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影 | 2024年的这些国外佳片,简单却深刻
原作者: 赫道










2024年已经完全落下帷幕,这一年你看了多少部电影呢?笔者根据豆瓣的观看记录标注,一共是看了102部电影。根据豆瓣2024年度电影榜单的评分最高外国电影,前五名分别为《机器人之梦》(Robot Dreams)《泳者之心》(Young Woman and the Sea)《首尔之春》(THE DAY)《姥姥的外孙》(The Chinese Family)《怪物》(Monster),而后依次为《因果报应》(Maharaja)《头脑特工队2》(Inside Out 2)《沙丘2》(Dune: Part Two)《蓦然回首》(Look Back)《排球少年:垃圾场决战 》(Haikyuu!! The Dumpster Battle)。
国外知名电影网站IMDb公布的2024年十大热门影片,前五名是《死侍与金刚狼》(Deadpool & Wolverine)《沙丘2》(Dune: Part Two)《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Furiosa: A Mad Max Saga)《小丑2:双重妄想》(Joker: Folie à Deux)《异形:夺命舰》(Alien: Romulus),其余是《某种物质》(The Substance)《美国内战》(Civil War)《阴间大法师2/怪奇大法师》(Beetlejuice Beetlejuice)《猩球崛起:新世界》(Kingdom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长腿》(Longlegs)。
这两大榜单只有一部重合的影片——《沙丘2》。可以看出,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观影受众,所喜爱的电影内容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像豆瓣评分最高外国电影的前十,几乎都是剧情、情感类为主,而IMDb的十大热门则是更多宏大叙事的IP类影视。当然,榜单本身仅供大数据的参考,每个人有各自的喜好。大家在平时挑选电影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观看。当你不知道看什么时,可以参考这些榜单的作品。总的来说,这里大多数都是简单却深刻的。
《机器人之梦》
Robot Dreams
笑与泪是相辅相成的

在女儿出生后,巴勃罗·贝格尔(Pablo Berger)养成了收集没有对白的漫画、绘本和图像小说的习惯。重读了萨拉·瓦伦(Sara Varon)于2007年创作的漫画小说《机器人之梦》时,他被书中这个凄美的无对白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萌生了挑战同名动画电影的想法。
原作的背景相当质朴,没有特别赋予这个故事具体的地点和时间。故事是关于生活在城市的孤独小狗买了一个机器人与其作伴,共度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当机器人被困在海滩上时,两人被迫分离。随着时间流逝,他们对彼此的情感与执念也悄然发生改变。

导演贝尔格曾于1990年代在纽约学习、居住过十年之久,度过了人生中最丰富、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于是他把《机器人之梦》视为“一封写给纽约的情书”,通过对布鲁克林大桥、中央公园、康尼岛游乐场等纽约地标建筑的描绘,在影片中重现“那个全球化之前的纽约,互联网之前的纽约,手机普及之前的纽约”。
《机器人之梦》的故事充满人性,首先是人的孤独。日出天黑,我们除了需要维持生命的基本所需——吃喝拉撒之外,一个人还能干什么呢?陪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需求。机器人的出现满足了这个极大的需求。他们一起出门兜风、滑轮滑、拍大头照、吃热狗、看日落,过着快乐且形影不离的生活。意外的到来,是打破所有梦的现实。机器人在海水和曝晒后,在沙滩上无法动弹。小狗用尽了所有办法,却没能将机器人拯救出来。






于是,小狗又回到了从前的孤独。在经历了一段沉沦后,他重新鼓起勇气,订购了新的机器人。而机器人也在等待、失望之后,遇上了一位新的主人,将他修复。当有一天,两人在被那首共享的音乐《September》同时吸引时,他们隔空跳起了属于他们之间的舞蹈。而后两人各自选择了放手,继续过着新的生活。
全片没有一句对白,所以音乐成为了整部影片的气氛调节器,也是角色的代言人。出自乐队Earth,Wind & Fire的《September》曾在80年代风靡全球,在影片中是小狗和机器人友情的主题曲,也最让人印象深刻。导演通过影片里各种各样的音乐来展现融合多种文化的特征,像是拉丁乐、朋克摇滚、嘻哈乐、迪斯科、街头音乐、乡村音乐、传统中国音乐等。影片的音乐剪辑师Yuko Harami和音乐总监Monday Music为此推荐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音乐。例如当小狗到唐人街买风筝时,店里播放的音乐就我们熟悉的《康定情歌》。
在不同类型的音乐中,感受着小狗和机器人的友谊,有欢乐有悲伤,有执着有放手,有笑有泪,正如人生那般,笑与泪就是相辅相成的。
《泳者之心》
Young Woman and the Sea
首位穿越英吉利海峡挑战的女性

在1926年之前,成功游过英吉利海峡的只有五位男性。这个被称为“泳界珠峰”的34公里挑战,除了需要超乎凡人的体力,还需要面对天气的寒冷、海中的生物、急流和巨浪等各种已知的困难和未知的意外。有人不惜挑战数十次也没能成功,有人甚至为此献上了宝贵的生命。1926年8月6日,格特鲁·埃德尔(Gertrude EDERLE)以破纪录的14小时31分钟完成了这个挑战,比男子纪录快了将近两个小时,而这个纪录在历史上保持了35年。


编剧杰夫·内桑森(Jeff Nathanson)在为两个女儿寻找励志故事时,偶然发现了《年轻女子与海:特鲁迪·埃德尔是如何征服英吉利海峡并影响世界的》(Young Woman and the Sea: How Trudy Ederle Conquered the English Channel and Inspired the World)这本书,也就是格伦·斯托特(Glenn Stout)所撰写的关于特鲁迪·埃德尔的人物传记。经杰夫·内桑森改编后,由导演乔阿吉姆·罗恩尼(Joachim Rønning)执导,黛西·雷德利(Daisy Ridley)自告奋勇参演,并接受了三个多月的专业游泳训练,最终将《泳者之心》呈现在荧幕上。

特鲁迪在儿时生了一场大病,就在医生都已无力回天之际,她却凭惊人的意志力好起来了,却也因此落下了听力受损的症状。在影片中,特鲁迪开始学习游泳是因为外柔内刚的母亲。母亲听闻一艘着火的游艇上突发火情,所有的女性因为并不会游泳,只能在船上坐以待毙,最终都失去了性命。于是,就算顶着世俗的压力,母亲也要力争给两个女儿学习游泳保命的技能。




在条件艰辛的训练后,特鲁迪游泳的天赋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也让许多人心生嫉妒。在她通往更高的平台、更大的挑战中使绊子,以此来坐实女性没有能力的偏见。在她被百般阻挠而陷入迷茫时,她才知道因为自己,身边的女孩们才有了光明正大学习游泳的权利,更多的女孩才有了去突破世俗的勇气。最终,她冒着生命的危险,坚定地说出了“无论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拉我上岸”这句话,成为了首位穿越英吉利海峡挑战的女性。
《纽约时报》头条结语掷地有声地报道了这件事:“当特鲁迪钻出水面时,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而后,有更多的女性成功地完成了穿越英吉利海峡的挑战。特鲁迪因为游泳最终完全失去了听力,她的余生都在致力于教聋哑人游泳。2003年,特鲁迪在疗养院去世,享年98岁。
特鲁迪的个人之举,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女性,冲击了社会上长久以来的偏见。她的故事至今却是仍然鲜为人知的。所幸,在百年巴黎奥运会的2024年,这部拍摄准备时间长达7年的电影,用朴素的拍摄和讲述,道出了这个鲜活的生命、这个满腔热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