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音乐家眼里的中国 | 华裔才子的寻根之旅
- 外国音乐家眼里的中国 | 盛唐诗歌与马勒的情缘
- 外国音乐家眼里的中国 | 日本音乐人的武侠掠影
- 外国音乐家眼里的中国 | 富于东方风情的意大利歌剧
- 外国音乐家眼里的中国 | 皇帝也疯狂
- 外国音乐家眼里的中国 | 梦回丝绸之路
- 外国音乐家眼里的中国 | 华裔才子的寻根之旅
原作者: 晓风
李迪文(Dick Lee),本名Richard Lawrence Lee,1956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是新加坡的华裔流行音乐人。也许很多乐迷对这个名字颇为陌生,但是听过林忆莲《前尘》、张学友《不老的传说》、张国荣《追》、黎明《今生不再》、陈洁仪《等了又等》这些歌曲的就不在少数,没有错,这些都是李迪文。事实上,李迪文也是第一位成功打开日本音乐市场的新加坡人,红遍港台的作曲人,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流行歌曲,也有包括张学友的《雪狼湖》在内的多部卖座的音乐剧,合作过的歌手包括林忆莲、梅艳芳、张学友等巨星。音乐以外,李迪文在本地服装界也留下深刻足迹,是一位集作曲家/歌手/编剧/时装设计师于一身的全能才子。

李迪文出道很早,1971年他15岁的时候,已经组团参加许多歌唱比赛。Harmony是他和几个同学组织起来的乐团,另一个名为Dick and the Gang的组合成员则是他的弟弟妹妹。1974年,他出版第一张唱片《Life Story》,收录的曲目全是他的个人创作。但李迪文真正爆红,是在1989年他出版的“最后一张”专辑《疯狂的中国人》。当时,他已经33岁了,在音乐界,算是“超龄”。而在这之前,他已出过6张专辑,一直没有引起太大注意,原想做完《疯狂的中国人》后,他就“修身养性”,专心经营他的会展制作公司Runway Productions。可是《疯狂的中国人》在短短4个月内,便创下25000张的白金销量,并因此而成功为一众望能步其后尘的音乐后辈敲开了日本流行乐坛的大门。1990年,他迁到日本专心发展他的音乐事业,与此同时,其作曲才华也受到港台许多一线歌手的喜爱,竞相与他合作。1998年,李迪文移居香港,被委任为新力(SONY)音乐亚洲区艺人与唱片制作副总裁,2000年,他辞职,把工作重点转回新加坡,为提升新加坡流行音乐的影响力作出巨大贡献。

从外形看,李迪文很明显是华人,但一句华语都不会讲。他的父母亲原本都是土生土长华人,而后来到新加坡。李迪文因此是半个华人半个峇峇(土生华人男性称峇峇,女性称娘惹),生长在多元种族的新加坡,家里过着非常欧化的生活,父亲经常在家宴请生意上的朋友,进出的客人,以欧亚裔人士居多。由于父亲热爱爵士乐,母亲喜欢广东流行曲,从小李迪文就爱听歌唱歌。6岁那年,母亲买彩券意外赢得一架钢琴,李迪文从此开始学习钢琴。李迪文从小受到各种中西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他的身份混淆和文化抓狂,使他创作出《疯狂的中国人》这么一张曲风独特而多元的唱片,进而使他成为亚洲音乐的代表。

《疯狂的中国人》此碟也有译作《抓狂唐人》,是一张全英文(还有新加坡语)却没有半个中文字的专辑,但是听完整张专辑,你又会发现,从封面李迪文的京剧小生扮相到歌曲的内容核心,它好像处处都在讲中国。李迪文自嘲,自己的出生和背景完全就是一盘“罗杂”(Rojak),因此他常陷入一种“文化抓狂”状态,“The Mad Chinaman”成了他最贴切的身份象征。我们不确定是否可以将此碟视为这位华裔才子在音乐和文化层面的寻根之旅,其曲风多元到难以形容,李迪文在流行乐的基础上,加入很多自我而独特的风格,试图用音乐来定位自己混淆而复杂的身份:新加坡人/亚洲人,还是一个不知如何自处的**(中国人/唐人/华人)?尽管个人身份充满了不定性,但李迪文却清楚知道自己对音乐充满激情。自幼扎实的器乐演奏基础,和长期的音乐制作经验,让他得以轻松自如地游走在各种中西音乐元素的贴片组合过程中,把这些看似不搭噶的片段煸炒成滋味不错的大杂烩,让我们也经历一次创意十足的欣赏游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