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格勒:士兵们与季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2015-6-24 14:28| 发布者: ywen| 查看: 1334| 评论: 0 |原作者: 谢胤杰

简介:这几天,来自俄罗斯列宁格勒国立普希金大学合唱团的20多位成员趁着二战结束70周年的纪念年到我的学校访问、交流和演出。在14日晚的音乐会上,这个小合唱团就为各位同学献唱了大量的战时苏联歌曲。不过囿于语言与时间 ...


这几天,来自俄罗斯列宁格勒国立普希金大学合唱团的20多位成员趁着二战结束70周年的纪念年到我的学校访问、交流和演出。在14日晚的音乐会上,这个小合唱团就为各位同学献唱了大量的战时苏联歌曲。不过囿于语言与时间的隔阂,很多同学都听不懂,后来纷纷找我问这些歌曲的事情,也有同学希望我给他讲讲战时的苏联音乐,我那时候正在忙新闻社的事情,便推脱说迟一点,没想到任务提早完成,便开始组织语言,便有了这篇文章。

列宁格勒……其实我还是不大喜欢这个苏联化的名字的,除了以这个当时的城市名称命名的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以外(“指挥沙皇”穆拉汶斯基执掌多年的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如今也变成了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在十月革命前和苏联解体后,这座城市被称为“圣彼得堡”,她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俄罗斯帝国的首都,也是俄罗斯人一直引以为傲的文化和艺术中心。柴可夫斯基、阿赫玛托娃、里姆斯基-科萨洛夫等这些在俄罗斯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都曾在这座城市的街道上流连过,与这座城市的青铜马呼吸着同样冰冷的空气。伟大的马林斯基歌剧院就坐落在这座城市里面,这座伟大歌剧院的舞台上荡漾过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剧的足尖,就连远在意大利的威尔第,也要到这里首演他的歌剧《命运之力》。


苏联歌曲的合唱


当然,作为中心,这就让她很难在历史的风暴中幸免于难,20世纪俄罗斯的两场大革命都在这个城市发生,斯大林的血腥杀戮也是因为这座城市而开始。而这座城市建城以来最惨烈的灾难,莫过于1942年的列宁格勒围城战役,近70万人在在这场战役中丧生,其中60多万人死于饥饿。 

实际上,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庞大数据在整个苏德战争早期都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由于德军的快速推进和苏联指挥机关令人难以置信的自大,那时候被围歼和被俘的苏联军队都是以数十万计,譬如著名的“基辅大合围”,参与1941年基辅战役的85万苏联军队中有16万左右的伤亡,但是被德军俘虏的苏联将士却达到85万。德国装甲集团军群因此很快推进到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线。苏联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打赢了这三座城市的保卫战,反攻和胜利随之而来,这个野蛮粗糙但又坚韧的维京人后裔击败了自诩“世界第一等民族”的日耳曼人,如是看来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讽刺。


苏联歌曲唱片封面


在这一场异常艰苦的反击战中,音乐起到的作用是神奇的。大量简单而雄壮有力和优美且充满温情的歌曲被创作出来,前者利用充满重拍的音响、有力的旋律以及充满气势的歌词激发出士兵们的肾上腺素,这种歌曲的效果与烈酒无异,士兵们唱着这些歌曲冲锋,有的活了下来,有的倒了下去,但不管怎么说,他们在死的那一刻都是无畏的。譬如《啊!道路》,用“迷雾”来象征艰难的卫国战争之路,辅以雄壮的旋律令人血脉贲张;《起来吧!俄罗斯人民》就不必说了;最著名的《神圣的战争》,苏军大概是唱着这首歌从莫斯科一直打到柏林的,单单阅读歌词也能感到血往脑袋上冲,不信你去听《潜伏》的片尾曲。

一旦战斗平息下来,劫后余生的士兵们总会产生一种具有致命性的思念情绪,这种看似人之常情的思念一旦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蔓延并得不到有效的缓和的话,将会从精神上打垮一整支军队。所以这样一些描述思念、却又巧妙隐藏着催人前进的象征和隐喻的歌曲不仅有助于缓和士兵们的情绪,还能通过走向反面的极端去激发士兵内心的斗志,而不是像垓下之围那样,四面楚歌之后,项羽军军心大解,最终落得兵败自刎的下场。最著名的象征大概就是“蓝头巾”,这个意象在两首歌中出现过,一首是《蓝头巾》,另一首则是《海港之夜》。“蓝头巾”都与士兵和情人或亲人的道别有关,往往歌曲的前半段是倾诉离别之苦,后半段则是充满昂扬斗志,表达杀敌归来的决心。说得就好像一定会回来一样。


季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这些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歌曲的确适合战场,但是我想谈谈季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

在战争爆发的时候,肖斯塔科维奇就住在列宁格勒,他在这座城市呆到这部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完成才撤离到古比雪夫,并在那里完成了剩下的两个乐章和作品的首演。为了激励守军士气,当局决定在列宁格勒当地演出这部交响曲,可是当时整个列宁格勒广播电台只剩下15名乐手,为此乐团不得不征用城市中所有会演奏乐器的人,同时在军方的协助下调回了在前线服役的所有乐手,才终于促成了这一场战地中的演出。

由于这些事件,《第七交响曲》被认为是歌颂苏联人民反法西斯胜利的颂歌,肖斯塔科维奇也因为这部作品获得了斯大林奖,不过这样的认知却在他逝世后被颠覆了。

 


据肖斯塔科维奇的自传《证言》,他的第一乐章是在战争之前就写就了的,原本《第七交响曲》的写作目的是针对斯大林毁灭性的政治统治。然而德军在1941年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作曲家写作的素材多了起来。《证言》中说:

“……《第七号交响曲》成了我最流行的一首作品。可是一般人却不太明了这首作品的真正内容,这令我十分伤心……《第七号交响曲》是在战争(二次大战)之前就已计划开始写作的,因此它不可能起源于希特勒的进攻。这个“进攻”的主题与希特勒是无关的。我写作的时候,是在想着人类的敌人……希特勒是罪魁,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是,斯大林也是。”

“……我对那些被希特勒所杀害的人怀有无尽的哀伤,可是对那些在斯大林的命令下被杀害的人们,我的哀伤并不因而减少。对每一位受折磨、被枪杀、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我都为之哀伤。远在希特勒开始屠杀之前,在我们的国家里,就已经有千万的生命被杀害了。”

“战争带来了更多的悲剧及破坏,可是我却没有忘记战争之前的恐怖。这就是我自《第4号交响曲》开始以后,所有交响曲的内容,包括第7与第8。”
“事实上,我并不反对称呼第7号交响曲为《列宁格勒交响曲》,可是它的内容却不是被德军包围之下的列宁格勒,它是被斯大林摧残之后,由希特勒完成毁灭的列宁格勒。”


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


尽管《第七交响曲》用很大的篇幅去描述战争的黑暗和恐怖:令人不寒而栗的小军鼓贯穿了第一乐章,从弱至强展现了渐近的恐怖;各声部充满暴力的音响伴随着小军鼓的发展愈演愈烈。战争的场景在第二到第四乐章展开,梦呓般的木管之后,定音鼓的炮火在声部之间倾泻下来,战争开始打向。原本平静的涅瓦河开始陷入战火,声部开始陷入对抗状态,巨大而令人震悚的音响排山倒海而来,却又突然蒙太奇地走向倒叙,涅瓦河回到了平静。充满浪漫主义的末乐章则寄望苏联辉煌的胜利,一段挽歌在中部出现,这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一段伏笔,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悼念死者的机会。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四交响曲》


他的《第十四交响曲》同样是如此,这部在60年代末创作的作品整个篇幅都在围绕死亡和悼念死者,作为经历过红色恐怖和二战炮火的肖斯塔科维奇,他深知所谓“非正常死亡”在人类文明中的恐怖意义,他在《证言》中说:“对死亡作出抗议,是何等愚蠢的事情,但是对于因暴力而所引致的死亡,你便需要走出来作出抗议。人类因疾病或饥饿而失去生命,固然是一件坏事,但当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所杀害时,这情况比先前的更为差劣。”

二十世纪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糟糕的一个世纪,这个世纪的死亡人数超过了之前的20个世纪的总和。很难想象当文明进化到这个程度的时候,还会有如此大规模的非正常死亡。苏联的战争歌曲把列宁格勒变成了战场,它们敦促士兵去杀人;肖斯塔科维奇则在安抚列宁格勒的伤痛,他把这座城市变成了一个象征,一个墓碑般的象征。70年过去了,我们反的不仅仅是法西斯,还要反一切打着主义杀人的野蛮行径,人类再也经不起这样残忍的屠杀了。

对啊,死的人已经足够多了。
5

路过
4

雷人
5

握手
4

鲜花
4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2 人)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 握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