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之路(七十)

原作者: 西电标

简介:如果你看过前两期,并且测试过自己耳朵能明显听出不同线材有不同的音色,还能听得出同一张CD碟在六十年代胆机中有更丰富的泛音,那你耳朵已经合格,可以玩音响,而不是被音响玩了。不过你是否会问?难道石机就不能玩 ...

音响之路(七十)_视听前线

如果你看过前两期,并且测试过自己耳朵能明显听出不同线材有不同的音色,还能听得出同一张CD碟在六十年代胆机中有更丰富的泛音,那你耳朵已经合格,可以玩音响,而不是被音响玩了。不过你是否会问?难道石机就不能玩吗?那绝对不是这样,其实无论是胆机与石机,在重播音乐时,都会产生一定的奇次谐波与偶次谐波,只是六十年代的胆机与六十年代前的电子管,有更丰富的偶次谐波而已,而晶体管机产生的奇次谐波比偶次谐波多点,所以一般的晶体管听感上会更硬。但如果现代胆机用上大量晶体管整流稳压的线路,声音一样会变得很直白与硬朗。如高级晶体管机设计得好的话,特别是欧洲音响,都会在重播中展现出不错的胆味。虽然达不到三四十年代顶级胆机的水平,但也足以让人惊讶,特别是在信源方面,开盘录音机,黑胶唱机,名机多如牛毛。到了CD机时代,CD机更是纯晶体管结构,不但机械控制等全是晶体管芯片控制,模拟信号放大都交由功放集成模块芯片去放大输出,最有名的,莫过于NE5534与 NE5532了。但随着芯片光刻技术的提高,新制的NE5532等芯片声音却越来越薄了,没有了八十年代旧版芯片的厚实与大气,这个我估计是新的芯片刻制技术能够把一块NE5532的核芯尺寸缩小十倍到二十倍,由于晶体管体积大大缩小,放大量虽然没变,但瞬间可通过电流却变小了,影响了中低频的能量输出。所以越后期生产的芯片,声音分析力越高,但却越薄,越缺少厚重感,通常,我们会称这种厚重感叫模拟味。

音响之路(七十)_视听前线

模拟味是什么?那你必须听听用MM唱针播放的黑胶碟,而且,还必须是好的MM唱针,才能重现这种模拟味,精致细腻的MC针,反而出不了这种效果。最好能找到同一曲目的黑胶碟与CD碟对比试听,在同一套音响中,当唱头放大器有一定档次的话,你能明显听得出CD碟与黑胶碟播放同一首歌时两种完全不同的韵味,黑胶虽然高频延展没有CD这么高,但高中低三个频段的连贯性非常好,密度高,质感强,感情浓烈很多,这种感觉,在纯晶体管前后级的音响中会更加明显。在我刚刚开始玩CD机的九十年代初,由于长期听惯了黑胶碟与磁带的模拟声,而当时又没什么钱,买了台便宜的CD套件机来听,那真是极度的难以接受,虽然我的卡带机也不是什么高级货,但实在是比CD好听多了,但在使用上面,CD却比卡带方便多了,而且时代巨轮已到,录卡带的店纷纷倒闭,CD店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大量新歌都以CD来发行,你想不买也不行了,但我还是保留了大量的磁带,不过很多磁带都越听越失真,最后都只能丢掉,后来存够钱,买了台好一点的丹麦生产的飞利浦CD机,声音还是能接受了。但以前听惯的模拟声,开始激励我不断地学习音响电子知识,不断地去摩改那台可怜的CD机,希望能改良升级出那种黑胶与磁带特有的模拟味。毕竟那时坚信,当时CD碟的原始录音还是磁带,只要用对方法,一定能摩出模拟味出来,只是摩CD摩了几年后,却忘了什么是模拟味了。

音响之路(七十)_视听前线

直到有一次,在一个老烧家里,听他用一台老掉牙的studer727CD机,用力士Q38胆机推一对老掉牙的JBL L300,突然之间,那久违的模拟味,重现眼前,阿姆斯特朗那沧桑的喉声,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怎么这台727CD机,有黑胶一样浓烈的模拟味,后来我也买了台727CD机回去我的现代音响系统中,模拟味增加了,但没有在老烧家听的感觉,没办法,只好狠下心来,把那力士老胆机与JBL的L300音箱也买回来,那久违的模拟味,终于听到了,拆开727来研究,发觉727虽然用的解码芯片比较落后,但整机用料精良,特别是在音频输出处,此机用了一对音量牛作输出,我试过此机不经输出牛来聆听,模拟味差了不少,可见这对音频输出牛,对减少CD机的数码味有很大的作用,同理推断,胆机上的输出牛,对音乐模拟味的重现一样有很大的帮助。

音响之路(七十)_视听前线

说回CD机的数码声,数码的信号只有0与1,数码电路中叫与非门,在与非门的电路中,导通代表1,不导通代表0,解码芯片就是把这些巨量的0与1信号,变成我们人耳可听到的模拟信号,但由于CD碟本身能储存的信息有限,不能把所有的音乐模拟信号转化为数码信号,只能取样音乐信号中的主要频率,如音乐高频1万周的电波,CD的格式是每秒对电波取样4万4千次,只能用4个电压点来表达这1万周的电波,对这个1万周电波产生的偶次谐波,CD就无法收录成数码信号了,大量细节的音乐模拟信息就只能舍弃,这样在重播音乐时,很多模拟电波就只能用阶梯电压来重现,这种不连贯的阶梯电压组成的模拟电波,听感就会变得生硬。但人大脑细胞处理耳朵听到的模拟信号远远比数码的0与1复杂,人的大脑细胞与细胞间的连接却不象电脑数码晶体管之间那样只有通与不通两种,每个脑细胞之间有几十到上百条树突,脑细胞间可以连通一条或连通一百条树突来交换信息,脑细胞相互间交流信息的方式不是电脑那种要么接通,要么断开。而是可以有很多半断不断,半通不通的模糊状态,而且有些树突间只有几十份之一的神经纤维连接的模糊状态,两个脑细胞处理模拟信号的能力超过几万个晶体管能表达的能力,两个脑细胞在0与1之间有一万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可能是0.2,又可能是0.3,又可能是0.033。当芯片上有三个晶体管,它们之间只能表达通断10,通通11,断断00三种状态,但如果是三个脑细胞ABC间可以是单AB或单AC间交换信息,也能A与B与C同时交换信息,又或者B与C单独交换信息,由于ABC三个脑细胞都有上百个树突,单单是三个脑细胞之间,可以交换信息的变量有100的3次方=100万种变量,所以,人脑对模拟信号的敏感性远远大过很多音频仪器,我们长期聆听CD这些数码音乐,缺少了聆听黑胶机与磁带机作对比,才让我们失去了对什么是模拟味的理解。

音响之路(七十)_视听前线

人类今天的智慧来自两样东西,生存与繁殖,为了生存,人类掌握了大自然的一切规率,什么植物能吃,种在那里能生长,什么时节应该种才有收获。野火烧死的动物更美味更易消化,铜剑比石斧更好用,钢刀比铜剑更硬更锋利。鸟类化石加硫粉加碳粉混在一起炼不出仙丹,但会爆炸,男性看到女人的裸体会兴奋,产生要传宗接代的欲望,人类才能不断繁衍生息,代代相传下来。而这一切欲望的驱动与智慧的诞生,都必须靠眼耳口鼻舌对外界的感知来判断自己的行为,积累经验,而你看到,听到,闻到,说话与品尝的一切,都是大自然复杂的模拟信号。你看到数码照片就感觉到很假的,因为照片只有平面像素,没有纵深像素,但人眼睛中的视觉细胞是层层叠叠,有高有低的,能看出环境前后的色差而产生立体感,让人类对自己身处环境的安全提供判断依据。所以人类一看数码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就觉得假,太过平面化,也是说太过数码味了,没纵深感,但看油画就不一样了,油画用颜料的高低起伏营造出空间纵深的色彩变动,欺骗了眼睛对色彩纵深变动敏感的视觉细胞,产生了极之真实的空间感。

音响之路(七十)_视听前线

人是万物之灵,人不同于动物就是我们人类的情感非常丰富,一但生存物质得到满足,就会提升到精神满足,简单的照片只能满意普通日常的家庭照片,真正对生活有品味有要求的人,为提升视觉享受,会在家庭中挂各种画。听觉享受也同样重要,而越高级的音响玩家,越追求音乐重播的模拟味,因为人类大脑聆听了几十万年大自然的模拟声,最能在模拟声中感受到声音的情感,因此,用于制音响的材料,能表达情感才是上品,电器指标再先进,科技水平再先进,对人来说也没有意义。而CD机的输出音频牛与胆机的输出牛,都有能修复阶梯式数码电波的作用,能把生硬的数码音乐修复得近似人耳最熟悉的模拟声,所以,不少名牌CD与现代高级晶体管前后级,也纷纷使用音频输入或输出变压器来增加模拟声。经典如乐林前级,studer的开盘机与CD机,尼夫前级等等。然而音频变压器是个非常难造的产品,越小的音频牛与越大的音频牛越难造,为什么顶级音频牛这么难造,以后有机会另写文章再聊,事实我玩音响三十年,碰到的顶级音频牛都不多,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顶级音频牛,都是西电公司所生产,其次便是欧州屈指可数的几家公司,能造到登峰造极水平的输入输出牛,都高达几万元一对,贵过很多普通烧友整套音响了。由此可见,顶级烧友为了追求把数码电波还原模拟电波,才对音频变压器的同度认同。才把产量极低的顶级音频牛推到如此高的价格。

音响之路(七十)_视听前线

看完这么多,你是否开始有兴趣去聆听分辩数码声与模拟声的区别?并且重新塑造正确的音乐审美,并寻找不同的方法,把数码声尽量修复为模拟声呢?
浏览 421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