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

原作者: 大喇叭

简介: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年2月23日 - 1759年4月14日)是德裔英国巴洛克作曲家,以其歌剧、清唱剧、国歌、大协奏曲和管风琴协奏曲而闻名。亨德尔在德国哈雷接受音乐训练 ...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年2月23日 – 1759年4月14日)是德裔英国巴洛克作曲家,以其歌剧、清唱剧、国歌、大协奏曲和管风琴协奏曲而闻名。亨德尔在德国哈雷接受音乐训练,并在汉堡和意大利担任作曲家,之后于1712年定居伦敦,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并于1727年入籍英国。他深受德国复调合唱传统和意大利巴洛克作曲家的影响。反过来,亨德尔的音乐发展到了“高度巴洛克”的鼎盛阶段,将意大利歌剧推向了最高境界,也创造了英国清唱剧和管风琴协奏曲的流派,并为英国教堂音乐引入了新的风格。亨德尔的音乐在光辉灿烂之外有一种坦荡、广阔和超脱的精神,这是他的音乐所特有的。
亨德尔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01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02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03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04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05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06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07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08
01.02.03.04.05. 亨德尔的《水上音乐》和《皇家焰火》我喜欢并收藏的一些CD    06. 塞尔的亨德尔《水上音乐》和《皇家焰火》组曲LP     07.08. 塞尔的亨德尔《水上音乐》和《皇家焰火》组曲LP
据说亨德尔创作《水上音乐》是为了重新获得国王乔治一世的青睐。
英国第一家日报《Daily Courant》记录了《水上音乐》的首演盛况。1717年7月17日星期三晚八时,乔治一世国王和数位贵族在白厅宫登上皇家驳船,沿着泰晤士河西行,前往切尔西。涨潮推动着驳船逆流而上。伦敦市提供的另一艘驳船运载着大约50位音乐家,演奏亨德尔音乐。许多伦敦人也来到河边观景听音乐。据《Daily Courant》报道,“整条泰晤士河在某种程度上挤满了各种各样看热闹的船舶”。抵达切尔西后,国王离开了驳船,然后于晚11点再次回到船上,返航。国王对《水上音乐》非常满意,他下令至少重复演奏了三遍,无论是在逆流而上前往切尔西的途中还是在返航,直到他最终在白厅宫上岸。
《水上音乐》是为较大规模的管弦乐队而作,适合户外演出,也在室内的音乐会上经常上演。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09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10
09.10. 亨德尔《水上音乐》
1920年,爱尔兰音乐家汉密尔顿·哈蒂Hamilton Harty挑选其中的一些段落为现代管弦乐队做了改编。这样的改编在当时是常见的。据指挥家托马斯·比彻姆爵士介绍:最初亨德尔的乐队是由少量弦乐和大约十几个木管乐器组成,主要是双簧管和巴松,偶尔用圆号、小号和鼓来加强,用以限制主旋律有些单调的重复。而现代听众的心中是有现代交响乐团华丽声音色彩的要求而期望更多。
但近年来,表演者们倾向于避开汉密尔顿·哈蒂改编的版本,因为他们受到历史性表演,即本真观念的影响。
《皇家焰火》音乐 (HWV 351)是一首D大调管乐器组曲,是亨德尔于1749年为英国国王乔治二世为1749年4月27日在伦敦格林公园举行的烟花庆典而作。这次活动是为庆祝174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以及《艾克斯拉夏贝尔条约》(亚琛)签署。这部作品自首演以后一直受到热烈欢迎。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11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12
11.12. 亨德尔《皇家焰火》音乐
《皇家焰火》音乐是为大型管乐团而作,即24支双簧管、12支巴松和1个低音大管(最初是蛇形管,后被取消)、9个自然小号、9个自然圆号、3对定音鼓和大鼓(乐谱上仅有有限的标识)。亨德尔对每个声部乐器的数量都有具体规定。在序曲中,3个小号声部各自明确了3名演奏者。24支双簧管分为12、8、或4支一组; 12支巴松管分为8支或4支一组。大鼓标识在《欢乐》和《第二小步舞曲》中演奏的位置,但很可能也在《序曲》中演奏。
在准备过程中,亨德尔和蒙塔古公爵——军械总司令,负责皇家烟花庆典活动的官员就添加小提琴的问题发生了争执。公爵向亨德尔明确表示,乔治国王只偏爱军事乐器(管乐和打击乐器),希望没有小提琴参与。亨德尔只能违背自己的意愿,省略了弦乐器。同样违背亨德尔的意愿,音乐的完整排练是在沃克斯豪尔花园而不是格林公园进行。1749年4月21日,据称有超过1200人,每人支付2先令6便士涌向格林公园,导致伦敦桥上的马车堵塞了3个小时——伦敦桥是泰晤士河以南地区通往伦敦的唯一交通路线。
六天后,即4月27日,音乐家们在一座由剧院设计师Servandoni设计的特制的乐台上演出。演出并不像音乐本身那么成功:天下雨导致多次烟花未发火,演出进行到一半时右侧观礼台失火。此外,一名妇女的衣服被流弹点燃,其他烟花烧伤了两名士兵,使第三名士兵失明。另有一名士兵,在早些时候为烟花庆典使用的101门大炮进行排练时炸掉了他的手。
亨德尔随后为5月27日在育婴堂医院的演出对整个组曲的配器进行了修改。亨德尔在乐谱中标识:小提琴演奏双簧管部分,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巴松部分,中提琴演奏低音管乐部分。修订后,整体乐队演奏管弦乐版本的所有乐段,除了Bourrée和第一小步舞曲它们仅由双簧管、巴松和弦乐演奏。
亨德尔的《水上音乐》和《皇家焰火》组曲都是人们熟知的,也是我最喜欢的。1985年我在日本买到二、三十张黑胶唱片,其中就有赛尔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水上音乐》和《皇家焰火》组曲。那完全是碰运气,完全可以说是上天的指引,因为当时我几乎是完全不了解塞尔和伦敦交响乐团,对那二个组曲也不熟悉,还不如DECCA唱片商标呢。赛尔的唱片大多是他指挥克利夫兰乐团在CBS录制的。这张迪卡公司发行的塞尔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录音应当是个很特殊的机会。而且,这二个组曲进一步经过塞尔编辑。买到这张唱片完全是运气,我非常喜欢。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今天看来,赛尔的演绎相比马里纳指挥圣马田乐团在Argo和PHILIPS的录音稍显沉重了一些(好比卡拉扬录制的莫扎特作品)。塞尔的许多录音都有类似的drive,不仅是乐队编制较大(尤其是对巴洛克作品而言),更是因为他强有力的乐队把控能力和极大的驱动力产生的结果。但是经过这些年,这个版本已经成为了我最爱,尽管是有一些保留——主要是在处理方式和现代乐团/古乐的选择上。大概是有些先入为主的原因吧,我仍然是非常喜欢赛尔的版本,觉得他的演绎非常尽兴。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亨德尔是一个真正的欧洲人。他拥有德国人的职业道德、意大利人的热情以及荷兰人的商业头脑。亨德尔在德国和意大利接受训练后,从 1711 年起,他继续来赢得英国人的心,用他的许多歌剧和清唱剧以及《水上音乐》和《皇家焰火》音乐等器乐作品来吸引他们。然而在他的一生中,亨德尔不仅是作为管风琴演奏家而闻名,而且他还是当时最伟大的羽管键琴演奏家之一。无论是作为作曲家还是演奏家,公众都对他的大键琴演绎及其作品爱不释手。
亨德尔创作了二十组键盘组曲,但通常只有八组组合在一起,编号为HWV 426至HWV 433,通常被称为八组《键盘乐组曲》Keyboard Suites。亨德尔以键盘乐手和即兴演奏家而闻名,正是这种技巧常常令同时代人眼花缭乱,无论是他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为意大利王子和红衣主教演奏羽管键琴,还是在伦敦1740年代的清唱剧演出或是在协奏曲中演奏管风琴。但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亨德尔是即兴创作,即便是作品写下来也可能有些简略。亨德尔的键盘组曲手稿中经常有前奏曲,这些前奏曲被简单地写成和弦序列,然后由他本人进行装饰演奏,管风琴协奏曲也是类似。只有在编辑出版作品时,亨德尔才会重新加工它们,使键盘乐谱可供他人使用。
亨德尔的《键盘乐组曲》,我视为珍宝。那是2002年在伦敦HMV唱片店,由我的同学介绍并推荐的。这两个EMI小双张是两位俄国钢琴家加夫里洛夫和里赫特在七十年代末的法国音乐节上,你弹1、3、5…,我弹2、4、6…录制而成的全集,共计4张CD。至今我听了没有上百遍也差不多,真正是百听不厌。这部作品,不仅是这两位钢琴家觉得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我也持有同感。你一听,就像上了瘾一样,无法摆脱。实在是太完美动听了,而且这个录音效果一流!
我接触亨德尔比这要早。上初中的时候学小提琴,拉过亨德尔的一首奏鸣曲。大学的时候,我家里的电子管601开盘录音机的磁带就有亨德尔的《水上音乐》和《皇家焰火》组曲(不能确定是不是塞尔版本)。那样的振奋和激昂,充满了朝气,听起来让人心潮澎湃。而且,亨德尔所特有的那种大气、超脱的气质,那时候我就非常欣赏。大连海院是半军事化管理,一年四季我们都要广播起床号、出操锻炼。广播站管理员同学其中的一个就住同屋。我争取了多次,希望采用《皇家焰火》组曲的第一段作为出操的晨曲。但是没有成功。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13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14
13. 我收集的亨德尔其它歌剧、清唱剧LP         14. 我收集的亨德尔其它歌剧、清唱剧 CD
知道亨德尔实际上要比这些还早得多。现在我也还能记得,小时候,父亲为我和弟弟讲述《弥赛亚》演出的故事——那是亨德尔最负盛名的声乐作品。在排练的时候就引起了这样大的轰动,几乎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演出的当天,市政当局特布通告:绅士们不得佩剑,女士们裙子的竹圈衬(用以把裙子撑起。当时的一种时尚)要免除,以应对拥挤的人群。当演唱到“阿利路亚”大合唱的时候,在座的英国国王感到了无比的神圣和崇高,不由得站立起来,随即全场观众一致肃穆而立(查《维基百科》,这一说法是没有文字依据的。但是没有关系,退休老工人宁愿相信这个动人的传说)。这样就确立了一个规矩:不论何时何地,《弥赛亚》演唱到这里,全场观众是要起立的。在古典音乐成千上万的作品里边,这样神圣的例子绝无仅有。这部作品,就是三百年前的亨德尔,在他的那座伦敦住所的二楼,用24天时间创作出来的。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15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16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17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18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19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20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21
参观亨德尔故居纪念馆 | 下篇_视听前线
22
15. 亨德尔创作《弥赛亚》手迹,现存大英图书馆。     16.17.18.《弥赛亚》的演出布告      19.《弥赛亚》演出场景,Philharmonia and Choir, Royal Festival Hall        20.Sydney Philharmonia Choir     21. 圣玛田乐团ASMF演出场景 22.The Sixteen演出场景
时至今日,每年的12月在圣诞节之前,英国各地都有丰富的音乐演出。其中,《弥赛亚》是必不可少的曲目。无论是大乐团,小乐队,知名的古乐队或者是地方的业余合唱组甚至是中小学校等等,都不会错过《弥赛亚》全剧或是选段的演出。
这些就是我的亨德尔故事。
浏览 415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