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描绘的一段恢宏历史 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欣赏

简介:2016年11月7日晚上在电视新闻里,我又一次看到了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红场阅兵式。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秒钟,不足十个镜头,俄罗斯士兵一身厚厚的冬装,英姿飒爽精神抖擞地从列宁墓前走过,接受普京等领导人检阅的情景 ...


 


2016117日晚上在电视新闻里,我又一次看到了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红场阅兵式。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秒钟,不足十个镜头,俄罗斯士兵一身厚厚的冬装,英姿飒爽精神抖擞地从列宁墓前走过,接受普京等领导人检阅的情景,依然使我激动万分,依然使我清晰地回想起一个多月前,我冒着寒风冷雨在这个举世闻名的美丽广场上徘徊流连的难忘一幕。


 



莫斯科红场


 


117日,是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纪念日。以前在苏联时期,莫斯科红场都要举行阅兵式,热烈隆重庆祝这个伟大的节日。现在俄罗斯依然举行阅兵式,是为了纪念1941117日的那次阅兵。1941622日,希特勒纳粹德国悍然撕毁和平条约,大规模入侵苏联。到了11月份,纳粹军队已兵临莫斯科城下。但斯大林仍然临危不惧沉着镇定,按期如常举行阅兵,站在列宁墓上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部队接受检阅后,立即开赴前线,与法西斯强盗作殊死搏战。结果,站在悬崖边上的苏联军民英勇顽强浴血奋战,创造了“一个冬天里的奇迹”,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辉煌胜利,第一次打破了希特勒不可战胜的神话。


 



莫斯科凯旋门



无名烈士墓


 


我一直有着很深的俄罗斯情节,它来源于我的青少年时代,而起点却始于我上幼儿园的时候。上世纪五十年代,正是中苏关系蜜月时期,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我们的无比美好的明天,大家都尊称其为“老大哥”。记得在幼儿园里,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几幅彩色图画,使我们在知道北京天安门的同时也知道了莫斯科红场,知道了克里姆林宫高耸的塔楼和它的红砖砌成的围墙,还有它塔顶的红宝石一般明亮璀璨的红五角星。然而谁又能想到,在以后的几十年里,竟然会如此的世事变迁天地翻覆。只是到了六十年以后的2016923日,我已成为一个退休老人,才有机会来到俄罗斯旅游,切切实实把自己的双脚踏上了红场的这些铺得平平坦坦整整齐齐的花岗岩地面,才终于看到了颜色深沉庄严的列宁墓,看到了燃烧着长明火焰的无名烈士墓,看到了有着一个个五颜六色洋葱头屋顶的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看到了骑在高头骏马上的朱可夫元帅的青铜塑像……


 



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朱可夫将军像


 


少年时代,曾经津津有味地看过许多苏联电影,有一类是战斗故事片,如:《夏伯阳》、《保尔·柯察金》、《区委书记》、《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攻克柏林》、《第41》等等,另一类是根据俄罗斯文学名著改编的故事片: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白夜》、《罪与罚》;列夫·托尔斯泰的三部曲《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等等……进入青年时代,虽然中苏关系破裂,但我仍然着了迷似的通过各种关系,想方设法读到了许许多多俄罗斯文学的经典著作,上述这些经典影片,其小说原著的中文版,可都是一本一本砖头那样厚厚的书,但我都一本一本的读过,其中有些,因为感到写得特别精彩,还不止读过一遍呢。比如,那厚厚四大卷的《静静的顿河》,我就从头到尾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品读过了三遍!


 



罪与罚


 


我觉得,在众多俄罗斯文学大师的作品中,列夫·托尔斯泰表现刻画的人性,是比较细腻深刻的。他的长篇小说,我年轻时读的是周扬翻译的版本,后来又重读了草婴先生翻译的《战争与和平》。俄罗斯大地上的严酷寒冬是那样的阴郁漫长,冰雪之中挺立着绵延不绝的白桦林,白桦树光滑的树皮白得发亮,使人联想起杰出的俄罗斯绘画大师列维坦笔下的一幅幅风景油画。故事发生在这个民族国难深重的十九世纪初,小说主人公彼埃尔、娜达沙、安德列公爵等和整个俄罗斯民族都在纷飞的战火中颠沛流离。莫斯科全城燃起的熊熊火光中,闪现出拿破仑骄矜自负的笑容。苦难是一所教堂,鲜血和死亡淬炼着一个不屈的民族。浩劫过后是春天,是莫斯科河上的寒冰消融。托翁史诗一般的笔触和他那巨大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着我。阅读间歇,我会打开音响,听听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经典名作:《1812年序曲》。


 



陀思妥耶夫斯基像


 


1812年,在俄罗斯民族的历史上,这是一个值得自豪的光荣年份。俄国人民和俄国军队就在这一年里以高昂的爱国热情击溃了入侵的60万法国军队,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辉煌胜利。188010月,俄法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柴可夫斯基就应邀为莫斯科全俄工业和艺术博览会的开幕和莫斯科基督大教堂的重建落成创作了这部杰作。由于乐曲是为在广场上欢庆大教堂的落成的数万群众演奏的,面对这样宽广浩大的空间,作曲家运用了庞大的管弦乐队编制,并打算采用炮声、教堂钟声等真实音响(但限于当时条件未完全实现)。1882820日,这部作品在博览会上首演即获极大成功。它那磅礴恢宏的气势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反响。从此,《1812年序曲》就成了音乐会经常演出的曲目之一。二十世纪后半期,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老柴当年的设想已经成为现实,唱片公司的技术人员可以按照乐谱的要求把真实的炮声和教堂钟声录进唱片,与气势磅礴的交响乐队演奏一起播放出来。这样,柴科夫斯基《1812年序曲》就比以往更风靡了。


 


乐曲一开始,首先传入我们耳际的是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的一支庄严浑厚的宗教赞美曲。夕阳的金色余辉映照着草原尽头的东正教堂,国难当头的俄罗斯村民们在默默地虔诚祈祷,他们祈求万能的造物主给他们勇气和力量,去抵御拿破仑的入侵。弦乐渐渐地不安起来,双簧管声声凄楚的哀鸣诉说着人们心头的怨愤。战火在逼近,祖国危在旦夕,一个古老的民族被激怒了。木管、弦乐阵阵音浪袭来,远处军鼓的敲击隐约而起:听,骑兵的号角高吭嘹亮。战斗打响了,旋风般的旋律、痉挛的节奏从弦乐蔓延到木管铜管,席卷了整个乐队。这正是:刀光剑影战马嘶,杀声震天鏖战急。我们仿佛又看见了托翁笔下那位高擎着战旗勇敢冲锋却又终于中弹倒下的安德列公爵。圆号不可一世地吹出了《马赛曲》的音调。仍是天昏地暗的鏖战,仍是壮怀激烈的殊死拼杀。不知不觉地,抒情的副部主题如袅袅烟云从弦乐器中间轻轻飘浮而出,化作一曲依依深情的颂歌。勇士们驻足疆场遥望家乡,心中对祖国对亲人的眷恋之情油然而生。不知是谁敲响了铃鼓,伴着轻快的节奏,勇士们情不自禁地跳起了幽默热情的乡村舞蹈。战斗的间隙瞬息即逝,旋风般的音流与震耳欲聋的鼓声钹声又一次重新汇合。渐渐地,《马赛曲》失去了往日的骄横。山崩地裂般的炮声过后,拿破仑不可战胜的神话终于烟消云散。顿时,教堂钟声鸣响,欢庆的礼炮齐鸣,万众欢腾的广场上,庞大的乐队齐声高奏《光荣颂》,乐曲在俄罗斯大地普天同庆胜利的狂欢中结束。


 


著名的俄罗斯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的东西总是和人生的幸福与欢乐联系在一起的。”来俄罗斯旅游,莫斯科凯旋门自然是必到的景点。凯旋门就建在莫斯科城西一条宽阔繁华的街道中央,远远望去,其造型简直就和法国巴黎的凯旋门一模一样,只是规模形制小一些,装饰风格也朴素了许多,没有像法国人那样搞得很奢华,没有那样一种特别精致的感觉,但依就是巍然耸立。这两座凯旋门都是为了纪念同一次战争——1812年的俄法战争而建造的。这座凯旋门高28米,设计时采用的是古罗马康斯坦丁凯旋门的样式。在基座上一共竖立着六组十二根纯黑色的圆柱。圆柱用生铁铸成,高12米、重16吨,显得沉着坚毅,稳重庄严。圆柱之间,站立着手持盾牌长矛的勇士,勇士头顶的墙壁上,是反映俄军同法军英勇作战情景的浮雕。凯旋门顶部,安放着六匹背生双翅的骏马,拉着一辆凯旋马车,马车里坐着胜利女神,女神的右手高擎着月桂花环,面向着莫斯科城的入口处。她下面的武士,或手执利剑,或高举月桂花环和橄榄枝,象征着胜利与和平。门柱之间,四尊俄军士兵塑像,身披盔甲,手执盾牌枪械,手指上还镌刻着口号:“驱逐法兰西,解放莫斯科。”门楣上饰有参加抗击拿破仑军队的四十四个俄罗斯城市的城标。整座凯旋门以白石贴面,在黑色圆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威严庄重。来这里游览,实地观赏一下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无疑有助于我们欣赏柴科夫斯基《1812年序曲》,是很好的视觉形象的补充。


 


柴科夫斯基《1812年序曲》唱片,我收藏了三个版本,各有特色,逐一叙评之。


 


这是一张美国CBS公司出品的唱片:洛林·马泽尔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绎,这个录音虽然没有加入大炮、教堂钟声等自然音响效果作为卖点,但是世界顶级乐团顶级指挥家的顶级演奏,实在是非常难得非常精彩。马泽尔先生有着对音乐高屋建瓴的总体性把握,有着对俄罗斯音乐深刻地道的理解感悟,他与维也纳爱乐乐团默契配合,把乐曲中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那样精致完美,使得这张唱片听来跌宕起伏、激情洋溢,却细致入微、直指人心。乐曲开始时的“圣咏”部分以及音乐进入高潮后的《光荣颂》,都引入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的高水准的混声合唱,真的是感人肺腑,听来久久的一曲难忘。


 


“泰拉克”(Telarc)公司的唱片一直是广大发烧友追捧的目标,它的开始出名,多半就是因为这张由伊里奇·昆泽尔指挥美国辛辛那提交响乐团演奏的《1812年序曲》唱片。发烧友买这张唱片,其实就是冲着其左上角黄色的警示记号,冲着这个圆圈里的这门加农炮!1979年,唱片里的这三首乐曲用数字录音母带录制完成后,激光唱片还没有问世,发烧友买到了立体声LP,真的让不少人又爱又恨,录音中从未有过的巨大音量,屡屡引起唱机跳针。现在查看当年的发票才知道:原来我是在1991816日买的这张CD,价格是100元人民币。在当时,以这样的价格买一张唱片,多少总有点被周围人认为这是“发了疯”,买了唱片回到家里,是绝对不敢对长辈说出真实价格的。到了这几声真实的加农炮声从自己简陋的音响里第一次传出来,它那澎湃的低频、清脆的高音,还有它那巨大的音量,逼真的爆棚效果,都使人感到无比的兴奋、无比的震撼人心和无比的刺激,体内的肾上腺素一下子飚升到了极点!一颗心终于放下来了:自己的喇叭和机器,并没有如唱片封面上的警告所言,被这门“加农炮”无情地烧毁。


 


“水星”(Mercury Living Presence)公司的这张唱片中,《1812年序曲》是由安托尔·多拉蒂指挥美国明尼阿波利斯交响乐团和明尼苏达大学铜管乐团共同演奏的,说明书上,录音资料记载得相当详细:老柴的这首乐曲是195845日录制于明尼阿波利斯的诺斯洛普礼堂,录音中用的铜质礼炮系1775年法国杜埃制造,炮声录制于1958730日,地点竟然选在大名鼎鼎的西点军校!其中的钟声来自于劳拉·洛克菲勒纪念教堂的钟楼,录制于1958510日。上述录音均选用了一支201及两支M56德国制“德律风根”顶尖古董胆咪。怪不得唱片里各种乐器听来会那么质感清晰真实自然!闭上眼睛,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各个声部的位置非常清楚,历历如在眼前,层次分明,音场透明度极高。乐曲高潮处的炮声和钟声,虽能量极大,但失真极小,声音像真度极高,炮声中的低频,比“泰拉克”那张唱片里的更澎湃,爆棚效果更刺激更过瘾。除此之外,要说演绎乐曲中表现出来的非凡乐感,多拉蒂和他指挥棒下的乐团,其身手其功力也是十分了得,不信你把这首曲子多听一两遍,心灵就会被其俘获。一句话:这是一款演录俱佳的柴科夫斯基《1812年序曲》唱片。


 



库图佐夫塑像


 


来到俄罗斯旅游,一直四处寻找,要会一会那位在1812年卫国战争中打败了拿破仑的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元帅,游至圣彼得堡喀山大教堂前面的广场,终于找到了他的青铜雕像。抬头仰望,真是好一位威武潇洒万般风流的俄罗斯独眼大元帅!    

浏览 1,818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