独立高素质的稳压供电,而且天线也会影响音质,用了朋友手工自制的蓝牙专用天线,在细节上有明显的改善。还有对蓝牙声音影响非常大的就是手机,不同牌子的手机,音质都不一样,试了十几款手机。最后PK下来,大家比较认同的就是苹果8与10与苹果13音质最好,连最新的苹果16也没这么好,所以这个有点又是新不如旧的感觉,而且这些老苹果手机还不能升级最新的系统,升了,也会让音质变薄,很奇葩,但又是每个人听下来的真实现象。

最后,还有一个最影响音质的因素,那就是音乐网站,同样,不同的音乐网站,音质也是不一样,同样都是注册会员,听古典音乐,暂时最好音质的一个网站却是一个叫 TIDAL的国外音乐网站,乐器的质感明显比国内音乐网站的质感强,这是用大量相同的古典音乐,在不同的音乐网站搜索播放后,一起听而得出的结论,不过外国音响网站比较多,我能接触的网站资源有限,如果你也碰到音质好的音乐网站,希望你也能和我分享一下。说回这个TIDAL的美国音乐网站,可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依靠与美国几大录音公司合作,得到最优质最原始的数码资源,不但古典音乐音质好,欧美流行音乐音质远胜国内,连港台音乐的音质也相当不错,而且能找到一些七八十年代很冷门的港台流行曲,非常有趣,毕竟在九十年代前,大量欧美港台音乐,都没有引进国内,而且当时主要引进音乐的公司,某大海洋影音公司的音质之差,连路边摊的盗版都不如,你国内搞音乐网站如果用上某大海洋影音的原始音乐资源,又能有什么好音质?但这个美国音乐网站安装比较难搞,全是英文,连找港台音乐也经常需要用英文。

人类听音乐的享受,假设从现场演奏开始是100%的原汁原味,到优质开盘带录音就剩下80%,再刻成顶级黑胶后剩下70%,变成高CD后又剩下60%,再用蓝牙后可能不到50%,但顶级蓝牙投资不大,如果有优质的音乐网站音乐资源,认真去玩,玩得好,能击败大量中高级的CD系统。本来,这是一个全民能廉价享受优质音乐资源的时代,可惜,国内搞音乐网站的都没几个音响发烧友,用于网站上的音乐采样器材也少有顶级的数码系统,使国内网络音乐的重播素质差强人意。特别是西方古典音乐,其乐器复杂程度,演奏技巧难度之高,绝非一般人悟懂,这些管理音乐网站的程序员,必须对西方古典音乐非常懂,才能更好管理和挑选各个大师的优秀作品,管理员是发烧友,才知道网络音乐信息,用那些数码音乐器材才会更靓声。不过,在这个赚快钱的快餐文化时代,科技发展也很多是为了降低成本做大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