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刍议

简介:音响不同于其他家电,花了钱就可以拿来直接享用。音响出声容易,但出好声音并非易事。明白这个道理要下一番功夫,除了电声知识的扫盲,还要提高自身对声音的领悟能力和驾驭能力,即调音能力。从这个角度说,音响是人 ...

如果说音响为系统工程,我认为这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看得见摸得着的对器材、线材等有形部分的精心选择、搭配;亦包含不被我们直观感觉到的对音质有重大影响的静电、微震动、电磁干扰等有害因素的妥善处理。我们往往对音源、功放、音箱、线材的品质十分看重,而对隐形杀手关注不够。正因为我们对系统工程认知上的不够全面,忽视了防震、防电磁干扰等方面的处理,结果自然对音响效果不满意。市场上的中低端音响产品在防震、抗干扰方面的缺陷尤为突出。为改善音质、提高听音效果,弥补音响产品在设计、生产过程中的不足,市场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音响附件,如脚钉、吸震垫材、抗共振干扰的专用单元架、碟镇、消磁器、静电清除器、等离子风扇以及上文提到的各种电源处理器等等。这些调音附件极具针对性,运用得当,能够让声音产生明显的变化,展现出意想不到的神奇功效,甚至用脱胎换骨来形容也不为过。笔者在试过之后,才排除了疑惑,提高了对音响附件的认识。

日常生活中错怪的现象时有发生,电话线接触不良,却把座机换了,小孩子把尿撒在地上责怪妈妈没有痰盂摆正就是例证。音响系统如此复杂,声音不好,问题出在哪个环节上我们往往判断失误,东猜西猜,换线、换机、换音箱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要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就必须老老实实地学习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人们对一种东西了解得越少就越感到困惑,不知所措。不要拒绝读书。我听到不少人对我说,音响刊物是卖广告的,是厂家的托,是枪手,是谁给钱就跟谁上床的那种人等等。话虽然说得难听一些,但是也反映出目前杂志商业性普遍存在的问题,缺乏知识性,特别是对音响知识的普及。但是书中也有好文章值得一读,这些文章对提高我们音响系统的认知能力很有帮助。进入误区困惑都来自无知,听信那些烧友们口口相传所谓的经验更容易误人子弟。我读过两本好书受益匪浅,一本是《构筑家中音乐厅》,一本是《Hi-Fi音响入门指南》,推荐给刚开始玩音响者,阅后可使你大开眼界少走弯路。

千万别忘了“煲机”之后再对新购置的器材说三道四。生活中对“磨合”一词我们并不陌生,“煲机”一词对于入门者是个新概念,对某些器材却是非煲不可,如音箱、线材等。煲前煲后音质的变化可使你大吃一惊。市场上有煲线机出售,可见煲机举措并不是空穴来风。用来试机,会误导我们对音响器材的判断。采用高保真技术录制的碟片,如器材还原性能足够好我们就能听到美妙的声音,反之,器材在某些方面就表现不足。

从对音响一无所知到磕磕绊绊一路走来,我的总体感受是“痛并快乐着”。音响的音乐性带给我们愉悦,和谐美好的生活应有音响相伴,可以自豪地说,玩音响我们比别人更懂得生活,更会享受人类创造的文明硕果。我不再怀疑“音乐会迷死人”这样的狂言,一心一意去追求这样的境界:在其中死去活来!写此文的目的我是想把一个音响入门者的心得体会告诉另一个刚开始玩音响的人:音响是一个有形与无形相统一的大系统,对每个环节都必须投入足够的重视。因为我相信刚开始接触音响的人会和我一样有很多相同的疑惑,在音响的路上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一步迈得沉重、艰难,我只想让初入门者这一步迈得比我轻松一些,仅此而已。由于体会不深,文化水平有限,可能文不达意,观点错误难免,敬请高烧友指正,我在这里先谢谢了!
浏览 3,312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