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岩洞变身“罕见2000平米录音棚”:一场穿越时空的“声音实验”在桂林市桃花江路西山12号岩洞启幕
原作者: 凌柳
编者按
2024年夏季,本刊受邀见证挑花江岩洞夏季声学测量。亲身感受到洞内一个空间没有驻波和回音,极具声学潜力。更感受到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创会老主席李振潜及其团队“桂林的山水需要‘声音的注解’”的“文化促进”眼光和用心。今年4月,因时间有冲突,无法参与见证岩洞首次成功录制文化作品,完成从岩洞空间到文化产业载体的重要转型之时刻,特约此文为记。

2025年4月12日,广西桂林市桃花江路西山12号岩洞深处,一座总长2.5公里、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人防工程迎来了一次特殊“验收”——由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创会老主席李振潜,广西文促会副主席李松,理事杨宙飞以及多位专家学者,岩洞挖掘工程总经理唐晓红亲临现场;由国际知名录音师杨四平团队操刀,使用纽曼SM69立体声话筒、Amek Neve CIB话放等顶级设备,对岩洞中部近两千平方米的原始空间进行声学实测,并现场录制四声部无伴奏合唱作品。共同见证这座“地下声学宝库”的首次艺术发声。
从工程岩洞到“声学圣殿”
六年构想照进现实
李振潜在现场回忆道:早在2018年,率队考察西山12号岩洞时,便捕捉到这片空间的文化潜力。于是有了一个想法“桂林的山水需要‘声音的注解’,西山12号岩洞的独特声音属性与音乐表演的艺术性可以在此完美融合。”多年来,先后邀请建筑声学、音乐工程等领域专家数十次实地勘测,法国著名指挥家迈克尔也对这里的声学环境感到不可思议。尤其是在岩洞中部的一个近两千平方米区域,经检测其混响特性、频率响应、声扩散系数等核心指标,均达到国际一流音乐厅的声学水准。

顶级设备“对话”天然声场
用声音“测绘”岩洞品质

4月12日录制当天,李振潜、李松及多位专家领导,岩洞投资挖掘工程总经理唐晓红全程观摩杨四平团队的工作流程。当国家一级歌唱家鲍朝志,歌唱家汤宇龙、刘国钰,潘傲峰等四位艺术家的和声在岩洞内自然唱响时,现场监测屏上的声波曲线呈现出罕见的均匀扩散形态。“这不是简单的录音,而是为桂林文化地标‘调音定调’。”李松表示,文促会将以此次实测为起点,推动岩洞从土建工程向“可听、可感、可体验”的音乐艺术空间转化。


国际录音师杨四平特别指出:“岩洞内的低频残响长达1.8秒,中频泛音列纯净度堪比德国弗莱堡音乐厅,这种天然声场对人声的修饰作用是人工建声难以复制的。”团队使用的瑞士STUDER A812开盘录音机与杜比 A型降噪系统,将每一丝空间残响都转化为模拟信号,封存在开盘录音带上,避免因数字录音丢失声音的矢量与旋转信息,为后期声学改造方案提供了珍贵的原始数据。团队声学专家汤秉铿博士指着测试屏幕的音频瀑布图解释到,五个方位的测试都出现均匀自然的声能跌落,没有驻波,呈现出非常完美的声学特性。为了能全方位记录下现场声音信息,汤秉铿博士更是对设备选型、标调等筹备工作做了细心的工作。四位歌唱家一气呵成的演唱,借助岩洞空间的天然混响实现了完美的实时混音。现场重放选听采用了浩声公司提供的HOUSELUX HS208P有源监听系统,其准确的音色还原能力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从“工程遗迹”到“文化地标”
开启广西音乐产业新篇
在录制间隙的座谈中亲临现场的多位专家学者表示,西山12号岩洞的开发应该尽早纳入桂林文化发展重点项目,未来这里不仅可以是全球罕有的高品质专业录音基地,更可以打造成集沉浸式音乐会、音乐文旅体验、声学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客厅,吸引全球顶尖音乐家的到来。“当游客走进岩洞,既能听到世界级的音乐作品,也能感受到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还可以触摸到人防工程的历史肌理,这正是桂林‘山水+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李振潜最后强调,此次实测标志着“桃花江岩洞音乐世界”从构想走向落地的关键一步:“我们不是在‘建造’音乐厅,而是在‘发现’大自然与人类智慧共同孕育的声音殿堂。当国际顶级设备与桂林的‘岩洞和声’共鸣,这既是对工程岩洞的活化利用,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创新力的‘声音名片’。”

目前,项目团队正基于实测数据推进首期改造方案,预计岩洞内的专业录音棚与实验性音乐厅将率先投入使用。这座深藏山间的“声音秘境”,正以独特的方式续写着桂林从旅游名城向文化强音阵地跨越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