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默与杭州爱乐“邂逅格莱美”音乐会

原作者: 唐若甫

简介:克莱默在中国仍具有无可辩驳的影响力,不仅是因为他在唱片中展现出的勇往直前的选曲和演奏,也是他口无遮拦的直爽,比如去年以公开信的形式炮轰瑞士维尔比耶音乐节。5月末到6月初,克莱默与他年轻的大提琴家妻子吉德 ...

克莱默在中国仍具有无可辩驳的影响力,不仅是因为他在唱片中展现出的勇往直前的选曲和演奏,也是他口无遮拦的直爽,比如去年以公开信的形式炮轰瑞士维尔比耶音乐节。5月末到6月初,克莱默与他年轻的大提琴家妻子吉德·德瓦瑙斯凯特展开中国巡演,在京沪等地均以重奏和室内乐形式展现,唯有杭州一站是与乐队合作的协奏曲。在杨洋的指挥下,6月8日的这场音乐会的上半场克莱默演奏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下半场则是勃拉姆斯为小提琴和大提琴而作的二重协奏曲,这也是乐团赴东欧巡演前的最后一场演出。因为克莱默的学派归属和曲目特色,上半场无疑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而整个四乐章中又以第三乐章最为关键。

事实上从乐曲一开始,克莱默就以波澜不惊的速度和台风亮相,给人以老当益壮的感觉。等到第三乐章的帕萨卡利亚出现,克莱默开始了那段著名的长达近10分钟的华彩。苏联批评家库哈尔斯基对这个乐章的评价是“肖斯塔科维奇全部创作中最崇高、最具人性的篇章”。虽然这段评价的作用和反作用一样强大,但也述说了帕萨卡利亚在第一协奏曲中的主导地位。它既一扫之前谐谑曲的幽默之风,又是作为随后出现的终曲张力对比的铺垫。之前在国内所听的现场,小提琴家们都以快刀斩乱麻的攻势和眩目的节奏拿下华彩乐段,然后与乐队齐头并进地渲染高潮。但克莱默带来的却是全新体验,他把这段作曲家本人所写的华彩拉成了近一刻钟。或许是由于年龄关系,以前那种凌厉的琴风多了一份深思熟虑。在克莱默标志性的无可挑剔的音准、到位的运弓和清晰的揉弦下,他将帕萨卡利亚的结构展露无疑。然而在向终曲过渡的进行中,克莱默已经没有力量进行冲刺,而是任由乐团刮起的一阵旋风将他吹走,尤其是定音鼓的出色发挥让人为之一振奋。不过依旧可以看出,乐团为了适应克莱默的速度作了稍许牺牲,因为开场的肖斯塔科维奇《节日序曲》快得犹如电闪雷鸣,让整个大提琴声部都如履薄冰。

下半场的夫妻档联袂,乐团也在勃拉姆斯中找到更加舒适的音乐风格。从上半场独奏的抢眼,到了下半场就是乐团发挥的天下了。浑厚的音响和波澜起伏的织体挥去了上半场最后的歇斯底里,就像暴风雨过去一样让人心旷神怡,不过圆号的问题暴露了年轻乐团乐师发挥的不稳定性。最后克莱默夫妇与乐团一起加演了格什温的《The Man I Love》改编版,爱意缠绵的旋律和爵士风味的气氛才让这场名为“邂逅格莱美”的音乐会点题,也是首届杭州大剧院国际音乐节的闭幕亮点。从3个月前开幕的庄严的贝多芬第九到克莱默加演的含情脉脉,让人看到了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拥抱西方古典音乐方面极强的亲和力。
浏览 1,788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