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人乐事 | 古典江湖
原作者: 翊青

关注古典市场消息的乐迷都知道,听多看多了就会把他们分类:德奥派、俄派、李斯特学派、还有迪蕾学派、巴黎音乐院学派等等[ 注:傅聪曾师承李斯特的徒弟卡尔·海涅里希·巴斯(Carl Heinrich Barth),和克莱门蒂的徒弟钢琴家科托(Alfred Cortot),严格上说也算是李斯特门派 ]。
这期聊一下古典江湖中两个门派:偶像派和实力派。
偶像派
古典音乐界的偶像和当下年轻人的偶像不太一样。古早西方艺术界,徒弟拜师学艺非求一技温饱,而是带着崇拜上门求师。世界变小了之后选择变多,演变到今天的音乐院学制,学生进门是挑学校还是挑老师(求名还是求真功夫),和演艺界的偶像花瓶不一样,喜欢是因为先喜欢他的音乐。

贝多芬五号交响曲/尼基什
柏林爱乐/EMI/黑胶
尼基什(Arthur Nikisch 1855-1922)匈牙利指挥家、钢琴家、哲学家、诗人,交际舞大师。
他是勃拉姆斯、卡拉扬、福特万格勒、托斯卡尼尼的偶像。勃拉姆斯听了尼基什后说:没有人可以将我的4号交响曲演得更好了!
这张贝五还能听到卡拉扬对某些段落的模仿,特别是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铜管霸气的诠释。托斯卡尼尼自称受到尼基什指贝五的启发。福特万格勒那种不整齐的轰炸音,像大瀑布般不整齐的水柱打在岩石上的爆破力,还有旋律灵活性的风格,在这张里面都有。笔者甚至怀疑比切姆(毕勤)的那些抢板(rubato)的伎俩是不是跟尼基什偷师的。
我头一次听,花了快15分钟才适应这种上世纪的黑胶炒豆声,才进入状况。如果是追求音质的发烧友可以略过。

威尔第 茶花女/托斯卡尼尼
NBC 交响乐团/RCA/黑胶
卡拉扬承认自己从小就听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 1867-1957),受到他很大的影响。伯恩斯坦在31岁的时候在留声机上听到托斯卡尼尼指挥得到了启发,之后找机会飞到意大利登门托氏府宅向他请教「柏辽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绎。小克莱伯长期收集托氏的唱片、书籍、总谱等等,任何可以花钱买到与托氏有关的东西,痴迷的铁粉!索尔蒂24岁看托氏指歌剧「法斯塔夫」之后进入这个歌剧制作团队被托氏表扬一字「好!」而沾沾自喜一辈子。到比较后期的指挥家,巴伦博因、夏衣……依然对托氏崇拜不已。直到CD问世后就没人要听托氏了。因为托氏初期的CD转录得不好,要听黑胶才能听到其韵味,当时CD与DVD的劲道与魄力呈现很差,交响曲像进行曲一样干硬,细腻度也不清楚。过了好多年之后,CD有改良,好了很多,但是距离感还是没黑胶的效果好,而且黑胶的炒豆声恐怕会让很多发烧友看不上眼。直到今天,CD Remaster才做得很好,而且非常好,可是早期的转录不成熟的CD已经让很多发烧友有了刻板的僵硬体验,并且淘宝和闲鱼还有大量早期转录不好的版本,听过一两次后也不会再买托氏的帐。网上有一些Remaster的好版本,而且不少,值得读者上网听听看。
这张黑胶有三个特点,一,让大家听到托氏柔情的一面,原来托氏这硬汉的柔情面是这样的豪爽!二,巅峰时期的俄派指挥家穆拉文斯基、罗杰斯特文斯基、斯威特兰诺夫,托氏早他们50年就能演出使乐团冲上云霄进入另一空间的功力。三,让学声乐的人知道正宗意式歌手的颤音是用“颤”的,不是用斗的。颤不快,上下声线又大就不要虐待你周围的人,不需执着。
实力派
一般实力派的水平都很高,很扎实,买他们的唱片和音乐会门票都比较放心。实力派的颜值不一定好,甚至很多没颜值,纯靠踏实与扎实的基本功一层层练出来,没错过任何该练该学的,一直好好谦虚练下去,生活中不要有太多不幸的话,五十岁后成为大师的几率都很高。
实力派也都很稳,速度、音色、情感不会缺失,不少是靠比赛得以崭露头角让经纪人看见,而很多被大公司签约的乐手也并非比赛的第一名,这方面和当今的选秀节目一样。能走过大比赛的乐手皆非常辛苦,但是扒了一层皮后,技术、世面、成熟度、抗压力所有的功夫都会再提升一大步。
实力派单纯以琴艺闻名,稳稳妥妥的一流真功夫。

意大利钢琴家
贝阿特丽丝拉·娜拉
Beatrice Rana
普罗科菲耶夫 钢琴协奏曲 2号
柴可夫斯基 钢琴协奏曲 1 号
帕帕诺/圣西西里亚乐团
拉娜今年32岁,已经出了将近10张CD,这张是最新的协奏曲专辑。拉娜曾赢过蒙特娄钢琴比赛金奖,两年后再参加美国的克莱本钢琴大赛获银奖,才被经纪人看见。拉娜化了妆也经不起看,讲话时舌头还有些问题(和俄国钢琴神童季辛一样有发音问题)。华纳唱片这次看得很准,愿意砸下帕帕诺和圣西西里亚乐团帮拉娜伴奏。演艺、诠释、录音皆属上乘,主打的普罗科菲耶夫冷门的2号钢协可能会因为这张录音而红起来,因为实在弹得太好也录得太好了,帕帕诺处理得也非常好!而已经听烂的老柴钢协一号却没什么惊喜。拉娜已经出了近十张钢琴独奏,又与欧洲几个大牌的乐团演出过了几年才出这第三张钢协(她的经纪人非常聪明),网络上几个古典MV也拍的很好,看来华纳看准拉娜有心要把她捧红。很期待拉娜把普罗科菲耶夫5首钢协全录了,再多出一些巴赫与俄国曲目。她几张巴赫独奏与钢协都弹得很好,不会让爱乐者白掏钱。

美国大提琴家
爱丽莎·沃勒斯坦
Alisa Weilerstein
肖斯塔科维奇 大提琴协奏曲 1号/2号
贺拉斯-卡萨多/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 DECCA
克利夫兰四重奏第一代灵魂人物第一小提琴唐納·沃勒斯坦(Donald Weilerstein)的女儿。自从唐纳退休换人之后,Telarc 持续帮他们出了不少CD,可是音色、气氛、音乐的骨架、诠释立刻不一样,虽然四重奏的其他三个元老还在,可是原有的传统特色没有留下来,突然间他们的演绎如同一道道没有味道的佳肴。女儿出道之后很难有说服力,妳父亲是这么优秀的大师,能拉得比妳父亲好吗?人们会自然地把优秀的上一代和下一代相比,这是一般第二代出道后给人的反应。DECCA签下女儿之后令很多人意外,华丽CD封面下,真人矮胖方脸,舞台上一笑颜值就破功,可是琴声一出手却让人眼睛一亮,不到一分钟的演艺马上令人为之一振,是高手!再继续听下去很快让人联想到另一德裔大提琴家高手Schiff,音色有力,每个音符每个小节稳扎稳打清晰动人,不过两个人的风格还是不同的。沃勒斯坦的断奏(staccato)演出了色彩,一些段落加了颤音,增添了以往没听过的诡异,不单琴艺高,还有想法与创新。
沃勒斯坦18岁所出的第一张专辑,钢琴伴奏是母亲薇薇安·沃尼克·沃勒斯坦(Vivian Hornik Weilerstein),亦值得收藏。


芬兰指挥家
克劳斯·马克拉
Klaus Makela
斯特拉文斯基 春之祭 火鸟
巴黎乐团/DECCA
大约在改革开放中期的时候,世界进入经济洗牌,指挥界也开始有很大的变动。原本的指挥系名校维也纳音乐院、圣彼得堡音乐院、朱莉亚学院、印第安纳大学、日本桐棚学院、北京中央音乐院,已经不再是专属出产优质指挥家的学校,其他音乐学院相继崛起,一流乐团的指挥职位逐渐不再被来自这几家名校的指挥家包揽。莫斯科音乐院、新英格兰音乐院、东京艺术大学、上海音乐院、委内瑞拉,所出的指挥很快也在国际指挥比赛和欧美一流乐团指挥职位的角逐中崭露头角,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芬兰西贝柳斯音乐院,可说是高产一流指挥的圣地。80年起,芬兰西贝柳斯指挥学派似狂风一样席卷欧洲。70年出产的芬兰学派有博格伦德(Paavo Berglund),瑟格斯塔姆(Leif Segestam),80年代是芬兰西贝柳斯学派令人惊愕的时代,出了萨洛年(Esa-Pekka Salonen)、沙拉斯特(Jukka-Pekka Saraste)、欧拉默(Sakari Oramo)、范斯卡(Osmo Vanska)、马奇(Susanna Malkki)、卡姆(Okko Kamu)……一直到今天的培托寇斯基(Tarmo Peltokoski)25岁,明年即将接掌香港爱乐。霍沃音(Emilia Hoving)31岁,除了柏林和阿姆斯特丹大会堂,欧洲的乐团她几乎全客座指挥过。马克拉(Klaus Makela)29岁,现任巴黎乐团指挥,2027即将接掌芝加哥;还有几个刚毕业在欧洲考上乐团。马克拉这张斯特拉文斯基2023年上架,并不是最近期的录音,却是最具代表性,音色非常不同,造句非常有个性,听完一次还是不过瘾马上再听一次。马克拉还有一个身份是王羽佳的前男友,去年分手后两人就不再同台演出。
江湖外传:高手身后使力的藏镜人
纯听录音的专辑
随着岁月累积的录音经验,音乐会现场、录音棚、MV录像,越来越能体会录音师与唱片制作人的重要性,或许听了意外,一张唱片的成果,录音师与制作人占五成,乐手的演绎占五成。
不管是在录音棚还是演出现场,录出来的声音绝不可能一模一样。录音师可以把音乐录得比现场还好听,也可以把整个专辑给毁了。能录古典的录音师不多,能录交响乐的更少(不出奇,古典音乐本属小众)。欧洲的录音师水平比较平均,美国的录音师50岁以下的都不行,亚洲录音师水平参差不齐,日本除外。有几家名气不大(连乐手也没听过的)却是不容忽视,匈牙利1995年转型私企的Hungaroton;捷克近百年的老店Supraphon,今年一月被索尼正式收购;二战后被政府没收成为国有的东德Eterna(有不少马舒与莱比锡乐团的好录音)1991年结束营业前把不少唱片的版权卖给欧洲的大公司以及小公司像Berlin Classics。这二十年来很多乐团自己出碟,不必再看唱片公司脸色,也录下了非常多非常好的现场,像伦敦交响乐团、伦敦爱乐、柏林爱乐、巴伐利亚广播、阿姆斯特丹大会堂、芝加哥、休斯顿,这些乐团的录音与演绎不输大公司,实在是太棒了,在古典界里功德无量!这里介绍的四张CD,前三张笔者到过现场。

布鲁克纳 九号交响曲
穆提/芝加哥交响乐团/CSO
录音师:Emma Dayhuff
制作人/混音:David Frost
录音场地:芝加哥 Orchestra Hall
芝加哥交响乐团排练与演出的地方是芝加哥市中心的Orchestra Hall,若说卡拉扬可以把几十只弦乐的声音变成一只,而索尔蒂则是可以把整个乐团变成一只包含弦乐、木管、铜管,这个和Orchestra Hall有很大的关系。至今为止,听过能把 Orchestra Hall的乐团现场录下来像一只乐器的的只有老唱片伯恩斯坦指挥芝加哥的肖1与肖七DG双盒装。而这张穆提指挥布鲁克纳九号虽没有录出当年伯恩斯坦指芝加哥的神技,却有另一种新体验。这张不是SACD,不过听起来就像在音乐厅1楼中央偏前的效果,而且立体感与现场感很强,没听完不想离开,难以置信CD可以录出音乐厅票价最高座位的音效。穆提的演绎中规中矩,非常忠于原谱原味,从头到尾魄力不曾消减。

布鲁克纳 九号交响曲
旺徳/北德广播交响乐团/RCA
录音师/混音:Karl-Otto Bremer
制作人:Gerald Gotze
录音场地:德国 卢贝克大教堂
刚到卢贝克这个德国小镇的时候感觉这里真是太美了,人少空气好,有大湖和很多私人小帆船,古城区里的建筑都是石块建筑,住宅与店家在这里生活了好几代,不同柏林和汉堡这种大城市,大家生活的步调几乎都慢了一半,生活消费也减少汉堡市的三分之二。最讶异的是这里人人都会说英语并且亲切礼貌,和三十多年前在维也纳和德国的氛围完全不同,感觉不到任何种族歧视。在卢贝克住了5天,其中两天都在卢贝克大教堂里四处不同位置观察音效,非常失望,残响过多,尾声虚散甚至走音。这张CD到底是怎么录的,当时用了几只麦,都放在什么位置?
CD出来的声音真是无法形容,你可以听到圆号的位置是在弦乐左后方,定音鼓也在弦乐后方右侧,鼓声在乐团上方的空气中逐渐散去,恰到好处的残响,你前方就是一个在教堂里面演奏的乐团,不单有立体感,还有距离感与空间感,再加上旺徳的演绎,那是一种在云端的神游,根本不必抽鸦片。
有趣的问题来了,录音师是如何在不理想的场地录出这么好的声音?

马勒 五号交响曲
小林研一郎/捷克爱乐/Canyon
制作人/混音:Hiroshi Hirai
录音师:Tomoyoshi Ezaki
录音场地:布拉格 德弗札克厅
二十几年前在布拉格,意外听到一场终身难忘的音乐会,当时隔天就要转机去纽约,晚上跑去听捷克爱乐,在德佛扎克厅,指挥是小林研一郎,曲目马勒第五。音乐开始,第一印象是这个音乐厅这么好,句子的尾音不会散掉或失音准,有时候音色还特别甜,比芝加哥Orchestra Hall 清澈,但凝聚力较少,是另一种风格。小林研一郎打的拍子都是基本拍,没有一点作秀或夸张的动作,乐团声音色彩变换几无可挑剔。结束后观众的情绪被挑起,狂叫、呐喊,更像是一场摇滚音乐会的高潮。如此的现场音效已经很好了,想不到鬼子录出来的竟然更好!那是一种天堂的环境,如同法喜般的愉悦,加上小林的精彩演绎,完美的专辑。

海顿
小提琴协奏曲1号、4号/交响曲22号
祖克曼/国家艺术中心乐团/RCA
制作人:Wolfgang Stengel
录音师/混音:Klaus Scheibe
录音场地:加拿大渥太华国家艺术中心
先是对音色的惊艳,沉浸在近距离的自然音色中,独奏与乐团是那么地清晰,不中断的能量,天然的顺畅,再进入到演绎的层面。站到喇叭旁边听就似站在一把乐器旁边,这到底是怎么录的!
演奏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的风格有太多种,因为从巴洛克晚期到古典时期的作品,可以在演绎中不断增加能量使作品的精神无止尽的提升,让音乐走得更远。这张CD没有指挥,祖克曼的领团能力令人为之一亮。虽然两首小协和一首交响曲的风格一致,可是略带巴洛克风格的劲道,一直引领节奏的前进,一种游动地延伸,非常精彩。弓子摩擦弦的声音清晰不刺耳,更添几分火花。



新浪
淘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