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唱片开始谈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
- 从一张唱片开始谈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
- 印象·法兰西:印象派的小提琴奏鸣曲
- 无伴奏,也能奏鸣曲
- “回首每一步都是荣华与苍凉相伴”
简介:最近广州的贝多芬音乐会扎堆,10月份刚听完景焕和张昊辰带来的“全场贝多芬”音乐会;11月初又有钢琴鬼才瓦列里·阿凡纳西耶夫极具颠覆性的“我是贝多芬”钢琴独奏会,这场钢琴独奏会的颠覆性之大,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
最近广州的贝多芬音乐会扎堆,10月份刚听完景焕和张昊辰带来的“全场贝多芬”音乐会;11月初又有钢琴鬼才瓦列里·阿凡纳西耶夫极具颠覆性的“我是贝多芬”钢琴独奏会,这场钢琴独奏会的颠覆性之大,实在令人难以想象——而且仅仅只是“悲怆”、“月光”和“热情”这三首极为常见的曲目;然后11月18日上海四重奏团又在星海音乐厅演出贝多芬《e小调第八号弦乐四重奏》;两天之后马克西姆·文格洛夫又指又演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就连最近让全城为之兴奋震动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广州音乐会,也会在安德列斯·尼尔森斯的指挥下演出贝多芬第七和第八交响曲。再加上我自己写和读的很多东西,多多少少都会和贝多芬扯上关系,于是趁着有一天闲暇,我站在书房中间,两手叉腰,望着书柜和唱片架,心想,好吧,还是把贝多芬相关的东西好好整理一下吧。
并没有想到这一整理就没完没了了,在把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和列夫·奥柏林两位好同志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抽出来之后,我彻底放弃了整个资料整理计划。
全集录音
这两位苏联顶尖的艺术家,能够在飞利浦唱片公司留下这样的一套全集,真是非常难得。先不说艺术成就什么的,单单就这两位艺术家能够在苏联以外的唱片公司录制唱片,本来就不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熟悉二十世纪音乐史的人都清楚,在频繁出现出国巡演艺术家“叛逃”西方之后,苏联对出访西方的艺术家进行严密监视,因为能够从苏联到西方演出的音乐家们,都是为了展示苏联在艺术领域上取得的成就——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炫耀,在宣示苏联音乐学派有着极高的演奏技巧和艺术造诣之余,还要告诉西方苏联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是艺术家放弃苏联国籍到西方,这岂不是打苏联政府的脸吗?于是在艺术家出访西方的时候,总会有克格勃的特工在暗中跟随,可是这样,还是有人钻了空子跑掉,比如前段时间刚刚在广州演出的小提琴女神维多利亚·穆洛娃。
奥柏林
尽管离开苏联的人络绎不绝,但还是有一部分的艺术家依然“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没有太留恋“自由世界”的一切,这些人当中不乏当时顶尖的艺术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利奥纳德·柯岗、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叶甫根尼·穆特拉文斯基、斯坦尼斯拉夫·聂高兹以及列夫·奥柏林等。他们一生没有选择逃离苏联的想法一直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里赫特。
嘛,这里是扯远了,应该回到这张唱片里面来。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和列夫·奥柏林,这两位艺术家合作录制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唱片,大概是全世界最难找到的唱片之一了,不过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又不难听到这一套极为出色的唱片。
贝多芬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春天”和“克鲁采”
这套唱片之中,两人合作演奏的贝多芬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和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曾经被多次抽出来出版发行。
“春天”的标题并不是贝多芬所定,是后人因此曲表达了希望、温馨和幸福感而赋予的。首乐章有着迷人的转调处理,通过转调,小提琴与钢琴的位置出现变化,而不断荡漾出层次丰富的浪漫性。次乐章由一个抒情优美的旋律构成,这个主题与它的变奏,形成自由的变奏曲,其中两件乐器的对答充满“春天”的温暖感。第三乐章是谐谑曲,其中中段钢琴、小提琴以三度或六度平行音阶,音阶动机构成相反的声部,音阶动机构成的音乐主题与旋律式的谐谑主题,形成极佳的对比。末乐章3个主题的回旋曲,回旋主题的变奏方式亦非常迷人。
第九小提琴奏鸣曲以“克鲁采”为标题,是因为这部奏鸣曲是献给当时的小提琴家鲁道夫·克鲁采的,可是尴尬的是,后者并没有演出这部作品。这是贝多芬的所有小提琴奏鸣曲中,技巧表达最出色的一首,也是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奏鸣曲形式表达的巅峰。这首作品其实本不是献给克鲁采,而是当时英国的著名小提琴家布林格托瓦。据说,改赠的原因,是贝多芬与布林格托瓦的关系破裂,而破裂原因是为一位少女,至于是不是争风吃醋惹的祸呢,我们不得而知。作品首乐章主部的第一主题是那种非常动人的热情,而第二主题则好似一种静静的祈祷,两个主题的呈示与发展非常精妙。次乐章则由行板安宁柔美的主题及4段变奏组成,主题为F大调,全体系为3段体,变奏完成后以很慢的慢板华彩移入尾奏,平静地终了。末乐章的主体由活泼的塔兰泰拉舞曲节奏构成,具有非常华丽辉煌的效果。
奥依斯特拉赫
大家都知道,贝多芬一共谱有10首小提琴奏鸣曲。这十首奏鸣曲,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到第三号小提琴奏鸣曲算作第一阶段,多少受莫扎特的影响。第四和第五号献给富利斯伯爵的两首小提琴奏鸣曲开始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光彩。第六到第八号则开始往峰巅发展,至第九号达到最顶峰,而第十号则属于贝多芬的中后期作品。
这第十号小提琴奏鸣曲作于1811—1812年,当时贝多芬已经完成《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的创作。这首奏鸣曲中洋溢着丰盈的幻想与晚年的达观心境。首乐章是呈示部两件乐器的对话,形成两个主题的交替,发展部极为简短,是形形色色的和声处理。次乐章则有两段歌曲形式谱成充满田园风味的乐章,这个乐章可与《第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媲美。末乐章中,各段变奏均呈示出丰富的即兴性,对主题的依存稀薄而富幻想风味,主题有9段变奏,尾奏以稍慢的慢板平静地回想主题,突然转成急极,形成高潮而结束。满满当当都是晚期的创作的风格。
跟《第六交响曲》有关的,其实并不止第十号小提琴奏鸣曲,还有第八号小提琴奏鸣曲。这部小提琴奏鸣曲,比《第六交响曲》早3年,与两部以“田园”为题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与第七号的严谨结构相比,此曲弥漫着轻快的气氛。首乐章发展部两件乐器以尾奏中的颤音互为应答开头,很有味道。次乐章中段的典雅旋律是贝多芬最优美的旋律之一,后来用于《第三十一号钢琴奏鸣曲》。
安东妮·贝伦塔诺
说起第十号小提琴奏鸣曲,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部奏鸣曲的创作,与贝多芬和一位名为安东妮·布伦塔诺的爱恋有关。据学者梅纳德·所罗门考证,安东妮·布伦塔诺是贝多芬的朋友弗朗茨·布兰塔诺的妻子,也就是贝多芬晚期作品中一个很重要的意象“永恒的爱人”的原型。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贝多芬是通过弗朗茨同父异母的姐姐贝蒂娜·布伦塔诺来认识安东妮的,这位奇女子也同样被认为是贝多芬许多作品的灵感源泉。
当然在那一个时候,贝多芬的心境是处于悲喜交加的。因为1810年后,包括鲁道夫大公和拉祖莫夫斯基伯爵等贝多芬的多位赞助人,都已回过头来,重新给予了他经济上的支持,助他写出第七和第八交响曲;但在1814年,贝多芬的弟弟卡尔·贝多芬去世,贝多芬担当起了照顾他那不成器的侄子的责任——正是这件事情加速了贝多芬的死亡;此外,他耳疾的加重也让他的情绪产生了变化,与人相处非常不顺利,许多过去异常亲密的朋友,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渐渐开始与他疏远,而许多私密的心声,只有通过日记这种文字方式他才得以吐露。
而这部奏鸣曲的写作中,贝多芬并没有使用太多艰深的技巧,因为这部小提琴奏鸣曲被题献者皮埃尔·罗德当时已经产生了技巧的退化。贝多芬在给鲁道夫大公的信中写道:“我绝对不是因为要赶时间,才那么快地结束最后一个乐章的,而是因为考虑到罗德的确无法胜任那种张力过强的写法。”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第十小提琴奏鸣曲的情绪滤去了所有受难般的悲苦,折射出一种纯净的欢欣鼓舞。用当时一位作家的话来说:“这首奏鸣曲丝毫没有紧迫的戏剧性,反而用抒情且温柔的一瞥征服了内心深处所有的痛苦经验。这就是宁静的力量。”
浏览 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