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余闲话 | 把握生命的光,让记忆保持鲜活

原作者: 张戈

插图: Ywen

简介:九月的一个午后,正在工作中的我,忽然被一阵暖意包围——同事们盈盈的笑脸和点燃蜡烛的生日蛋糕,让这个寻常的工作日瞬间变得温暖而珍贵。跃动的橘黄色烛光,映照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容,也点亮了心中柔软的一隅。

九月的一个午后,正在工作中的我,忽然被一阵暖意包围——同事们盈盈的笑脸和点燃蜡烛的生日蛋糕,让这个寻常的工作日瞬间变得温暖而珍贵。跃动的橘黄色烛光,映照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容,也点亮了心中柔软的一隅。

傍晚时分,手机上孩子发来的消息,传来两岁多孙娃的声音:“爷爷生日快乐!”多么巨大的惊喜。接着,是他自己哼起的一段生日快乐歌,奶声奶气不成调,却比任何精心演绎的版本都更打动我心。我反复播放,眼前仿佛看见他一边唱,一边随着节奏扭动身体、手舞足蹈的可爱模样。

这份来自生命两端的温暖——一边是同事真挚的祝福,一边是孙娃纯净无邪的爱,在微凉的秋日里,交织成一张柔软的网,轻轻接住了岁月里所有的疲惫与沧桑。

场景配图绘制©Ywen

至今,我依然心怀感恩地回味这份生命的馈赠。人生的丰盈,未必在于轰轰烈烈,而往往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里:是烛光下共同的欢笑,是电话那头不成调的祝福,是时光赠予的、愈久愈醇的温情。

时间无情流逝,却也在不经意间留下温柔的馈赠——那些藏在庸常日子里的光。“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这句广为流传的话,或许正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它提醒我们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去感知生命中每一次有温度的停驻。

电影剧照

电影《金衣女人》讲述了犹太贵族后裔玛利亚·阿尔特曼,向奥地利政府索回二战期间被纳粹掠夺的名画《阿黛尔·布洛赫-鲍尔夫人一号》的真实故事。我因克林姆特画作的吸引,走进了这部电影。影片中不仅出现了克林姆特的名画,还有作曲家勋伯格孙辈的身影。更难得的是,这个关于战争、流离与掠夺的故事,并未刻意渲染悲伤与仇恨。受害者玛利亚在异国成为一家时装小店的裁缝兼店主,过着平静而优雅的生活。当律师对她说:“要回这幅画,我肯定这会让你变得富有。” 玛利亚这样回答:“你以为那是我的目的?不。我必须尽力让这些记忆保持鲜活,因为人们太容易遗忘,尤其是年轻一代——当然,也是为了正义。” 她要的,其实是与亲人心灵的重聚,是被夺走的美好回忆得以完整回归。

玛丽亚的婶婶阿黛尔·布洛赫-鲍尔夫人 Adele Bloch-Bauer(左)是古斯塔夫・克林姆特两幅肖像画的创作原型,其中最著名的是《黄金女士》(右)_来源如图所示

电影的配乐由已故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德斯普拉与汉斯·季默联袂创作,完美契合影中“记忆、创伤、正义与和解”的主题。

《Open the Door》像是玛利亚的父亲隔着时空与她对话的大提琴低语,承载着她对父亲与家人的思念。

《Fleeing Vienna》则是全片最具情感张力的段落之一,描绘了年轻的玛利亚与丈夫冒着生命危险逃离维也纳的紧张时刻。音乐精准捕捉了恐惧、决绝、悲伤与记忆被撕裂的复杂心绪,凝结成一场绝望的告别。

每一段旋律,都是情感的催化剂、记忆的载体,更是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忽然,一声召唤:“哎呀,那是什么呀?”将我从电影中唤醒。那是孙娃成长的生命之光。

浏览 4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