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历史: 一段120年的逍遥之旅

简介:创立于十九世纪末期的逍遥音乐节(Proms),全称“亨利·伍德的逍遥音乐节”。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艺术节和持续时间最长的古典音乐节。作为一个致力于吸引古典音乐的入门爱好者的艺术节,它的历史与成 ...
说回逍遥音乐节本身的事情。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尽管逍遥音乐节是在1895年才创立,不过这种轻松愉快“观乐”形式实际上在18世纪就开始出现,亨利·伍德爵士算是把这种行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比原来的“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逍遥音乐节最后一夜内景

现时逍遥音乐节主会场皇家艾尔伯特大厅

2014年的一张逍遥音乐节萌图

不列颠空战中的圣保罗大教堂
【油画 作者:Charles Ernest Cundall 1941】
在1895年逍遥音乐节开始的时候,罗伯特·纽曼是音乐节的赞助人之一。由于当时资金不充裕,而且门票价格非常低,因此音乐节的主要指挥只有亨利·伍德爵士一位。他当时只有26岁,并不是十分著名,也还没被册封为爵士,因此在指挥上的花费并不用这么高。演出的地点设在女王大厅,当时的盛况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如果不成功的话想必也不会成为传统延续到今天。
音乐节早期的财务状况一直是很大的问题。在音乐节早期的时候,一位叫做乔治·凯夫卡特(Dr George Cathcart)的耳鼻喉科医生与纽曼经营着音乐节(当时的音乐节是冠以纽曼的名号),两人的资助让伍德可以组建女王大厅管弦乐团并举办音乐节演出。但好景不长,1902年,音乐节随着纽曼的破产而变得难以为继下去,银行家埃德加·施佩尔伸出了援手,但这援助也只持续到一战爆发。施佩尔之后的资助者是乐谱出版商Chappell & Co.。纽曼在1926年逝世,翌年,音乐节的营运落到了英国广播公司的手上,一直延续到现在。
音乐节的曲目内容在在战后获得长足的拓展,在现在的逍遥音乐节,近六十晚共一百多场的音乐会中你基本上不会听到重复的曲目。近年还推出纪念系列,因应不同作曲家的纪念年而专门上演专场音乐会,比如2015年的逍遥音乐节就有巴赫、西贝柳斯和尼尔森。另外由于音乐节时间充裕,不少音乐家会连续性地出演系列性的作品,如在2012年,巴伦博伊姆就带领东西合集管弦乐团在逍遥音乐节上演出贝多芬全套交响曲,在《第九交响曲》的演出结束不到一小时,他就“转场”到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现场,担任奥林匹克旗手;2013年他又带领柏林国立歌剧院乐团在逍遥音乐节上演出音乐会版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买了站票的同学们都苦不堪言,因为站得实在太久了。
除了“老一代”的作曲家以外,逍遥音乐节也是“新一代”作曲家的舞台,成名于20世纪,尤其是战后的作曲家们的作品占了逍遥音乐节演出的不少的分量。在旧时,当德彪西还是“先锋作曲家”的时候,逍遥音乐节就已经有他的作品上演了;到了现在,不少音乐会中都会出现普通乐迷们叫不出的作曲家以及他们的作品,但英国人是很宽容的,即便是贝多芬和勃拉姆斯之间夹着一个菲利普·格拉斯或者巴赫和舒伯特之间夹着约翰·凯奇,在逍遥音乐节中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由于经费拮据,直到六十年代前,音乐节的“阵容”并不很引人注目,客席的乐团和音乐家非常少,逍遥音乐节基本上是英国音乐家们的舞台。这个情况直到六十年代才有所改观,1963年,“白头佬”斯托科夫斯基、乔治·索尔蒂以及朱利尼成为第一批参节的非英国的国际一流指挥家(鲍尔特和萨金特爵士都指挥过逍遥音乐节),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音乐家和团体纷至沓来,逍遥音乐节自此变成一个国际化的音乐盛会。2014年,余隆带领中国爱乐乐团登上逍遥音乐节,成为首支登上逍遥音乐节的中国乐团。
逍遥音乐节中最重要的演出,莫过于“逍遥音乐节最后一夜”(The Last Night of BBC Proms),最后一夜是一场很神奇的音乐会,观众们并不会拘泥于传统音乐会的条条框框,而是欢聚一堂谈笑风生。“逍遥者”会为被请到皇家艾尔伯特大厅的亨利·伍德爵士像带上桂冠(这座雕像平时存放于伦敦南岸的亨利·伍德大厅)。该晚的曲目会与前几晚的不同,多是英国民众比较熟悉的歌曲,不少为英国爱国歌曲,有:爱德华·埃尔加爵士的《威风凛凛进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es)之第一首“Land of Hope and Glory”、亨利·伍德爵士的《英国航海歌集成曲》(Fantasia on British Sea Songs)包括托马斯·阿恩(Thomas Arne)的《统治吧,不列颠尼亚!》、休伯特·帕里爵士的《耶路撒冷》(Jerusalem),最后以英国国歌《天佑吾王》作结尾。
因在场观众对这些歌曲大都是耳熟能详,他们多会跟着音乐伴唱(有些歌曲只是副歌部分),令场面顿时变得热闹非凡。当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歌《天佑吾王》演奏完毕后,观众会自发地开始清唱《友谊万岁》,作为音乐会的真正结束。
演出场所
女王大厅(1895-1941)
女王大厅是逍遥音乐节的摇篮。女王大厅坐落于伦敦朗豪坊,这座建于1893年的大厅能容纳2500人。通过逍遥音乐节,这座在当时还是很年轻的音乐厅成为了全英的古典音乐中心。
到了30年代,BBC广播中心也在女王大厅附近落成,2014年BBC广播中心搬迁,留下来的环形大楼被BBC四台的Top Gear节目(史上最成功的汽车节目)拿来当摩托车跑道,来比试摩托车与跑酷者谁快,不得不说还是城里人最会玩……
女王大厅在1941年的不列颠空战中被炸毁,战后的逍遥音乐节移师到皇家艾尔伯特大厅举行。


女王大厅的开幕演出

贝福德谷物交易所(1944)
因为战事的缘故,1944年的逍遥音乐节在贝福德郡的贝福德谷物交易所举办。
倒也不用担心音效问题,贝福德谷物交易所本来就是按照音乐厅标准设计的场所。早在1941年,BBC的音乐部门就已经转移到贝福德,谷物交易所也成为了BBC交响乐团的临时驻地,乐团这里呆到1945年7月,这时德国已经不能再“碰到英吉利海峡一条毛”,乐团和逍遥音乐节便放心地回迁伦敦。


贝福德谷物交易所

皇家艾尔伯特大厅(1941-)
皇家艾尔伯特大厅自1941年开始成为逍遥音乐节的主厅。这座坐落于肯辛顿花园的万神殿式建筑是由维多利亚女王亲自剪彩开幕的,大厅以女王的丈夫艾尔伯特亲王的名字命名。
不过老实说,尽管这座大厅能容纳9000名观众(因为还卖站票),它的音效却不怎么样。一位在英国的朋友跟我说,皇家艾尔伯特大厅坐票的音效属于“不能听”的级别,正所谓是“买贵又买不好听”,还不如直接花几英镑买站票,运气好的话可以直接站到乐队的正前方。皇家艾尔伯特大厅的站票位置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跟星海音乐厅的A区和广州大剧院的池座的位置是一样的,皇家艾尔伯特大厅的奇葩设计造成了“买最便宜的票,有最好的位置”的奇特现象,真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啊。


皇家艾尔伯特大厅外景

卡多根厅
卡多根厅在切尔西,离皇家艾尔伯特大厅并不远,是一个能容纳950人的小音乐厅。英国皇家爱乐乐团(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RPO)目前驻扎在这里。
由于皇家艾尔伯特大厅的场地太大,而且过于开放,再加上在逍遥音乐节每晚这里基本被BBC交响乐团“承包”了,因此室内乐演出只能放到离皇家艾尔伯特大厅不远的额卡多根厅举行。

 
卡多根厅外景和内景

皇家音乐学院
皇家音乐学院不设演出,只有讲座和一些亲子活动。


皇家音乐学院

Series Navigation2015逍遥音乐节:七月推介 >>
浏览 6,643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