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人生 | 音响之路(八十二)

原作者: 西电标

简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制造国,有全产业链,制造了全球90%的音响制品,却没有造出一个全球公认的顶级音响品牌?其实,就是因为中国近四十多年的发展,人才培养上全部着重在对理工科的人才培养上面,比例上严重缺少对大学生艺术上的培养 ……

一个工业强国最重要的是底层有大量刻苦耐劳的工人阶层,没有大量努力工作的底层工人,那企业顶层工程师设计的产品蓝图无论多么完美,交到车间生产的却是一大帮来打酱油的怠慢工人,螺丝随便拧拧,够钟就打卡下班,螺丝有没有拧紧,有没有忘了拧都懒得检查,第二天不想来上班就不来,重要的工位不是今天这里缺人,就是那里缺人,你说这样的企业能按完美图纸生产出完美产品的话,那日本韩国这些工业强国,全都会气得喷血而死。其实,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第一任工业强国英国,是直接用圈地运动把农民从田里抓到工厂上班,敢逃工者把你吊死,连13岁小孩也不放过,大英帝国工厂遍地童工,干死在工厂的工人多如牛毛。大量廉价产品涌入欧州,英法又联手打压后起工业新秀德国,刚刚强大起来的德国为了能重新瓜分世界工业市场与英法在亚非拉州的殖民地,故意支持奥匈帝国打压英法支持的塞尔维亚,最终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让勤劳的美国工人得到了大量生产订单,让美丽坚迅速完成了工业资本原始积累,成为第二任工业帝国。

第二任工业帝国美丽坚,三十年全球工业占比突破60%,资本家先用大量金钱买地,让大量农民贪一时之利卖地后成为非农人口,没有了土地的人们只能拥向城市谋生,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出现,人力内卷严重,方便了资本家进一步把工人工资压低至勉强为生的底线,工人为生存争扎在工厂没日没夜加班工作,资本家还增设荷枪实弹的防爆队来镇压工人的反抗,敢示威反抗的直接开枪射杀。美国很多行业最后互相吞并卷剩最后一个赢家,象电信,石油,钢铁,电力,手机,客机等行业,最后只剩下一个企业垄断整个行业,整个行业的利润都变成几个垄断寡头的个人财富,绝大部分底层工人三餐不继,无力再消费购买企业生产的产品,造成美国企业无法继续生产与消费的资本循环,很多工厂生产停顿只好抛售股票换取资金维持生存,引爆美国三十年代巨大股灾。罗斯福上台后大力打压分拆垄断企业,把大量美国剩余产能引入欧洲,争夺欧洲工业市场,这让一战中负债累累的德国工业大量倒闭,勤劳的德国工人无工可开,哀嚎遍地。德国工人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为对抗德国工党,德国犹太资本家与美国财阀借钱扶起反工党反苏维埃的希特勒,谁不知养虎为患,掌权后的希特勒先干掉德国工党,再灭了一手扶他上台的犹太资本家,显然,不灭掉英法两国,优秀的德国工业品永远无法获得世界市场,而希特勒借美国的资金也快用完,这些借款全部用来生产的飞机坦克也卖不了钱还债,虽然德国犹太债主快被他杀光,但无钱可用就会引发德国再次经济崩盘,走投无路之下,只能继续干灭债主,干掉英法两个大债主,一战战败的赔款就不用还了,懒得多说,直接开打。二战爆发,欧洲大量军工订单涌向中立的美国,让在世纪级股灾中剩下半条人命的美丽坚工人终于又可以日夜加班了。

在英,法,德,苏,中,日拼个半死后,美丽坚终于因日本偷袭珍珠港而入局参战。全国总动员的美丽坚,全美国工厂立即转型军工化生产,三年内,生产了一百多艘航母,几百艘护卫舰,几万架飞机,5万辆坦克,占全球工业产量的60%,美丽坚工人日夜三班倒工作,那种勤劳加拼劲,绝对不是收了工资就花光才上班的人所能理解的。所以,要成为工业强国,你必须有一个能拼命工作的底层工人群体,而在拼命工作中积累大量实践经验,成为技术骨干的中层,加上理论知识丰富的顶层工程师,而中国的人材结构,比较符合工业强国的金字塔结构,底层工人非常勤劳,中层技术骨干经验丰富成为刹帝利,而不少象邓稼先,杨振宁,钱学森等海归顶级科学家成为技术顶层婆罗门。但中国音响界,就没这么幸运,我们有最勤劳的底层工人,代工生产全球90%的音响。当然,我们也有音响界最强大的技术骨干,从古董音响到现代音响,无论出什么故障,都能在中国修好,我见过拆开解码芯片修理的,软解码重新编程的,十几对功率管重新更换回三十年前原装管的,帮80年代激光头换激光管的,重绕由十几组线组合成的麦景图输出牛,很多在日本,韩国,欧美,这些已经视为绝症的坏音响,在中国总有各种各样的技术高手能修好,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但是,中国音响界缺少顶层音乐修养的音响制造商。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制造国,有全产业链,制造了全球90%的音响制品,却没有造出一个全球公认的顶级音响品牌?其实,就是因为中国近四十多年的发展,人才培养上全部着重在对理工科的人才培养上面,比例上严重缺少对大学生艺术方面的培养,音响表面上是一个工业品,但玩过音响的烧友都知道,同一个功放线路,用不同的零件,音质都千变万化,机内用不同的接线,音质也千差万别,显然,从小有音乐培养,懂得音乐审美的工程师调试音响会比不懂音乐的工程师有更好的音质。

另外一点就是老蒋败走湾湾时带走了全中国的黄金,令新中国成立时一穷二白,经济发展初期又走了不少弯路,真的严重缺钱,当中国2000年进入世贸,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代工厂后,第一目标就是加班加点生产最多的产品发向全球,赚取那一点点微薄的代工费,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后,又要更新迭代更先进的各种生产设备,要投大量资金研究西方高科技行业技术。而中国各大音响商家也穷得要命,自主品牌的厂家严重缺乏试错成本与时间,慢工出细货的发烧音响行业非常不适合急于成长的中国品牌,来钱快的生意要么就是代加工,要么就是火热的卡拉OK和家庭影院市场,这两个市场对音响的要求只要够大声就行,对音质的要求极低,比较适合粗制滥造抢市场,结果中国各大品牌都挤在这两大市场打价格战,结果售价越低就只能更加粗制滥造,现在全球发烧音响市场都快完蛋了,中国音响还没竖起一块世界名牌。但作为全球音响制造技术最强的中国,如果十年内没法重新搞活整个音响市场,那么这代音响技术骨干即将老去,由于音响行业技术传承青黄不接,当这一代师傅级老去后,基本就是发烧音响业到了尽头了。

未来中国音响是否能重生,并竖立全球闻名的品牌,除了有大量勤劳的底层技术工人,还是要靠三个条件,一是要有一大批深厚音乐修养的音响调音师,二是各大音响企业要有足够资本的试错成本与试错时间。三是重振国内唱片业,要有大量发烧级的音乐软件出品,并且要有网络媒体大力推广各种唱片。其实现在二十岁左右年轻一代,很多人都学过拉琴或弹琴,不少人的古典音乐功底扎实,如果他们有机会进入音响制造企业,那绝对是一股新生力量。二是经过几十年的资本积累,不少第一代的富豪早已财富自由,但却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了,而面对国内各种已经完全成熟的制造业,卷得要死的市场,投资再增值的概率太低了,但电子管市场却能死灰复燃。毕竟,只要听过三四十年代西电电子管或四五十年代的欧洲顶级名牌电子管的音色,都知道那种迷死人的音质,绝对不是现在动不动就号称0.001%的D类功放所能重播得出的,当然,其它配套的音频变压器,高压电容,油浸耦合电容,都能成为配套产业之一。而前提,就是要有大量音响大师出来介绍电子管的音质是更模拟味才行,而现在50瓦低失真的D类功放淘宝价已经烂到二三百元一台,利润薄如蝉翼,对音响业的发展毫无意义。第三:软件业重生比较容易的是黑胶唱片,中国从黑胶唱片制造到唱针,唱机,唱放的制造都有完整的产业链。黑胶机播放时的视角冲击,是网络播放器这种死物无法代替的。而且黑胶唱片的纯模拟味,非常柔和亲切,令人很舒服,如果未来的黑胶唱片,能利用强大的AI功能,让每个烧友都能网上自挑音乐刻一只自己独爱音乐的黑胶唱片,那未来更容易打开个体软件消费市场。说这么多,是希望在中国还拥有最勤劳的一代技术人员的工业基础下,把发烧音响整条产业链完善化,毕竟,西方音响工业已经完全荒废了,再无重生的可能,而现在的我们,完全有实力重生整个发烧音响行业的产业链,以后,全世界都只能买中国生产的发烧音响。

浏览 1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