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特劳斯, 维新的灵魂

简介: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对古典音乐烂熟于心,信手拈来,但只要播放一曲柔美舒缓的《蓝色的多瑙河》,或是轻快热烈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即便是从未被古典音乐打动过的普通民众,相信都会感觉心旷神怡,身体不由自主随着 ...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对古典音乐烂熟于心,信手拈来,但只要播放一曲柔美舒缓的《蓝色的多瑙河》,或是轻快热烈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即便是从未被古典音乐打动过的普通民众,相信都会感觉心旷神怡,身体不由自主随着那节奏轻摇款摆起来。有这样的反应非常正常,因为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无数人们,同样也为这样的古典音乐而倾倒。而这些有着强大感染力的音乐,都和一个名字相关,那就是——施特劳斯。
施特劳斯毫无疑问是奥地利的骄傲,这个名字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着一个大名鼎鼎的音乐世家,和这个家族所创作的数以千计的音乐作品。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作品,也构成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核心和灵魂。施特劳斯家族是十九世纪奥地利维也纳著名的音乐世家,但我们重点关注的其中几位,分别是指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和他的三个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约瑟夫•施特劳斯(1827~1870)和爱得华•施特劳斯(1835~1916)。这几位施特劳斯的共同点包括:他们都身兼小提琴家和作曲家、指挥家身份;都喜欢拉着小提琴指挥乐团演出自己和本家族的圆舞曲作品并受到当时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的热烈追捧;都有大量代表着奥地利民粹的圆舞曲作品流传后世(如小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创作作品共479首,其中圆舞曲400多首,还有《蝙蝠》等18部轻歌剧等若干其他体裁作品)。

■ 老约翰·施特劳斯


■ 约瑟夫·施特劳斯

■ 小约翰·施特劳斯


■ 爱得华·施特劳斯
施特劳斯家族的每一位,都堪称是古典音乐里的流行音乐家。而他们的成功之路也并不都一帆风顺。如小约翰•施特劳斯年轻时代就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观众对音乐会的冷漠态度曾经让他的乐团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成名后的小约翰•施特劳斯,逐渐获得了与其才华相衬的礼遇与报酬。他率领乐团巡回欧洲各国,在法国为拿破仑和皇后演出,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大放异彩。而他不忘本,将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家乡维也纳,将维也纳民族音乐中的圆舞曲发展为音乐会乐曲,其创作紧密结合奥地利民间音乐和日常生活的琐碎,曲调新颖、节奏活泼、配器华丽、通俗动人,成为维也纳大众音乐文化的标志。
在古典音乐的领域里,像施特劳斯家族这样的音乐家有时候并不太讨喜。相对于流行音乐,他们的作品当然属于古典音乐;但是相对于其他知名的古典音乐大家们,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又好像是流行音乐。在不少自诩“高品位”的人士看来,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相对而言艺术层次不高,热闹有余却缺乏深度。然而追根究底,施特劳斯家族成员们的创作动机,起初就不是为了迎合少数音乐界人士的审美情趣,而都是为了取悦于公众,让所有的人都从中获得乐趣。施特劳斯家族音乐的这一特质,让它们成为了最受现代人普遍追捧的古典音乐,也是让它成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出曲目主体的关键因素。何况音乐史上的很多记载,都表明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在音乐家同行的眼中,评价远比我们想象的高得多。据说,只要有可能,作曲家勃拉姆斯从未落下任何一场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下午音乐会。当有一次施特劳斯夫人向勃拉姆斯,也就是她的偶像索取一张亲笔签名照片。勃拉姆斯几天后送来一张照片,上面用潦草的字迹写了几句《蓝色的多瑙河》的旋律,在音符下面是他自己的名字,以及一句话:“可惜啊,作曲者不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而当作曲家玛斯涅被人们问及小约翰•施特劳斯与勃拉姆斯的区别时,他回答:“勃拉姆斯是维也纳的精神,而小约翰•施特劳斯是香水。”趣味性和娱乐性极强的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一向是通俗古典音乐中的代表,也是入门古典音乐欣赏的绝佳选择。

维也纳城市公园里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塑像
每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从某种意义上,等于是以施特劳斯家族为首的德奥系音乐家成功胜利的不断延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本身传达的辞旧迎新意味以及所营造的全民欢庆氛围,加上施特劳斯家族传统风格圆舞曲无以伦比的亲和力,总是让身处世界各地的不同肤色的听者备受鼓舞。因此尽管从曲目的挑选到整场音乐会的格调,每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都多少有些雷同而缺乏新意,但是它依然势不可挡地迅速发展成为全球音乐爱好者共同关注的文艺盛会,兼顾了专业人士挑剔的目光和大众各形各色的娱乐要求,在艺术和商业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浏览 1,421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