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破听乐体验:万花筒艺术馆的奇幻直击

原作者: 周凡夫

简介:云南省大剧院总经理廖宇耕和昆明聂耳青少年民族乐团中人,分别力赞:“香港中乐团是云南省大剧院观众最喜欢的乐团”,和“香港中乐团引领国乐走向新巅峰”;而面对着采访镜头的观众,更纷纷举起大姆指大声说:“超级 ...
云南省大剧院总经理廖宇耕和昆明聂耳青少年民族乐团中人,分别力赞:“香港中乐团是云南省大剧院观众最喜欢的乐团”,和“香港中乐团引领国乐走向新巅峰”;而面对着采访镜头的观众,更纷纷举起大姆指大声说:“超级震撼!不愧是世界一流!”、“非常棒、非常棒!太棒了!希望能够重演!”、“感受了国乐之美!”、“香港中乐团真是世界级的乐团!”、“非常棒!超赞!”……这些赞赏之语,大可作为香港中乐团这次首回到访云南两场新年音乐会,首场演出整晚闹哄哄,到最后从热情、激情,掀起近乎狂热的气氛下结束的少有场面的脚注。
赢得毫无保留的赞誉
足迹几乎走遍世界各地,和中国大江南北的香港中乐团,首次到访云南的两场演出,仍续用2018年9月在京、沪、杭、宁及佛山五城巡演的名称“音扬大川”,也就很清晰地传达了一项讯息,尽管这两场是迎接2019新年的音乐会,乐团仍秉持著作为“香港文化大使”的职份,将香港的文化带到各地,突出香港的文化形象。

云南省大剧院的正面外型(照片由作者提供)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拥有无比丰富的音乐资源,为此,所选曲目中,云南题材内容的作品亦明显地占了很重的份量,两套曲目并不完全相同的节目,在昆明的首场(2018年12月28日),压轴全场观众在指挥阎惠昌引领下,以布郎鼓与乐团互动演出程大兆展现黄河震撼人心的《黄河畅想》,开场曲是吹打乐《大得胜》,然后是《赶街》。下半场则有国际著名获奖作曲家赵季平的《古槐寻根》。凸显港、滇两地交流色彩的有香港作曲家陈明志获奖作品《精·气·神》、《广东小调联奏》、云南作曲家张朝的《七彩之和》第七乐章 —《橙·太阳歌》、郭文景的《滇西土风三首》第三乐章—《祭祀—火把—烈酒》,以及由聂耳整理、刘文金编曲的民间乐曲《翠湖春晓》。

香港中乐团阎惠昌在云南省大剧院新年音乐会中的指挥丰采(照片由HKCO提供)
这套富有鲜明的香港云南交流色彩的节目,在昆明演出后赢得观众热烈反应,一方面是香港的岭南音乐色彩和现代音乐风格带来的新鲜感,另一方面是色彩丰富且有熟悉感的云南作品所带来的强烈共鸣;但更重要的是主办当局事前将这场音乐会宣传为“世界级乐团震撼来袭”、“期待向云南的观众,示范『根植传统、锐意创新』的典范”、“空前盛大阵容带来强大音乐感受”,这便让观众具有很高的期待,而此一期待最后不仅没有失望,而且在意料之外的互动演出中还获得重大满足,这才是引发澎湃热潮,让出席观赏的音乐同行,和无数观众都作出毫无保留的赞誉的主要原因。

香港中乐团与指挥阎惠昌在云南省大剧院新年音乐会演出的阵容(照片由HKCO提供)
对于乐团上下各人来说,这次云南的交流演出,同样有不少新的经历和体验。就笔者而言,尽管从过往到访过不少新近落成的演艺场馆,早已有心理准备,场馆的硬件可能极为先进现代,但软件上的管理便往往未能达标,云南省大剧院宣称是“西部一流、全国前列 ”的现代化、多功能文化艺术中心,是“国际级水平”的场馆,包括有位于场馆中间的大剧场(1475座位),左边的多用功能小剧场(440座位),和香港中乐团这次举行音乐会,位于右边的音乐厅,两层合共790座位。还有舞蹈排练厅、音乐排练厅、钢琴房等配套,堪称颇为全面;但软件上的管理观念与国际准则距离仍远,幸好香港中乐团上下面对过各种各样的演出场馆环境,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无钉红砖酒瓶艺术馆
第二场新年音乐会于2018年12月30日安排在红河州弥勒市的万花筒艺术馆举行,这场演出从排练当日开始,对乐师而言已是很新的体验,作为观众的笔者而言,那更是击破长期以来的听乐经验,一次带有奇幻感,很特别的音乐体会。

香港中乐团和指挥阎惠昌在弥勒演出架设于万花筒艺术馆外的大宣传板(图片由作者提供)
弥勒市人口约五十万,位于昆明东南方,从高速公路东行140公里,约为两小时,高铁开通后只需34分钟,为此,正开始大力推动旅游发展。举办音乐会的场地是仍在兴建发展的“东风韵”小镇内一座别具特色的建筑。这座小镇与弥勒市主城区相距车行约12公里,邻近弥勒高铁站,小镇内企业家来投资,艺术家来投资建造,采用文化艺术作为主线打造而成。
镇内的建筑由海内外建筑名家设计,用作为不同主题的博物馆、艺术馆、酒店、剧场。而万花筒艺术馆、半朵云多用途馆、哆啰音乐农庄,和印章房等各有独特外型的建筑,更全以红砖修筑而成。与音乐会举行的艺术馆隔河相望的是正在兴建的五星级象罔艺术酒店,外形基本已竣工,正进行内外装修工程,估计2019年10月启用。此外,四百多座位的剧场和七、八百座位的音乐厅,亦已在兴建中。至于这次香港中乐团演出的艺术馆,原建筑只用作时装SHOW、画展、会议、红酒品酒会、新闻发布会、工作坊,甚至婚礼等活动,后来才尝试用作演艺活动,已举行过合唱团音乐会,像香港中乐团这样的七、八十人的民族乐团,当然未在此演出过。

弥勒万花筒艺术馆的正面外型(照片由作者提供)
建筑物的外型堪称奇特,全以红砖修筑起来,一大堆大小型态各异的酒瓶堆栈而成,又仿如熊熊燃烧的火焰。艺术馆前的广场,还有一双屈膝撑开,不知男女的大腿雕塑,以此和艺术馆相呼应,有何含意?便考游人的想象力和智慧了。
二十五个穹顶下演奏
艺术馆的入口与外型同样质朴,但踏入艺术馆放眼所见,则颇有点让人瞠目结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面对正门入口的背壁,竟然是密密麻麻的一堆“骷髅头”,在灯光下显得颇为诡秘,举目四顾,则是由无数个穹顶组成的相连空间,这些穹顶有高有低,空间形状亦很不一样。

弥勒万花筒艺术馆观众席后边特别加装用作吸音的“吸音墙”(图片由作者提供)
艺术馆由云南雕塑艺术家、油画家罗旭设计,理念源于民间的“万花筒”,外观的“酒瓶”其实是多个形如“筒”状的建筑体,是典型的抽象式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艺术馆设计没有图纸,就如蚂蚁筑巢般建起来童话堡垒。艺术馆的建造在一米六以下,采用钢筋水泥打造地基,以上则一个钉子都没有采用,全以红砖修筑而成,装饰亦全是红砖,完全不采用现代建材及装饰材料,以凸显设计者贴近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理念。细看各穹顶间全以大小不同的拱形连接,确实极为独特,这些穹顶的设计,原来亦是将酒瓶瓶颈、教堂的西方穹顶空间结合中国传统瓦窑内的空间而成,为此,亦显得很不规整,很独特;穹顶壁亦有三角形小窗,还装有小灯照明,穹顶上的通孔与三角小窗都装有玻璃,为此,能透光不透气,下雨亦不虞渗水,可说是人文主义和实用主义结合的独特艺术品。

弥勒万花筒艺术馆背壁千人一面左侧边部份的人像雕塑景观(图片由作者提供)
演区背后的“骷髅头”其实细看发现有点像外星人的造型,中间最高共有十七层,全部合共有一千具,采用混合材料塑制而成,每一具都不相同,取意千人一面;而艺术馆占地980平方米,也是近千之数,契合千人一面的意念。面对这众多大大小小,内部空间高度不一的穹顶,稍为有点音响常识者都难免会心存忐忑,数十人的大乐团在这种奇特的空间内演奏,会有怎样的效果呢!西方大教堂的祭坛多采用圆弧形的穹顶设计,这在并无电子扩音的年代,正可为诗班,甚至管风琴提供增强音响的扩音效果,长长的残响正好大大增强音响的厚度和丰满度。然而,艺术馆内却不一是一个穹顶,而是大大小小合共有25个之多(数量之多,甚至工作人员亦不敢确定),在这种情况下,数十人的大型民族乐团奏出来的音乐,岂非会产生大量回声,混成一片!?那岂非会是一场灾难性演出了?!
背对千个骷髅头演奏
演出安排在下午三时,乐团排出一套充满云南民族风情,和香港文化的作品,包括关廼忠的《云南风情》(选段)、云南作曲家张朝的小阮与乐队《太阳歌》,由乐团乐手葛杨独奏。同时还选奏两首香港作曲家的作品:陈锦标的《小小山贝河》,及由乐团首席张重雪以环保胡琴独奏伍卓贤作曲的《大树》(选段);此外还有彭修文描写香港的《太平山下不夜城》,具有岭南特色的《广东小调联奏》,以及《赶街》、赵季平的管子协奏曲《丝绸之路幻想组曲》(选段),由乐团乐手马玮谦独奏。
左上:各乐手于弥勒万花筒艺术馆演出背后便是堆叠成墙的“骷髅头”的景观(图片由作者提供);右上:葛杨与香港中乐团在阎惠昌指挥下演出小阮协奏曲《太阳歌》(图片由作者提供);左下:马玮谦与香港中乐团在阎惠昌指挥下演出管子协奏曲《丝绸之路幻想组曲》(图片由HKCO提供);右下:香港中乐团和指挥阎惠昌演出结束后全场起立鼓掌(图片由作者提供)
演出前一天晚上进行走台彩排,奇迹出现,回声没有出现,灾难没有出现!不仅如此,单一乐器独奏、主奏的声音清晰,定位准确;乐队全奏,无论力度强、弱,甚至大量打击乐器演奏,音色层次仍很不错,并无丝毫混乱,听不到丝毫回声,亦无“鬼影声音”。这种完全意料之外的音效,确实让大家都深表惊讶!初步的推测是,由于当日天气严寒,入夜后室外气温跌至2、3度,乐师都穿着较厚的衣服,正好发挥吸音的效果,正式音乐会改穿单薄的演出服装,效果可能不同了。
艺术馆的观众席以半扇状围绕着演区,合共约有150个座位;正中座位较多,另加左右两翼,正式演出时的音效和排练时相较,音色显得更为暖和。笔者坐于中段第一排最右侧,声音听来仍很平衡,举头观看,环目四视,全以红砖修筑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穹顶,看来不仅没有产生过强的回音,亦无任何驻波,强大的打击乐声音,亦无任何“鬼影声音”,为此,乐团奏来,自然且技入,就现场感受与观察分析,音响上能有不俗的效果,其实具有几点“合理”原因,主因是演区集中于中间空间最高最大的穹顶下,声音集中外,艺术馆内全是红砖,并无外敷任何涂料,保持原来红砖的微细孔洞及粗糙表面,不仅不会对声音做成过分的反射,相反却能将部份声音吸去,这亦正是分处于多个不同穹顶下合共仅约150位观众的掌声,听来并不够热烈的原因。同时,演区地面铺上了薄地毡外,在观众席的背后墙壁,还特别堆栈了厚厚的一堆具有很强吸音力的方形发泡胶状物,为此,更将回音全吸走了。
至于演奏的乐师不仅面对着此一独特结构的空间演奏,同时更仿如在背对着千双骷髅眼前演奏一样,笔者作为听众听来,在音乐上并未发现有丝毫心理上带来的“异样”,这种心理状态上的平衡能力,或许亦可说是一种“专业精神”吧,但这必然是各乐师过去从未有过的新体会,只是未知当晚会否有人发恶梦了。
网络直播影音遍全球
但无论如何,当日户外气温虽然偏低且有冷风,原计划加设大屏幕作户外直播,让更多游人可以聚集观赏的设计要取消了,幸而通过云南电视台和网络直播的安排,尽管亦有阻滞,幸而最后音乐会开演前一小时,一切困难迎刃而解,得以顺利进行。
直播消息事前虽乏宣传,但实时亦已有五、六千人透过网络收看,由于直播影像继续在网络上供全体乐迷随时重温,音乐会完毕24小时内,亦已累积过万人收看,而“东风韵”此一文化艺术小镇的风光,和万花筒艺术馆的独特景观,亦得以在香港中乐团高水平的音乐下带给世界各地观众。但通过荧幕观赏的影音效果,却相信和现场的强烈感觉会有所不同,无论是那25个穹顶,还是“千人一面”的雕塑所带来声音上和视觉上的感受,看来仍只有在现场观赏,才会领受得到那种过往的听乐体验完全被击破的前所未有过的独特感觉!
浏览 7,396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