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ke Sound HALO M1 试听报告 | 超越理想的极致追求

Starke Sound HALO M1 试听报告精彩分享

Starke Sound HALO M1 试听报告 | 理智与情感你选谁?

Starke Sound HALO M1 试听报告 | 超越理想的极致追求

Starke Sound HALO M1 试听报告 | 声学革新与经典传承的巅峰对话

Starke Sound HALO M1 试听报告 | 具备优秀的音乐素质与听感表现

Starke Sound HALO M1 试听报告 | 超越理想的极致追求

原作者: 王喆

简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音响的收货标准是耳朵,而不是参数上体现出来的优劣,至少在我们平民设备上的表现,M1足够惊艳;而对于这种“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喇叭,相信它有广泛的受众群体

有一种感觉,就像去买衣服,你从看中它的外观开始,到上身后,除了搭配好看外,舒适得让你舍不得脱下来,对,心动的感觉来了……

Starke 新Halo M1 就是这样一对喇叭,试听完,印象深刻,归还后,还念念不忘。

认真回味这次试听过程,在准备写试听报告的时候,殊不知从何下笔,一个是对自己试听器材的不确定性,另一个是对M1的潜能无法下一个很明确的结论……只能尽本人所听所感,希望给有兴趣的朋友一个参考!

一开始,在得知M1会有漂流活动时,其实是满怀期待但又无比忐忑,原因有三,其一、M1从上市的宣传定位为Hi-end级,对标10W级别的书架,例如宝华ooxx等,对于一个入门级的烧友,还没接触到这么高级的设备,无法做出很明确的比较;其二、这次漂流对M1的搭配设备有一定的要求,我对自己的入门设备没有很强的信心,怕过不了筛选;最后、三个字“怕入坑”……不过,最终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且有幸被选试听团队,当然先感谢主办方给的机会!!

言归正传,这次漂流的M1跟之前beta7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主办方连原配的脚架都漂出来了,可以看得出对这次漂流活动的用心和重视!因为之前忐忑的心情,我跟好朋友商量,开箱跟第一轮试听,去他的独立试听室进行,于是这对音箱在签收后,并没有进家门,而是直接到地库直达朋友家里!

先开箱的,是这对原配脚架,这对脚架的第一代应该是适配给IC-H3的,有关注starke sound的应该不陌生,当然对于第一代最初上市的价格,真的是让人望而却步,这次新的脚架从定价上已经优惠很多,用初代不到一半的价格就可以拿下,且脚架的设计美学依然在线,加上磨砂的表面,满满高级感,虽然重量比上一代轻但质感不输。当然作为M1的原配脚架,在支撑板上有两颗可以与M1互锁的螺丝,以提高M1的稳定性,是很用心的设计。

装完脚架之后,当然是M1的开箱,包装还是starke 的一贯风格,双层包装,厚厚的上下泡棉卡住箱体和网罩,箱体由绒布袋包裹,保护得很扎实。

这次试用的是白色箱体的M1,配上银色的脚架,整体的搭配,很具现代感,不管是放在朋友的视听室,还是我目前居住的装修了20年的房子,一点也不违和。

从外观来看,这一代的Halo M1跟上一代的Halo系列,完全可以区分出来,无论是外观和做工;朋友目前在使用是上一代Halo 旗舰H5,从漆面来看,这一代M1更加圆润,且明显比较饱满;前面板做工较上一代没那么强的金属感,后面板的差异就更大了,包括全新的接线柱,总之,这一代在外观上,更具现代化,也更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

当然,细节的把控,更是starke 的拿手好戏,全新钻石Be高音上带“starke”logo 的小螺丝,以及前面板底下“Halo”印记的镂空设计,更体现了starke 对于细节的追求。

不管外观怎么,这对喇叭在声音上的口碑才是其价值的体现,各大媒体跟评测都是用Hi-End 级别的核心去驱动这对音箱,当然,得到的回馈是一致好评,相关信息在网络上都可查询,所以这次的试听我反而期待的是在我们平民不算高端的前后级下,能表现出怎样的水准,毕竟音响圈Hi-End用户占少数,更多还是中等或者偏下的用户居多; 如果只能有“细粮”才能出好声音,那受众群体一定会有很大的局限;所以这次“粗粮”的投喂,看看M1会跑到什么程度……正是我们好奇的。

朋友家的聆听空间

首先,第一轮试听的器材搭配(平民设备、亲民价,有兴趣可自查)。数播:艾索洛A6(数位转盘);解码:艾索洛Z8;前级:和田茂电子管胆前级放大器;后级:声雅A-203HD;喇叭:Starke 上代旗舰IC-H5和M1。

朋友家的器材搭配

这一轮的搭配,先简单说明一下H5跟M1之间的听感差异,H5得益于大落地的设计,搭配了3个8寸低音单元和一个12寸的碳纤维被动盆,在低频上肯定是胜于M1,H5的低频给人的感觉是迎面扑来,M1无法达到这个效果,但M1在低频上的扎实感以及拳拳到肉的质感,很难想象是一个6.5英寸的低音发出来的(也可能得益于全新的箱体设计),这绝对是惊喜;而重头戏应该是M1的这颗全新的钻石Be高音,H5虽然有1颗1英寸的Be高音搭配双4寸中音单元,但毫不夸张的说,M1的中高频表现完全不落下风,特别是在人声的表现要胜过H5的这个中高频搭配。

第二轮的试听,仍然使用艾索洛这组前端搭配声雅A-203HD的后级,声雅的这台后级并不贵,但它有A类和AB 类的独立开关(50W以内纯A类,50-250W为AB类的自动切换);这期间试听了王菲的歌曲《矜持》和《天空》;一开始是在AB类的模式下试听,特别是在前奏乐器不多的情况下,王菲的气音和情感真的是又细腻又好听,甚至能听到王菲舌头在嚼动的口水音,极具细节的回放;在切换到纯A模式下,明显人声变暖,更加圆润,但细节跟上个模式相比稍显不足,整体听感还是非常优秀,可以说是好听,耐听,且试听的全程都是在比较高的音量下进行。

第三轮试听搭配的器材:CD:原创A92T;解码:艾索洛Z8;前级:和田茂电子管胆前级放大器;后级:声雅A-203HD。

主要是针对一些HiFi 人声及古典乐的碟子进行试听;当然这个环节,这套器材的主人最具发言权,因为HiFi人声和古典是他的偏好,试听期间我们分别听了张玮伽、苏曼、陈佳、江智民、陈宁、贝多芬NO.5等歌曲,刚好我们现场三个人的听感共识是,这对喇叭是极度适合HiFi 人声,无论是包围感,或是人声的定位,歌手的情感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简单形容就像品一杯好茶,入口顺滑,但又回味无穷;当然,这仅是这套器材下,给我们的感觉。

钟神JA88豪华版

朋友家的最后一组试听是他搬出在家尘封多年的老古董后级-钟神JA88豪华版,这台后级应该算是入门甲类功放,器材组合还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替换声雅的后级,其实差异还是明显的,还是用品茶的角度来比喻,口感比较涩,没像搭配声雅那么丝滑,在人声的表现,还是有A类的味道,但对大场面的控制力,稍显不足;如果空间不大,控制好音量,作为一个入门级的搭配,还是可以用好听来形容。

▲ 作者家的器材搭配

在朋友家倒腾了两天,最后打包回家,也就是启动第四轮的试听。搭配的器材同样是艾索洛A6+Z8作为前端,只是后级换成了Starke 自家的A8s,一样是一台A+AB类功放,对比喇叭则是Starke 自家的小落地IC-H2;对于H2声音,我自然是比较熟悉的,作为小型的落地箱,三分频设计,三频均衡,当然低频的弹性跟量感也都还不错;不算难推的喇叭,我自认为对于我这种入门来说,是完全足够的;因我本人偏好流行,所以我用了一些自己比较常听的歌曲做比较,就以蔡依林《怪美的》为例,这是一首偏动感的歌曲,M1在低频上的表现,完全不输作为小落地的H2,甚至在弹性,跟量感上更好,收放自如;而在蔡依林的人声方面,已经不是H2所能匹敌,新一代钻石Be高音着实更加耐听和好听;且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是同歌曲,同音量下,H2转换成M1,M1的音量明显要大上许多,这个在之前Beta7的试用上是一样的,代表这一代的喇叭,更好推,且同级别声音更好,只能说得益于科技的发展,时代更迭的进步,后生之辈有过之而无不及!正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也让我一直在H2的自我满足中,产生了心动的感觉……

写在最后,不管是自己的器材,还是朋友的器材,这些都只能算偏入门的范畴,距离Hi-End 还有很远的距离,M1被定义为Hi-End 级别,很容易让人误认为一定需要搭配高端的设备才能发挥它的水平,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音响的收货标准是耳朵,而不是参数上体现出来的优劣,至少在我们平民设备上的表现,M1足够惊艳;而对于这种“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喇叭,相信它有广泛的受众群体,至少在这次的试听过程中,有一位刚接触音响的朋友已经被M1的种草;这样的一对喇叭,有幸遇到,很难不心动!

上一篇
浏览 3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