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等了这个包子太久太久。
尽管笔者觉得,这个包子的推出实在冒险:首先要面对的是“宁听二流立体声,不听一流单声道”的音质党发烧友;其次,老牌音乐爱好者也未必会对这套唱片“见之即买”,首先里面没有巴克豪斯当年惊天动地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也没有任何一张凯瑟琳·费丽尔的录音,甚至连钢琴协奏曲都没有几首,因此这套唱片在美学意义上也就差了一大截;而更重要的是,对大部分人来说,这里的很多艺术家、乐团和录音简直就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又如何令人放心地嗫嚅“买买买”呢?
所以我们先来扫个盲,讲讲这一套唱片的历史。
FFRR的历史前文已经提到,这里就不再多叙述了,反而大家要记一下一个时间点,那就是1949年。我知道1949年虽然发生了很多事情,而在这里,我们要讲的是以FFRR技术录制的单声道唱片的开端,那就是安塞美指挥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唱片的发行。话说回来,在1958年Decca开始以立体声技术发行和录制唱片的时候,第一张立体声唱片也是安塞美指挥的,这位长者有意或无意地也成为了录音技术史上“开天辟地”的人物,这位同样在指挥艺术有着非常高超造诣的指挥家大概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比你们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这一系列的唱片在Decca的发行编号是以LXT打头的,盘芯以橙色为地面,用烫金或者烫银字书写盘标信息,中间上部大书DECCA,所以这批唱片据此称为橙金标和橙银标。对于橙金标和橙银标的区分,则是以LXT以后的四位数字的第一位区分,2XXX为橙金标,5XXX则为橙银标。这一批唱片的封面设计——说得好听些就是“朴实无华”,说得不好听就是粗糙。因为从封面设计上来说,整体的风格与立体声年代的黑胶封面设计可以说是一个天一个地,这个系列的封面设计颇有战争时期招贴画的风范,不过尽管当时照相技术已经说是比较成熟,封面上艺术家的样貌依然是只有简笔画,尤其是偏早期的唱片封面,色调非常单一,到橙银标出现之后才好了一些。不过唱片封套倒是良心,非常厚实坚硬。前面也提到,这批黑胶的盘基是乙烯基,手测重量有180克左右,但是应该会存在误差。
笔者在很早就开始留意LXT系列,发现无论是在eBay还是淘宝上出售的橙金标黑胶,价格都不太高,直接原因是黑胶的品相不尽人意。毕竟已经过了60年时间,出现品相上的缺陷也是在所难免的。其次是因为LXT系列中的相当一部分唱片在立体声时代也做过立体声重制,比如凯瑟琳·费丽尔的北欧百老汇歌曲现场、英国民歌集等,实际上Decca的第一张立体声唱片也是由单声道录音重制的。第三是因为这些录音是单声道录音,一般认为用专门用于播放单声道录音的器材来播放方能达到最好效果,不过这些器材价格不菲,即便有能力购买,在设备的切换上又要花上很大的功夫,再加上原本的音质就不能说特别好。杨修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大概也是如此。
但是,上述这些原因并不能削弱LXT系列作为录音文献的地位,首先是那套惊天动地的巴克豪斯单声道版贝多芬奏鸣曲全集,笔者在eBay和淘宝转了多年只收下了一张;然后是安塞美指挥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和《春之祭》,还有马加洛夫非常罕见的西班牙钢琴音乐作品。另外不得忽视的是,还有一小部分当时的“现代音乐”作品也在这个系列录了音,譬如巴托克的弦乐四重奏等等。而Decca最近这个打包的合集《Decca单声道岁月》收录了曾经辉煌的LXT系列唱片中的大部分精品,压缩在50CD中推出,每张环保装唱片的封面都采用当年的唱片封面,CD盘片的印刷除了字体颜色外都尽数还原当时的黑胶唱片盘芯。当然,如果你对这个系列中的宝藏还不是太了解的话,那就请您留意我们专题的下面几页。
“当代”作品
为什么这里的“当代”要打上引号呢?那是因为这些作品对那个时代来说,确实是“当代”,但到了现在,那就是隔了60年了。不过为了文章便利和读者理解,以下还是统称“现代作品”。
跟想象中的一样,在这个套装中,现代作品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在整个FFRR系列中也是如此,包含的作曲家也并不多样:巴托克、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亚瑟·比利斯、沃恩·威廉斯、布洛赫、斯特拉文斯基……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唱片无疑就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和《彼得鲁什卡》,这两张唱片我们在前文也多次提及。贝奴姆指挥皇家大会堂乐团录制的巴托克的《乐队协奏曲》是Decca最早发行的巴托克作品之一;Griller弦乐四重奏录制的全套布洛赫弦乐四重奏则是这一套唱片中不可多得的遗产,这可能是在国际一线唱片公司中的孤本录音,具有非常高的文献价值;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和哈恰图良这三位苏联作曲家的作品也在这个系列中(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五重奏》、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五交响曲》和哈恰图良的《钢琴协奏曲》),可见虽然“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但是他们的作品仍能被铁幕以西的人们所赏识,在那时候也是一项奇迹;英国本土作曲家布列顿和亚瑟·比利斯爵士的管弦乐作品自然不会被自尊心强烈的英国人放过,比利斯爵士的《色彩交响曲》、布列顿的《安魂交响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等作品都能在FFRR的现代作品系列中听到。
小提琴唱片
如果您是一位老烧,那么一定就要留意这里。大家可能都以为我要讲什么奥伊斯特拉赫、柯岗、梅纽因之类的,啊不不不,我们要讲的是里奇、坎波利、费拉斯、埃尔曼和埃内斯库。
埃内斯库是最老的(1881年出生),埃尔曼次之,比他们多吃了几年饭;费拉斯倒是英年早逝,1933年出生的他在1982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里奇(1918年生)和坎波利(1906年生)则长寿,前者活到了2013年,后者在1991年寿终。熟悉他们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他们录音时候的状态——埃内斯库和埃尔曼已是暮年,费拉斯、里奇和坎波利仍旧处于巅峰时期。
坎波利在这个系列中留下的那张《向克莱斯勒致敬》无疑是当中最出名的小提琴专辑之一,澳大利亚的Decca“雄辩”系列两年前再版过这张专辑,由于内容珍贵,再加上“雄辩”系列是廉价品牌,所以一发行也是瞬间断货。《前奏曲与快板》的引子气势逼人,坎波利的演奏充满光彩,技巧无与伦比。克莱斯勒改编塔替尼的《科雷利主题变奏曲》展示了坎波利精准迅捷的手上功夫,“耳”不暇接的连顿弓令人叹为“听”止。
音效
大概不少朋友在买之前会感到疑虑,这套唱片有没有刻意进行过音效调整——也就是像立体声时代早期将单声道唱片制作成立体声那样?而音效上面又如何?会不会太过单薄?笔者在听过相当一部分唱片之后觉得,唱片并没有转换成立体声,在整体的音质的表现上也非常中性,音效也不会薄得像“纸糊的窗户”一般,尽管与立体声唱片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但是实际上FFRR技术录音并不像战前录音那样单薄模糊且充满低噪,反而有一种独特的光彩,宛如黑胶胶卷电影中,河流在阳光照耀下闪烁出的粼粼光辉,这也就是这个专题名字的由来。 |
这两款产品搭配使用,超出了预期效果。JBL SPINNER BT与JBL AUTHENTICS 500音乐世家50...
Read More这两款产品搭配使用,超出了预期效果。JBL SPINNER BT与JBL AUTHENTICS 500音乐世家500相辅相成,形成了平衡和谐的听音体验,丰...
在4月份的TAS上海国际高端影音展上,Esoteric品牌方便向我们介绍过旗舰Grandioso系列中P1X SE SACD转盘、D1X SE解码、K1X SE S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