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流行黑胶唱片的价值与版本鉴别(49)《关正杰名曲选》第一、二辑
原作者: 马凤钖
简介:香港乐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与繁荣也开始进入全盛时期,而国内的流行音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与港台流行乐坛崛起也曾一度繁荣,可惜后来并未循经济发展而发展的规律,而是未达至辉煌就 ...
香港乐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与繁荣也开始进入全盛时期,而国内的流行音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与港台流行乐坛崛起也曾一度繁荣,可惜后来并未循经济发展而发展的规律,而是未达至辉煌就又伴随港台流行乐坛的式微而偃旗息鼓。及至目前,自2011年我国首个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成立后,已有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浙江五个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在国家层面推动下,全国音乐唱片公司迅速发展,伴随着黑胶唱片再度兴起,广州、上海相继新建了黑胶唱片生产线,特别是位于改革开放潮头广东的广州市,唱片公司苦练内功,深耕高端唱片市场;加上北京、上海、广州、南宁等地的音响和唱片展览每年接踵而至,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势头,虽然绝大部分唱片公司仍靠翻唱港台流行歌而生存,未形成自己的流行曲创作动力,但已有唱片公司尝试推出原创唱片。笔者也曾推断,在抖音、在各大短视频平台,约隔三个月,就会有一首流行一时的网红歌曲诞生,还被大量使用,这足以证明国内词曲创作不乏人才,也足以证明国内市场需要流行音乐;令人惊喜的是,国内有几家唱片公司2006年在德国生产的一批黑胶唱片,因音效优秀、品质可靠、唱功感人、歌曲经典,即使是港台翻唱歌曲,依然被国内的音响和音乐发烧友赏识,市场价炒至1000元以上,个别音效卓越的500张限量版甚至被标价达10000元以上。特别珠三角、长三角一带城市的那群音响和音乐发烧友,大部分是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一代人,最懂音响音效,最懂市场,也最懂流行音乐商品,他们以独到的眼光看到了唱片市场潜在的价值。笔者相信,有了他们,在利益驱动下,唱片市场就有了推波助澜的动力,唱片公司就有更强制作更优秀唱片的信心,各类人才就有进入这个行业的可能,形成良性循环。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以歌曲经典、唱功感人、音效优秀等方面去考察一下,目前香港流行黑胶唱片还有哪些有潜在价值?《关正杰名曲选》第一、二辑算不算这样的黑胶唱片?
一、论歌曲如何经典?
《关正杰名曲选》第一辑全碟12首歌,其中9首来自香港丽的电视剧集,1首是香港电台节目主题曲。他们分别是电视剧《大昏迷》主题曲《怎么意思》和插曲《我自问》、电视剧《人在江湖》同名主题曲《人在江湖》以及与雷安娜合唱插曲《人在旅途洒泪时》、与余安安合唱电视剧《女娲行动》主题曲《人生渐美好》、电视剧《天龙诀》同名主题曲《天龙诀》和插曲《残梦》、电视剧《天蚕变》同名主题曲《天蚕变》、电视剧《大地恩情》同名主题曲《大地恩情》、电台节目《良夜好歌声》同名主题曲《良夜好歌声》,以及《雪中情》《期待》。
《关正杰名曲选第二辑》15首歌,其中6首来自香港无线电视和香港电台剧集。他们分别是电视剧《赖布衣》主题曲《碧海青天》、电视剧《天龙八部之虚竹传奇》主题曲《万水千山纵横》、电视剧《英雄出少年》主题曲《英雄出少年》和插曲《醉红尘》、电台剧集《临岐》主题曲,《新的希望》、香港国际伤残人士年特选歌曲《一点烛光》、传统经典名曲《渔舟唱晚》以及与关菊英合唱电视剧《天龙八部》主题曲《两忘烟水里》,还有《天籁…星河传说》《Mona Lisa》《咏梅》《在原野上》《星》《恨绵绵》,加上与黄露仪合唱的《常在我心间…爱你不分早晚》。
《关正杰名曲选》第一辑选曲时间跨度从1979年至1981年,1981年出版发行;《关正杰名曲选第二辑》选曲时间跨度从1980年至1983年,1984年出版发行。笔者认为,(一)从关正杰的事业时间线来看,其歌唱生涯最辉煌的时间就是在1979年至1984年,此后便再无太明显的流行名曲,《关正杰名曲选》第一、二辑的选曲时间正是在这个区间。第一辑基本选自丽的电视剧集歌曲,第二辑多选自无线电视剧集歌曲,两辑名曲选无疑集合了关正杰的代表名作,也一定程度是浓缩了的香港早期流行音乐史。(二)从另一个角度看,《关正杰名曲选》第一辑有9首歌都是黎小田作曲的,有10首歌卢国沾填词,其他两首也都由郑国江填词;《关正杰名曲选第二辑》顾嘉煇作曲5首,卢冠廷、关正杰、陈秋霞分别作曲2首,郑国江填词6首、黄霑填词3首、邓伟雄填词1首。关正杰是香港流行乐坛早期最有影响力的实力派歌手之一,可以比较轻松集中各路优势创作资源,两辑名曲选词曲几乎都是大师手笔,事实也是非常耐听、非常流行,也非常深入人心,是难得的好歌。(三)在这两辑《关正杰名曲选》里,关正杰均与两名女歌手进行合唱,第一辑分别与雷安娜合唱《人在旅途洒泪时》,与余安安合唱《人生渐美好》,第二辑分别与露仪合唱《常在我心间…爱你不分早晚》,与关菊英合唱《两忘烟水里》,这四首合唱歌曲,除《人生渐美好》稍弱点外,其他三首均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特别是在卡拉OK流行时代,更是各大娱乐场所的热门歌曲。无疑,这四首男女合唱歌曲,为两辑名曲选的可听性增添了诸多光彩。(四)如果还有怀疑,那用一个反正例子就更加明白了:近年来有这样一首或半首如此受人欢迎至深的歌曲吗?答案显然是没有。这些歌曲,不但是阿爷阿爸辈的经典名曲,还是今天不少年轻一代的经典名曲。一代名曲,终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
二、论演唱如何感人?
在时光隧道里,不同时间背景创作的歌曲可能永远不能简单重复。在那个连香港经济都不是那么发达,人们的生活还不是很富足,无线电视刚刚启播不久的年代,香港移民城市和殖民地双重身份,激发了人们奋发图强、同仇敌忾的民族情怀,正是这个时候,香港电视台制作了大量侠义题材电视剧,创作了大量有家国情怀的主题曲和插曲,深受人们喜爱,迅速掀起一轮又一轮主题曲热潮,且持续了近10年时间。在那个以电视剧集“捞汁”的年代,加上高质量的主题曲和插曲,每部电视连续剧的歌曲最后几乎都能成为流行曲,风靡省港澳,甚至全球华人圈。况且关正杰的形象憨直敦厚,十分契合电视剧及歌曲的气质,加上唱功扎实,因此这个时期关正杰被唱片公司定为了电视剧歌曲的主要演唱者之一,“正气的歌曲”由“正气的关正杰”高质量唱出,契合了气质,也契合了市场,相得益彰。笔者认为,是历史选择了关正杰,也是关正杰契合了历史,有人因此称关正杰为“正气杰”“正义杰”。
三、论音效如何优秀?
既然版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音效,那么我们就兼顾版本(版次)谈谈声音的问题。
(一)第一辑分“无框封套”与“有框封套”版本。《关正杰名曲选》第一辑有两个明显不同的封套,笔者称为“无框版”(事实是封套边有较细的蓝边)与“有框版”(白色方框)。
(二)第一辑“无框封套”与“有框封套”版本(版次)基本对称。“无框封套第一辑名曲选”主要有“圈心双平无双面外圈线有双面内圈线版”“圈心双平无外圈线有单面双内圈线版”“圈心双平无内外双圈线版”“圈心边平凸版”“圈心边全凸版”等五个版本(版次)。“有框封套第一辑名曲选”主要有“圈心全平有单面双内圈线版”“圈心全平无双内圈线版”“圈心边平凸版”“ 圈心边平凸版”等四个版本(版次)。“有框封套第一辑名曲选”是否像“无框封套第一辑名曲选”一样存在“圈心双平无双面外圈线有双面内圈线版”,目前仍不得而知。
(三)《关正杰名曲选第二辑》圈心全平版极其罕见。《关正杰名曲选第二辑》主要有“圈心边全凸版”“ 圈心边平凸版”“ 圈心全平有外圈线无内圈线版”等三个版本(版次)。“圈心边全平版”的《关正杰名曲选第二辑》极其罕见,笔者开始只是推断有这个版本的存在,但一直持续多年未见,直到有一次,在海南一位卖家那里才偶然购得,此后便一直未曾再遇见。
(四)第一辑无框封套版“圈心双平无外圈线有单面双内圈线版”与“圈心双平无双面外圈线有双面内圈线版”A面对比。这么多版本(版次)的对比,对于哪个级别的发烧友来说,都着实比较复杂。所以,笔者采取纵向对比与横向对比两种方法,在聆听的时候,准备笔与记事本,随时记录即时听感以防生乱。先对比《关正杰名曲选》第一辑 “圈心双平无外圈线有单面双内圈线版”与“圈心双平无双面外圈线有双面内圈线版”,A面均是圈心全平且无双面外圈线、有双面内圈线,根据推理,既然版本(版次)一样,声音应该相同。实际听感是,“圈心双平无外圈线只有A面双内圈线版”声音清晰幼细,乐器分离度好,背景较静,高低频延伸较好和自然,初步聆听基本可以判定为靓声版本。《雪中情》与原版相对比,声音分离度仍然较高,只在人声的质感方面稍逊一点而已,证明这张精选的制作质量有保证。而“圈心双平无双面外圈线有双面内圈线版”的A面,声音背景似乎更为宁静,因此感觉电平似乎稍低一点,声音也似乎稍为“顺滑一点”,除上述稍为轻微差异外,其他无多大区别,毕竟都是双内圈线版本。特别是《人在旅途洒泪时》声音非常开扬正气,而只有A面双内圈线版的这首歌声音则偶然稍有失真。很长一段时间里,笔者都不曾有“圈心双平无双面外圈线有双面内圈线版”,但可以从以往的经验推断,“有框封套第一辑名曲选”应该有此版本,几经波折,最后还是在广州毅德音响寻得,并幸得伟老板割爱相让。但是,并不是每个发烧友都相信不同版本存在不同声音,不少发烧友还停留在只有不同音响器材、不同调教才有不同声音的认识上。于是,就在不久前,笔者约上三五发烧友到人称“石龙顶班辉”(又称“入门级”辉哥)家PK这张黑胶的不同版本,首先盲听的是辉哥收藏的“无框封套第一辑名曲选”“圈心双平双面无内外圈线版”,再播放这张“圈心双平无双面外圈线有双面内圈线版”,结果一出声,在场的“愉景黄师傅”不由自主脱口而出,“这张声音更清晰、密度更高”,这便是有无双内圈线版本的最大区别。
(五)第一辑无框封套版“圈心双平无外圈线有单面双内圈线版”与“圈心双平无双面外圈线有双面内圈线版”B面对比。双内圈线版《残梦》乐器饱满丰盈,乐感丰富,有层次,人声带磁性,有质感;《天蚕变》声音层次也较为清晰,整体较为轻盈,不混作一团,高低频延伸表现出色。而无双内圈线版声音清晰度也不赖,但饱和度稍逊,背景相对也稍噪,乐器的分离度稍差一点,乐器的力度也稍弱一点,若不对比,两版均很不错。
(六)第一辑有框封套版“圈心全平无双内圈线版”与“圈心全平有单面双内圈线版”对比,“圈心全平有单面双内圈线版”清晰度明显好些,泛音更多,因而感觉声音更为饱满。
(七)第一辑有框封套版“圈心边全凸版”与“圈心边全平版”对比,声音相差不算大,乐器的清晰度稍不及“无框封套第一辑名曲选”那么清晰与突出,但若不对比,“有框封套第一辑名曲选”“圈心边全凸版”仍然十分值得拥有和聆听,这有点出乎笔者的意料,因为宝丽金公司后期出版发行的不同版本(版次)黑胶的声音一般都相差较大,而这张相差的却不是很明显。
(八)《关正杰名曲选第二辑》“圈心边全凸版”与“圈心边全平版”对比。“圈心边全凸版”声音第一印象就是较“暗”,乐器的分离度不高,甚至带点“糊”,鼓声“蒙”的特点稍为突出,总体感觉声音平面化还是较为明显的,声音的线条感不突出,乐器的力水略显不足,优点是模拟味尚可;虽然是“圈心边全凸版”《咏梅》,但听感仍然可圈可点,鼓声虽带“蒙”但弦乐仍然值得聆听。所以,有些大烧投入巨资升级系统,为的是播得好绝大多数的黑胶唱片,但终是升级再升级,改善再改善,有些物理特性终是不能突破,只是无限改善,无限接近最早期版本的声音罢了。笔者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这张《关正杰名曲选第二辑》黑胶唱片,但无奈这么好的唱片,关正杰为人忠厚老实,歌又唱得如此正气,歌曲又如此流行,笔者的音响系统几经升级与改善,依然未能播放得好这张“圈心边全凸版”,总觉得声音太“粗”了。相信很多发烧友与笔者一样,不甘心这么好的唱片只限于这个声音效果,总觉得可能还有更好的版本存在。正当耳朵几乎适应了这种声音的时候,突然换上“圈心边全平版”,乐器的线条明显好些,鼓点的清晰度也明显好些,人声也明显明亮些,一些背景音乐似乎听得更清晰(但开头那首《天籁…星河传说》的前奏音乐似乎不及“圈心边全凸版”来得震撼,究其原因,可能“圈心边全平版”背景更宁静了,没有那么多杂音的缘故),弦乐也明显明亮了,高频升得更高。特别是《咏梅》的弦乐声音饱满丰富,音形更圆润与立体,有了颗粒感。
(九)第一辑“无框封套”与“有框封套”究竟谁是头版的问题。第一,从封套的设计上看,由于《关正杰名曲选》的精选歌曲实在太热门了﹐虽是精选不是专辑,但据闻当时的销量仍是惊人。可是,有人认为,《关正杰名曲选》“是关正杰在宝丽金年代封面设计最差劲的专辑”﹐后来唱片公司将封面照片稍加美化,发行了第2版(即“有框封套第一辑名曲选”)﹐对比后发现两张封面照片果然几乎完全一样,封底则基本无改动,只把四周浅蓝色细边,以红色粗边代替,不过仍不能把专辑的美观性加强。若上述情况属实,则很可能“无框封套第一辑名曲选”要比“有框封套第一辑名曲选”早发行。第二,从听感分析,“无框封套第一辑名曲选”整体比“有框封套第一辑名曲选”声音更加正气,且电平稍低,背景更加宁静。至于谁是头版,谁是再版,其实不是笔者关注的重点,笔者关注的是谁更靓声。
(十)圈心码问题。笔者收藏的“无框封套第一辑名曲选”和“有框封套第一辑名曲选”无论何版本,圈心码均为1Y1、2Y2,是否还有其他圈心码,仍有待观察。因此不能以圈心码来区分声音,只能以圈心边的平凸和有无双内圈线来区分;《关正杰名曲选第二辑》“圈心边全凸版”圈心码为无Y印刷体,而“圈心边全平版”圈心码则是带Y,为1Y5、2Y1,这即是笔者前文所述,带Y与不带Y版本事实涉及原厂生产线与代工生产线的问题。
公认好的东西付出的社会平均成本一般相对就高,其价值并不会随着时间转移而凭空消失。《关正杰名曲选》第一、二辑因受当时社会的热烈追棒导致发行量大,但目前价格仍在200-700元之间,仍属物美价廉、性价比高的香港流行黑胶,是否值得拥有,相信广大音响和音乐发烧友心里已有答案。
浏览 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