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舟侧畔千帆过:港星翻唱的粤语经典流行歌曲

简介:香港一些致敬主题的流行音乐唱片,集合港星翻唱粤语经典流行歌曲,摆脱了以往复印机式的平庸模式,是很好的现成参考素材,不敢说可以让内地唱片公司的从业者从中省思借鉴,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歌迷对翻唱音乐的欣赏审美水平。
无论在看杂志的你是不是喜欢,都没法否认,在我们身边的发烧同好当中,有相当比例的人是喜欢听、喜欢买翻唱音乐碟的。我们没法回避这个现实,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市面上有数量如此多的各类翻唱音乐碟,而这股风潮在国内音响音像界已经劲吹了近30年却仍未停歇,让人着实感叹其生命力之坚强。
香港流行音乐在八九十年代风靡中华大地之时,事实上也走过“拿来主义”的翻唱之路。由于香港地缘狭小,原创人才比较有限而同时需要歌曲的歌手则多如牛毛,当其原创产出与供应需求无法匹配时,“拿来主义”成为必然的选择。在唱片公司的高层看来,唱片公司是卖唱片的,歌手唱得好,知名度高,唱片就自然卖得多,唱片公司才能赚大钱。既然唱片公司从培养到包装一个歌手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肯定是希望尽快收到回报。因此,香港唱片公司的策略就是:时时关注哪些日文歌曲比较动听又受欢迎,然后与日方商量购买版权,再立即找人改编歌词,匹配合适的歌手,在华语市场包装上台,其他热门外文歌曲的引进也依样画葫芦操作。对于唱片公司来说,无所谓日文歌曲、英文歌曲还是粤语歌曲,只要能卖钱就行。这种短平快的操作逐渐成熟并成为香港流行音乐界的常规做法,以至于后人用一句话评说这个特殊的时期:日本歌手养活了大半个香港歌坛。
很多鄙视翻唱音乐的乐迷,爱把这类唱片称为“口水歌碟”,其实有点不公平。翻唱音乐本身应该是中性词,当然,对原作的翻唱翻奏,依据再创作的程度高低,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编曲配器基本照搬原作,演唱风格的处理也模仿原作,这属于复印机式的翻唱;第二层,编曲配器与原作有所区别,演唱风格的处理有个性化的迥异,这属于旧瓶新酒式的翻唱;第三层,翻唱者对原作的改变是颠覆性的,听感上、精神内核与原作已经大相径庭,这属于新创式的翻唱。香港歌星当年的大部分翻唱作品,除开歌词变为粤语之外,严格说起来都是复印机式的翻唱,这虽然的确让唱片公司挣到了快钱,但是也对香港乐坛带来巨大冲击和不利影响,比如香港乐坛的创作界很长时间始终是后继无人的状态。
如今,粤语流行歌曲的辉煌时期早已过去,“拿来主义”也日渐式微,香港的原创力量在艰难但又可喜地不断进步。而中国内地唱片公司一窝蜂搞翻唱音乐,现在也面临着瓶颈和困境:翻唱音乐趋于模式化、制式化,市面上产品虽然多但是品质参差不齐,翻唱歌手的市场受众也受到局限,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拓展。而香港一些致敬主题的流行音乐唱片,集合港星翻唱粤语经典流行歌曲,摆脱了以往复印机式的平庸模式,是很好的现成参考素材,不敢说可以让内地唱片公司的从业者从中省思借鉴,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歌迷对翻唱音乐的欣赏审美水平。
翻唱音乐建立在对原作的模仿和超越的诉求上,杰弗里·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写道——“模仿是最真实的恭维”,‌这句话表达了模仿的一种真实性,‌但也指出了模仿的局限性。所谓“效颦莫学东施儿,昧却灵山慧水知‌”,翻唱音乐切莫盲目模仿,无病呻吟,而应该重视力求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原作与新创比翼齐飞,交相辉映,带给听者同样震撼和美好的体验。

更多专题

港星翻唱的粤语经典流行歌曲 | 向粤语歌开山鼻祖致敬

中国香港男歌手许冠杰1948年出生,他的青少年时代,正是西洋英文歌曲一统香港乐坛的时期。自1970年代起,许冠杰首创以通俗粤语歌词谱下多首曲目,开创香港粤语流行曲的潮流,引领着香港本土流行音乐文化的大踏步发展 ...

港星翻唱的粤语经典流行歌曲 | 给丹尼的紫色回忆

1992年5月18日,香港歌星陈百强以酒送服安眠药后昏迷,其后被送往玛丽医院救治。在昏迷17个月后因逐渐性脑衰竭而去世,终年35岁。作为1980年代粤语流行音乐的主要歌手之一,陈百强可称得上是唱作俱佳的乐坛才子。他 ...

港星翻唱的粤语经典流行歌曲 | 浮想联翩忆哥哥

翻唱音乐专辑,通常企划和制作的目标,首先是音乐的亲和力,再来是商业性的成功,至于艺术性和实验性的把握,往往并非第一级的考量。因此,我们看到的大部分翻唱音乐专辑,大多选曲都集合了一大堆脍炙人口的红歌金曲 ...
浏览 464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