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喇叭听音乐 | VR 爱乐乐团音乐会
原作者: 大喇叭
退休老工人可以拉琴吗?当然可以。
要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一起拉呢?嗯,能忙得过来吗?
还吹小号、长号、圆号,吹单簧管、双簧管、长笛、巴松,再打定音鼓,敲跋和三角铁呢?这就有点儿悬了吧?
要是参加乐队演出呢?参加爱乐乐团 ——英国最棒的那个?这,能行吗?

还好,这是去他们的VR演出现场 –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音乐会(如下图)。



2024年9月26日,在皇家节日音乐厅,爱乐乐团VR音乐会演出西贝柳斯第五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最棒的是,能有机会在舞台上,在英国的爱乐乐团演出过程中,走近乐团的各个声部,体验实际舞台上的效果,看着彩色的三维立体图像还有环绕立体声音响。哈哈!太棒啦!

英国的爱乐乐团Philharmonia ,是1945年由著名的古典音乐制作人瓦尔特·里格建立,目的是为制作高质量录音(初期,他们并不登台演出)。这个乐团是伦敦的5个世界一流交响乐团之一,占据第一把交椅。在摇篮里,培育他们成长的有两个人物如雷贯耳:一个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一个是克伦佩勒Otto Klemperer。看到这里,你就知道这个乐团是什么份量的了!这个乐团的音乐会我听过多次,从1988年开始。但是参加他们的演出?哇,哪会是什么样子?
一辈子我都在怀念过去参加北京市少年宫管弦乐队的经历。那真是些神仙般的日子!
1974年吧,我在北京101中学上高二。学校特准我周六只上半天课,下午去少年宫乐队参加活动。背上小提琴,我找到景山后街的少年宫去报考才发现,乐队招生已经结束。乐队负责人就是指挥邵老师。她仍然听了我拉琴 , 那天我应该是拉了一首克莱采尔KREUTZER的练习曲,并当即录取了我,而且让我当时就抄谱(那个年代我们都是自己动手抄乐谱,哪里有印刷或复印一说),要我周末就来参加排练。50年之后的今天我还能清清楚楚地记得这些,当然是因为那天对我是太重要了!第一次参加排练,就是在少年宫内的一个大殿里,才知道我是第一小提琴,是第三排靠外的那个座位(靠观众),这个座位说明我的小提琴水平。乐队队员都是从北京市各个初、高中学校的在校学生中选拔出来,可以说都是些当年学习乐器的少年高手了。我们的首席小提琴是少年宫的老师,名叫冷子。前排座位有一位女同学,她的小提琴背板的虎皮纹特别漂亮,令人羡慕不已。那应该是把好琴,可惜那个年代男生和女生是不能说话的!我们排练的曲子是为管弦乐队而改编的电影插曲,“红星闪闪亮”。记得我们排练的间隙,在大殿外面,时不时会有同学自己练习一段乐曲或练习曲。那还真有专业水平呢(我自己就考取了铁路文工团,但是没有去),大家因此就有了敬仰之意!时至冬天,排练结束的时候天就黑了。每当指挥宣布排练结束,我们经常是一致要求再合奏一遍。可见大家十分珍惜我们的乐队,珍惜那样难得的机会。那是五十年前的事了,当时的场景依然是历历在目。只是当年没有机会比较,想起来,我们的水平和英国的爱乐乐团还是会有些差距的(真的吗?)。而今天,可以在爱乐乐团演出现场来身临其境地体验,这可是我做梦也不敢想象的!


提前几天就开始了,一想起VR音乐会我就心旷神怡,是摩拳擦掌呢!那天音乐厅一开门我就赶到了VR音乐会现场。那里有高低二排音箱围绕四周,共有10个音箱,另有3个低音炮摆放在墙边。人们坐在中间,大概有十几个座位吧,戴上头盔视镜观看3D彩色视频。芬兰的自然风光以外,视频主要显示乐队的不同位置:一会在指挥对面,一会在小提琴这里,一会在4个圆号的侧面,一会在定音鼓的旁边。摆动头盔,可以看到乐队中,围绕四周就座的各个乐手在演奏各自的乐器。印象最深的是那些金光闪闪的铜管。我不想用“垂涎三尺”这个词,但是没有比这更贴切的了!多少人能有机会站在圆号或长号的面前,看着、听着它们咆哮!?不用多,二把长号就能把你震翻!




西贝柳斯的小提协奏曲我很熟悉,已经听了几十年,但是他的交响曲我接触的并不多。最初我是崇拜阿什肯纳奇指挥爱乐乐团@DECCA的版本(就是这个乐团),录音效果超级。后来发现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EMI的版本更具霸气和权威性。但我只听了第一、第二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只是听过一二遍,没有什么印象。西贝柳斯手下的铜管不仅是光辉灿烂,这第五交响曲的第3乐章,尤其是结尾部分,简直就是铜管乐的登峰造极了!你要把音量开到可以承受的极点!听到这里,你就明白置办一套出色的音响器材是太有必要了,而且一定要落地的音箱!这个VR感觉效果很好,加上最大的音压,令人感到深深的震撼。指挥是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Santtu-Matias Rouvali,一个年轻的芬兰人,相当棒!这个视频是由他们2024年4月的演出实况而制作的(参见下图介绍)。

看看其他听众的反应,一般般,没有什么特殊。但是我这里已经是听得如醉如痴,几近疯狂了。我当然不是盲目跟风。我是在听作品,听演绎,再加上十分注重、欣赏音响效果。真正是享受!一节音乐也就是十几分钟。听罢,我就和现场工作人员说了一些我的感受。他又把我引荐给这次活动的制作人和录音师 ,他们正巧就在现场, 让我把想法的细节和他们谈谈,作为一种反馈。于是我就和那两个人坐下来,说了20分钟话。
趁制作人自己去买咖啡的机会,我就先和音响工程师聊了起来。
你这个音响系统声压很大,我说,冲击力强,很是令人感到振奋,后悔我在家不开这样大的音量!但美中不足的是高频有些锐利,发硬,偏向监听音箱的声音。而低频下潜呢,因为音箱的喇叭尺寸小的原因吧,不如大口径喇叭那样自如。不知是录音制作的问题,还是可能和音箱、导线等都有关系。我说,有些英国音箱比较好地兼顾了解析力和音乐性。我给他看了些我的器材相片:KEF 105/3音箱,已经听了三十几年;还有B&W 801S3,是1999年停产的监听音箱。我说我的音响系统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几十年听音乐,我对声音是比较挑剔的。他也认同这些情况,并且说,昨天开始调节这套系统,当时的声音可糟糕了,就像囔着鼻子感冒人的样子,有很多东西需要重新设置、调整。现在的声音已经大幅提升了。因为有音响相片,也就顺便跟他说了说我的Clearaudio黑胶唱机,证明我对声音的追求。
我还跟他说,刚才的视频里,每换一个地方,比如说从小提琴换到铜管那里,音响效果并不能真正的反应在舞台上那个位置的声音。因为站在铜管乐器那里,比如说,其它乐器的声音应该是感觉遥远一些。你如果参加过乐队演出,对这些音响上的变化就会比较敏感。他也同意,说他们的要求是要比较均衡的展现乐队总体的声场,而不是完全再现乐队中某个特定位置上的声音。当然,这也就跟我所盼望的并不一样。完全可以理解,他们是为大多数人,甚至是那些不进音乐厅的人,制作的这个视频,而不是为像我这样挑剔、追求现场音响效果细节的人。
制作人回来以后,我们3人到旁边的小沙发坐下来。我就说,猜想你们制作这个节目的目的,是为吸引更多的人走进乐队,到交响音乐会来。她的回答基本上就是证实了我的设想,并且说,这个节目是要送到英国各地巡回上演的。我说,我的反馈意见可以分为二个方面:在视觉方面,视频拍摄的景色绚丽多彩,芬兰的风光就是我数次访问看到的那样,是大树,小岛,海水和宁静的风光,那样纯天然、鲜有人工的痕迹。尤其令人振奋的是日落时分的晚霞,3D的视觉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只是头盔上看到的图像清晰度并不太高,甚至不是1080P吧。她说是有这个问题。另外,我说音响效果方面,详细的情况我已经和音响工程师交谈过了,主要是一些欠缺。作为小结,我说,这个VR音乐会制作得很好,为吸引人们到交响音乐会来,相信你们的目的完全可以达到。此外,我自己今天来的目的是要追寻真正在交响乐队里演奏的感觉,希望能体验乐队各声部独特的音响效果。可以理解,要为我这样的发烧友制作节目的代价可能就太高了,而感兴趣的人会比较少。我这种小众化的要求,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制作中也可以适当加以考虑。
临走之前,看到来参加VR活动的人不多,我就第三次坐下来,再次体验一番。我是要把视觉和音响效果都在头脑中铭刻下来。我多少是感觉到有些不好意思,便向现场工作人员打趣地说:”You wouldn’t have any seats left if everybody is as crazy!” 英国的文化是经常要说点幽默话,以活跃气氛,大概是因为天气太糟了吧。看得出来,我是当天现场最疯狂的一个,她们也就一笑而过。

看样子,除非是返老还童,要真正参加他们乐团演出也不容易啊!
愿当年北京少年宫乐队,我的同学和老师们一切都好!最重要的是欣赏音乐,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