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大师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 | 照见人类灵魂的棱镜

原作者: 晓风

简介:当最后一个变奏的泛音消散在空气中,我们听见的不仅是音符,更是一个用琴键思考的哲学家对生命的终极叩问。正如他在《论音乐演奏》中所写:“伟大的音乐从不是逃避现实的象牙塔,而是照见人类灵魂的棱镜。”布伦德尔用94个春秋,将这个信念镌刻在了音乐史的星空之上。

即使已经身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优秀的钢琴大师之一,在生前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对于走进录音室或者是走上音乐会舞台仍然非常谨慎。很显然他不属于浪漫派大师霍罗维茨那类钢琴天才,越临近正式场合反而越放松自己,这一点他和另一位钢琴大师鲁宾斯坦却是比较相像,属于那种必须时时鞭策自己加紧练习弹奏以获得临场的稳定心态的音乐家。尽管年事已高,但是这位从不懈怠的奥地利钢琴家还是保持着自己多年不变的习惯,每天要练琴5个小时左右。我们只能得出如下的结论:正是因为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不断努力,才换来他在钢琴艺术道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此外,布伦德尔的演奏哲学,堪称音乐诠释的“本真运动”与现代性的精妙合体。他坚信“钢琴家的首要职责是让乐谱开口说话”,这种近乎考据学的严谨态度,在他1964年首次录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时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捕捉《锤子键琴奏鸣曲》中雷霆万钧的力度变化,他竟用测力计测量手指触键力度有多少牛顿数,这种科学精神让他的演奏既有建筑般的稳固结构,又不失即兴的灵光。

■ 布伦德尔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

如前文所述,布伦德尔真正踏入职业演奏生涯的起点,要算是1949年他赢得布索尼钢琴大赛首奖带来的契机。1970年,布伦德尔正式加盟PHILIPS公司成为该公司旗下的专属合约艺人,数十年来,他为PHILIPS公司灌录了大量录音,曲目涵盖从巴赫、海顿、莫扎特到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李斯特、穆索尔斯基、勃拉姆斯、韦伯等不同时代作曲家的作品,与此同时他也成为一位畅销唱片明星。布伦德尔拥有不少辉煌的纪录,比如他是首位灌录全套贝多芬钢琴作品全集的钢琴家,而且前后有数次之多;在1982年至1983年间,他在7个国家巡回举办了77场独奏音乐会,演奏曲目就是贝多芬全套钢琴奏鸣曲全集,而且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地创造了77场音乐会票房全满的纪录;还有,他是将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与勋伯格钢琴协奏曲推上崇高地位的当代功臣。不仅是演奏,布伦德尔对文学、绘画、诗歌等都有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位业余作家,布伦德尔在1976年在伦敦出版了第一部短文集《关于音乐的沉思与回忆》,1990年他出版了另一本著作《弦外之音》。在生前,布伦德尔获得的媒体大奖可谓是不计其数,而且1983年他获颁英国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89年他荣获大英帝国骑士爵位,1993年他又获颁英国皇家爱乐协会的金牌。

PHILIPS公司对旗下这位叫好又叫座的杰出音乐家,自然也是引以为傲,处处表现出非比寻常的重视。多年来,布伦德尔在PHILIPS公司不仅新作不断推出,而且各种精选录音也在一套接一套地再版发行。PHILIPS公司2006年编辑的一系列布伦德尔经典录音唱片,非常值得古典乐迷尝鲜收藏。这套CD推出4款,均采用廉价简装2合1式CD包装,内容选自布伦德尔在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之间于PHILIPS公司灌录的录音。第一套(编号:PHILIPS 475 7182)双CD收录的是九十年代灌录的贝多芬第21号《华伦斯坦》、30号、32号三首奏鸣曲,和第4号钢琴协奏曲以及6首《钢琴短曲》(Bagatelles),与西蒙·拉图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第二套(编号:PHILIPS 475 7185)双CD收录的是海顿的4首键盘奏鸣曲,和莫扎特的K332奏鸣曲、第20号钢琴协奏曲、K382的钢琴与乐队的回旋协奏曲、K511回旋曲、K397幻想曲,分别与马利纳率领的圣马丁学院室内乐团以及麦克拉什爵士率领的苏格兰室内乐团合作。第三套(编号:PHILIPS 475 7188)双CD收录的是李斯特的奏鸣曲、第2号钢琴协奏曲等4部作品,以及舒曼的《克莱斯勒偶记》和《C大调幻想曲》,与海汀克指挥的伦敦爱乐乐团合作。第四套(编号:PHILIPS 475 7191)双CD收录的是舒伯特的D784、D840、D894、D959和D960等5首奏鸣曲。

这一系列布伦德尔的录音作品,时代跨度比较大,我们可以从中得悉这位钢琴家三十多年来的艺术历程。布伦德尔的大部分作品演奏,整体风格都比较严谨端正,擅于让音乐自己说话。再加上钢琴录音一贯是PHILIPS公司的强项,布伦德尔的这些录音几乎都有相当优秀的录音品质,因此我们不难想象它们之所以受到市场的欢迎的原因所在了。布伦德尔的贝多芬,风格虽然平实,但是却表现出了扎实的演奏技巧,而且又能够展现出贝多芬音乐中的特性,是相当圆满的大师范本。布伦德尔演奏海顿和莫扎特两位古典时期巨人的作品时,保持着他平易近人的诠释格调,演奏充满着优雅的学术气质,非常有说服力。他的李斯特作品似乎显得过于谨慎了一些,不过技巧的表达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能说这是个沉稳清淡的诠释。重视抒情性的舒曼和舒伯特作品,与布伦德尔擅长的诠释风格实乃天作之合,他的演奏虽然严谨工整,但是绝对不乏趣味性,他奏出的音符粒粒饱满、生动,音乐弥漫着一股独特的诗情之美。这三套唱片中的协奏曲目,与布伦德尔搭配的都是当今乐坛首屈一指的指挥家与乐团,因此乐迷们根本不用担心录音过程中两者的配合问题,可以负责任地说,它们都是杰出的演出。

2005年,有一段时间没有出现在乐迷视线焦点范围内的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终于在PHILIPS唱片公司推出了一张莫扎特作品录音专辑。我们发现,和以往一样他还是那么地钟情于莫扎特的作品,这一次他选录的是作曲家的两首钢琴协奏曲:K414第12号和K453第17号。与他合作的是当代指挥大师查尔斯·麦克拉什爵士率领的苏格兰室内乐团。从他的录音动向来看,布伦德尔在继灌录贝多芬钢琴作品全集之后,显然有志要挑战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全集录音。而且这位钢琴家似乎特别喜欢重复灌录一些作品,比如他就曾经数次灌录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而像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布伦德尔就与指挥家马利纳率领的圣马丁学院室内乐团在PHILIPS唱片公司灌录过一套备受好评的录音版本;二十年后他再度与查尔斯·麦克拉什爵士合作灌录这套作品,显见他对这套作品又有了更深远的认识。

通常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演奏莫扎特的钢琴作品,有优异表现的演奏家往往处在两个年龄的极端,若不是年少幼者,要不就是垂垂老者。而且莫扎特的钢琴作品与巴赫的键盘作品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表面上技巧性的要求相比起拉赫玛尼诺夫同类作品而言不是很高,但是却很难弹得好。出现这样的矛盾主要的原因在于诠释作品时的韵味把握分寸,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通常社会阅历还比较狭窄的少年钢琴演奏家,因为心性天真单纯,其演奏最能表现出莫扎特钢琴作品中那种纯洁无瑕的美;而进入生命晚期的老年钢琴家,则常常将数十年对人生的感悟思索融会到自己的演奏当中,将莫扎特钢琴作品的内涵升华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去。

K414第12号和K453第17号这两首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是让无论演奏者本人或欣赏者都会感到心旷神怡的作品。前者创作于1782年,这是作曲家与康斯坦汀·韦伯结婚前不久完成的作品。整部音乐旋律明朗轻快,充满着阳光般的欢愉情绪。后者创作于两年后,据说是莫扎特为他的得意门生芭芭拉·普洛耶而作,这位女性是莫扎特以前的主人,也就是萨尔兹堡大主教在维也纳的代理人的女儿。根据历史记载,莫扎特这位女学生天赋相当高,因此深受老师的肯定,而后还特别创作此曲题献给她。当时莫扎特正处于人生中最风光、幸福的一段,婚后的甜蜜生活,加上自己在维也纳所受到的各方器重,这一切使得莫扎特将好心情映照在他的这部作品中。如他所料的那样,这首优雅动听的作品问世之后立刻得到了维也纳观众的喜爱。二十年前布伦德尔与圣马丁学院室内乐团合作灌录的版本,就以准确表达出这两部作品中的情境而获得广大乐迷的认同,布伦德尔敏锐的思维、精确无误的触键和完美的气氛营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5年与麦克拉什爵士合作再次录制这两首作品之时,布伦德尔已经74岁。听完他这次的诠释处理,再回头比较二十年前那个盛年时期的经典版本,我们会发现难去评判这前后两者孰优孰劣,因为它们所追求和探讨的重点不尽相同。在新版本中我们听到的是一个各方面都显得非常和谐的演出,无论是主奏者还是乐团指挥都表现出服务于音乐的态度,尽力地彼此配合,达成完美的默契。事实上这样一种不突出某一方面的平实风格,是非常正确的一种莫扎特作品的诠释风格。很多中青年钢琴家在遇到个性同样强烈的指挥家时,往往不容易在演出中做到这一点,双方多少都会试图去掌握音乐进行的节奏和方式,但是当最后某一方获得了实际上的优越感时,音乐表达的完整性也受到相应地影响。布伦德尔与麦克拉什爵士在录音前一定有过深入的沟通和探讨,不然这个新录音不会呈现出如此圆融质朴的面貌。如果说二十年前的布伦德尔就已经不是个炫技派的钢琴家,那么如今的他在这一点上放得更开。但是很明显的是,布伦德尔在自由节拍的处理和拿捏上变得更得心应手,这使得我们在听他的演奏时心情更为放松,同时也标志着布伦德尔在钢琴艺术上确已迈入反璞归真的境界。看他的快板乐章,音乐的进行是那么的流畅写意,而情绪的抒发又是那么地富有节制感,作曲家在音乐中想要流露出的那股愉悦,被表演者以相当平静、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尽管有些欠缺张力,但是无疑将是相当耐听的演绎。主奏者不大的情绪起伏,在乐团伴奏方面得到了一定的补充,麦克拉什爵士率领的苏格兰室内乐团在与主奏者经过前几次合作之后,逐渐进入佳境,他们很清楚在什么时候要给予主奏者什么样的背景搭配。而他们灵活得当的表现,令这个录音变得更为迷人。

老牌大公司就是老牌大公司,比起那些成立时间不长,事业规模差强人意的同行后辈,前者的资历、经验和累积下来的丰富库藏都是后者拍马都难以企及的。消费者永远也不清楚,究竟还有多少从未面市的宝藏至今还依然藏身于他们的母带仓库当中等待开发。PHILIPS唱片公司2007年推出了一套让我们为之眼睛一亮的再版钢琴录音,其主角正是钢琴大师布伦德尔,而这套双CD收录的内容居然全部是从未发表过的录音!

■ 布伦德尔未发布过的录音

这套《布伦德尔未发表过的录音》(编号:PHILIPS 475 8322)双CD的第一张碟收录了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录音时间是2001年的5月30日,地点是在英国伦敦皇家节庆音乐大厅的一场音乐会上。第二张碟收录的是贝多芬的第28号钢琴奏鸣曲以及来自于布索尼、门德尔松和肖邦的一些独奏作品,这些内容大多也是布伦德尔于九十年代期间在英国当地的音乐厅与BBC电视公司灌录的现场录音。事实上,这一整套录音都是由演奏者做主自行挑选的,因此我们可以猜想得到它毫无疑问都是大师近二十年以来得意的现场演出纪录。专辑里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贝多芬的作品,这非常符合长期以来乐迷大众与专业媒体对布伦德尔的定位,他的确在贝多芬作品的诠释上学有专精。以他的这部《迪亚贝利变奏曲》为例,他将他对贝氏此作多年的研究心得灌注到演奏中,技术发挥娴熟稳健,整部作品演奏下来一气呵成,毫无阻滞之感。在速度的设定上他比很多灌录过同曲的同行们都略快一些,而精心细致的演奏处理,让这部乐曲的结构显得相当紧凑流畅。布伦德尔以他对贝多芬精研多年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在触键、音色的控制,以及节奏的对比上都下了比较多的功夫,故而能够呈现出有一定深度的乐曲内涵,他对乐曲的理解不偏不倚,把乐曲和声发展进行表达得连贯同时又不乏理性,音乐韵味把握得庄谐并重,在细节的雕琢上不露痕迹般巧妙自然。

■ 《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

布伦德尔非常讲究突出旋律的歌唱性,他的演奏显得起伏自然、写意,描述清晰细致,呼吸均匀平稳。在舒伯特作品的诠释上,他更像位时空旅人。1978年纪念舒伯特逝世150周年的系列音乐会中,他将《A大调钢琴奏鸣曲》处理成交响诗般的宏大叙事,又在《即兴曲》中捕捉到黎明时分露珠滑落叶尖的颤动。与克利夫兰四重奏合作的《鳟鱼五重奏》(编号:PHILIPS 4806159),被他形容为“将维也纳森林的晨雾装进水晶瓶”,五个声部如潺潺溪流在瓶中交织出光的折射。在技术修为达到艺术生涯颠峰之际,布伦德尔用严谨、自律的全新演绎挑战自我,为世人留下这部脍炙人口的舒伯特作品一座完美的丰碑。

在数码时代重听布伦德尔1973年录制的《迪亚贝利变奏曲》,依然能感受到那种超越时代的震撼。当最后一个变奏的泛音消散在空气中,我们听见的不仅是音符,更是一个用琴键思考的哲学家对生命的终极叩问。正如他在《论音乐演奏》中所写:“伟大的音乐从不是逃避现实的象牙塔,而是照见人类灵魂的棱镜。”布伦德尔用94个春秋,将这个信念镌刻在了音乐史的星空之上。

Series Navigation<< 钢琴大师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 | 自学成才的钢琴巨匠
浏览 3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