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人乐事 | 被遗忘的大师 昙花一现的高手

原作者: 翊青

简介:命运会让一些有实力的乐手在特定的一段时间里绽放一下,之后乐坛武林中再也没人提及他。感谢录音的科技,让这些高手在他们最耀眼的刹那间,把巅峰时的修为保留下来。不仅丰富了乐坛的演绎历史,也让我们晚辈可以多一份参考学习的资料

命运会让一些有实力的乐手在特定的一段时间里绽放一下,之后乐坛武林中再也没人提及他。感谢录音的科技,让这些高手在他们最耀眼的刹那间,把巅峰时的修为保留下来。不仅丰富了乐坛的演绎历史,也让我们晚辈可以多一份参考学习的资料,更领悟到:身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必在物质与名利的欲求中周旋,而是在功夫的修为中找到生命的充实。得到的不是热闹的虚捧,而仅是行内人的赞许,足矣!

德裔,1953年生,现今退休状态。我和几个西方乐评都聊过此斯,这个人聚集了所有能够大红大紫的条件,却没红起来,没人有答案。他有名师,有实力,有名乐团,有大唱片公司,有颜值,却在国际舞台上露个脸就匆匆走过。国内的乐迷看到他的照片可能都会有点印象,他出过十来张CD,曾带团来上海和广州演出过几次,但就是想不起来他叫什么名字!

弗洛尔毕业于名校莱比锡音乐院,跟过指挥大师库贝利克、桑德琳,31岁任柏林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客座过柏林爱乐、阿姆斯特丹大会堂、巴黎、慕尼黑、莱比锡、NHK等等,唱片公司是大厂牌RCA。加上妥妥的好莱坞脸蛋,在这个长得帅就是正义的颜值年代,怎么现在就没人记得了?连淘宝上的CD都寥寥无几。

RCA曾经帮他主打过门德尔松系列,除了交响曲,还有钢协以及一些被冷落多年的小作品。除了门德尔松系列,他的肖10也不错,皆是热情如火,凝聚力超强,很好呀!至今却无人问津,十几年来一直处于实力派,晋升不到大腕级别,真的找不到不红的理由。只能说,命也!


乌克兰裔,1963年生于纽约。巅峰时期的录音是担任乌克兰国交的时候,也是在任最久的乐团。一生录过一百四十多张唱片,这个数目可能还在上升中,不过都是 Naxos、Brilliant Classics、Ondine等这些二线厂牌。而古典市场二线唱片公司的问题不是没有好艺人,而是没有好的录音师。库夏最出色的录音是Naxos的普罗柯菲夫系列,有爆破力,有调侃性,有冲力和乐团的特色,虽然录音逊色,笔者还是建议喜欢听交响乐的发烧友们听听他的指挥诠释,乌克兰风味与乐团结实的厚度非常有个性。有几张强烈推荐:普罗柯菲夫的交响曲全集、穆索斯基展览会之画、谢德林·卡门组曲给弦乐与打击乐、尼尔森交响曲全集。


瑞士裔,1962年生于柏林。出生于柏林的原因是父亲恩斯特·海弗利格 (Ernst Haefliger)当时在柏林工作,与大指挥家福特文格勒、华尔特等同台演出还录过唱片。DG还特别为了纪念其父出过一套纪念百年诞辰的CD。和钢琴家鲁道夫·赛金的儿子一样,这样的父亲可带其入门,常常监督孩子打好功底;等孩子长大了,父亲即成为事业与人生道路上的诅咒,经纪公司、乐迷等一知道与其父的关系,马上会把专注力投在其父亲的威名上,不会在乎眼前的儿子,甚至会相互比较,怀疑儿子的实力,儿子是靠父亲的余威来沾光的。而难搞的事实是父亲的名气的确是无法超越的。

海弗里格有几张索尼发行的钢琴独奏,特别是弹舒伯特的作品,每次听都会使其联想到陶渊明,远离红尘,清澈高雅。没有好酒好菜与下人服侍,仅仅一壶好茶,一身麻衣,独自在山谷中更为优雅自得。或许是在父亲威名的压迫下,才能决心彻底抛开世俗,走出红尘与名利,以干净、单纯、清澈的真我发声。继索尼之后,沉寂了几年,再复出时有BIS、harmonia mundi, Avie帮其发行了几张专辑,但已经没有索尼时期的清澈与洒脱,不知道那默默无闻的几年是什么原因使他“还俗”了。

索尼的那几张CD已成笔者收藏中的至宝,连莫扎特、舒曼还有与塔卡斯四重奏合作的鳟鱼五重奏(London发行)都有清新脱俗的舒畅感。


生于1919年,2006年逝,87岁。祖籍浙江,9岁开始在上海参赛,15岁进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30岁赴巴黎音乐院,两年后毕业在巴黎又待了四年回国。曾任中央音乐院华东分院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在东南亚、北欧、东欧巡回演出过。若是单听吴乐懿的录音而不告知是何人弹奏,早期录音的杂音加上清澈的音符,还有干净的造句,会让人以为是科尔托(Cortot)时期哪个法国高手。吴的双手手指很长,手指肌肉结实,与她矮小的身型不合,若单单看其双手,确实是妥妥的钢琴筋骨奇才。她的德彪西作品听上去没有女性的细腻,却有直性子的纯粹与直接,加上触键的轻脆,非常清爽,一股流动的池水,不失法国风味。没有刻意的加油添醋,德彪西自己是不是就这么弹的?


1959年生,奥/美裔。发迹于美国歌剧院,后来进军汉堡歌剧院,从此大放异彩在世界一流歌剧院开启演唱生涯,唱过维也纳、大都会、米兰斯卡拉、科文特花园等,不过大部分皆是次角。斯图现在依然在唱,不算过气,可在国内知道的人太少了,还是希望把他推出来,歌剧迷只听帕瓦罗蒂、多明戈、波切利,太可惜!斯图歌喉的特色是,只要他柔和地唱,那种温和会有磁性,立刻钻入你胸口,为人世间存有爱的那一面而感动,得到内心的治愈和生存的理由。纵然生命中会有想要放弃的时候,将来还是会遇见苛苦,歌声下感受到人生依然有美好的一面,值得一步步走过苦难。

推荐他的四张录音:

1、莫扎特「后宫诱逃」这张真是精彩的组合,斯图德(Cheryl Studer)的音色配斯图艾特,仿佛进入了一片美丽花园,一切是那么地抒情美丽,连蝴蝶翅膀拍打的细微声音都那么美,让人沉浸在莫扎特的梦幻世界里舍不得出来!

2、莫扎特「安魂曲」,哈农库特指挥,维也纳古乐团,勋伯格合唱团,4个独唱。西方的宗教音乐很喜欢对上帝不断地颂扬谄媚,而莫扎特的特色是他不仅颂扬谄媚,还有倾诉世间的疾苦,内心没有平静的苦,有哀嚎、有紧凑,有谦卑和荣耀。斯图在倾诉人间疾苦的那种温柔反倒令人撕心裂肺,会让人想上前抱住他,给他关怀和安慰。

3、勃拉姆斯与舒曼的艺术歌曲,这张专辑还有歌剧大伽女中音奧特,还得过奖。不必听太久,奥特的音色与技巧很快被奥特比下去;声乐这种职业真是老天赏不赏饭吃的职业,技巧勉强可以练,音色则是天生的。

4、施密特清唱剧《七封印天书》,标题与歌词皆取自圣经启示录的经文。文中暗示救世主降临前地球即将发生的天灾人祸,每打开一个封印,就会有一个灾难降临,一个比一个严重。世间逐渐变成惊悚的人间炼狱,最终救世主到来审判活人与死人。大型乐团伴随一部管风琴,四个独唱,一个合唱团,属于现代音乐风格,有很美的旋律,也有很前卫的和弦。斯图与其他三个独唱水平极高,绝对是高水平的专辑。不看歌词的话听起来很抽象,建议不习惯现代的乐迷可先暂缓入手。


1923年生,2005年逝,82岁。祖籍河北,曾就读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后任教于湖南大学、华中师范学院、南京艺术学院;30岁时任中央乐团独唱演员。第一次听到臧玉琰的歌喉是通过一张CD《中国歌唱大师名家经典臧玉琰》。当时的感觉是音色和封面照片一样儒雅,歌喉略显单薄;但也就是这种特别的音色,每每曲子从渐弱到无声的收尾,都能带有仰望苍天的一丝情感,没有做作,却让人特别扎心。专辑中除了民歌,还录了几首意大利歌剧名曲。听他的意大利歌曲时,笔者顿时瞳孔放大,是高手!当时声乐界受帕瓦罗蒂影响,男歌手们喜欢挑战high C(高音C)飙高音,在臧老的内功下歌声居然轻松抵达高C,音色自如没有半点勉强,同时又炫了一手,在抵达高音C时再上飙八度!没有天赋加上多年的潜心修炼何得此般境界!臧老年轻时若有机会到欧洲拜师,受西方音乐文化的熏陶,必能凭实力在欧美歌剧院占有一席之地。笔者于2004年到北京,当时臧老已经病卧在床,不便见客,隔年仙逝。未见到一代高手,实为遗憾!另,臧老膝下有一子臧雷,亦是中提琴界翘楚。臧雷曾任哥伦比亚波哥大乐团中提首席,该团演出柏辽兹「哈洛尔德在意大利」时担任独奏,乃华人之光。


1927年生,2025年逝,98岁,祖籍秘鲁。22岁从海军学校毕业后一直在歌剧圈里寻找演出机会,担任的都是一些小角色。26岁前往米兰拜师,隔年在当地二线歌剧院出演「茶花女」Alfredo一角。3年后进入歌剧圣殿斯卡拉歌剧院饰演《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 Almaviva (阿尔马维瓦伯爵),登台累计330次,并有多次录音。从此活跃于欧美一线歌剧院,也多次与卡拉斯同台。要说帕瓦罗蒂的歌声最美,新一辈的人更爱盲人歌手波切利;要说歌剧帕瓦罗蒂唱得最好,却没有卡雷拉斯有戏剧激情;而阿尔瓦的音色确实是优美与戏剧激情的组合。网上还能找到一些黑白影音的歌剧片段,不必看影像的肢体表演,光是单听唱腔就时不时会有情感被挑起的惊喜。阿尔瓦因为活得够长,赶上了录音界的黄金年代,有不少CD,虽然名气比不过一些大腕,歌喉却依然惊艳,喜欢听声乐的发烧友绝不能错过他与卡拉斯的《塞维利亚理师》。


1928年美国出生,2020年逝,活到92岁。如果说她的西贝柳斯协奏曲拉得比海菲兹好,可能很多海菲兹铁粉要出来杠了!但是海的铁粉们听过威克斯这个名字吗,更别说听过她的录音了!在海菲兹、柯岗、奥伊斯特拉赫、曼纽因这几个小提琴家在提琴界独霸一方绽放争鸣的时代,像吉特利斯(Ivry Gitlis)的德彪西奏鸣曲,努娃(Ginette Neveu)的勃拉姆斯小协这些精品被人忽略,实在遗憾,而最遗憾的是威克斯的西贝柳斯小协,黑胶年代由Capitol发行,数十年后EMI以CD再版,还是没能把它推广出来,亦是命也!

在这张录音中,威克斯可以在泛音上制造渐强渐弱,回荡于心弦;跨两个八度的滑音紧接着突强,有如炸弹一样地震轰裂。第一次听到这个录音是三十多年前在香港乐评人郑延益老师家,当时很担心威克斯会把这琴给拉爆粉碎,一生难忘。可见威克斯对小提琴的掌控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浏览 4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