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禾花的传奇 The Originals系列辉煌剪影

2014-12-15 16:41| 发布者: ywen| 查看: 4993| 评论: 0 |原作者: 谢胤杰

简介:当我们回忆起“大禾花”这个名字时,我们到底会作何感想? 作为20世纪唱片黄金时代最杰出的唱片品牌之一,德意志留声机公司(Deutsche Gramophone Gesellschaft)见证了古典音乐录音黄金时代的发展。在一战爆发之 ...
当我们回忆起“大禾花”这个名字时,我们到底会作何感想?

作为20世纪唱片黄金时代最杰出的唱片品牌之一,德意志留声机公司(Deutsche Gramophone Gesellschaft)见证了古典音乐录音黄金时代的发展。在一战爆发之后,这间原本作为HMV在德国的子公司凭借政治因素脱离母公司独立运营。在经历30多年的发展后,1949年,汉斯·多米茨拉夫所设计的黄色郁金香牌匾正式启用,上书Deutsche Gramophone,这个黄色匾标开始在古典音乐录音世界大放金光,自此“黄标占领世界”的浪潮开始形成。

1951年,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开始发行LP,七年之后随着立体声技术的出现,他们又马上投入到立体声唱片的制作和发行之中。整个60和70年代是德意志留声机公司黑胶唱片业务最为鼎盛的时期,他们“承包”了铁幕以西大部分的录音制作,无论是像卡拉扬、伯恩斯坦这样耳熟能详的大师,抑或是像陶尔和席亚尼这样的隐世天才,都在大黄标上刻过自己的名字。自然,那些从苏联远道而来的凤毛麟角的大师们也是不能被放过,李赫特、罗斯特罗波维奇、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穆特拉文斯基等也在德意志留声机公司中留下过传世名盘录音。

不过,自从CD出现之后,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对于黑胶的关注度就日益下降,转而跟随潮流积极推行CD。1981年他们发行了第一张CD唱片——卡拉扬指挥的莫扎特歌剧《魔笛》,翌年又推出了第一套CD系列套装,此后逐渐淡出黑胶唱片市场,主推CD唱片。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非常珍贵的录音遗产被彻底忘记(讽刺的是,对这些遗产最上心的居然是日本人,日本的Tower唱片公司大量购进了德意志留声机公司的母带并精选进行了上乘的转制,大量在后者放弃黑胶市场而逐渐尘封历史的演奏家们被重新挖掘出来)。1995年,随着4D录音技术的延伸——原像比特处理技术(Original-lmage Bit-Processing)的成熟,DG开始以此为基础,选择1950-1980年之间的优秀录音与名演版本进行重制并以中价发行,这便是脍炙人口的“大师原典”系列,这个系列的封面将从前发行的 LP 的封面向左倾斜了一个角度,并在左上角打上一蓝色印章,上书The Originals(大师原典),由于印章中有一非常醒目的白色郁金香,所以又被俗称为“大禾花”系列(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匾标上的郁金香在传到香港和内地的时候被误以为是“大禾花”,自此以讹传讹)。CD盘片的正面则仿造黑胶唱片。


为纪念The Originals系列发行20周年,DG在今年推出了The Originals-Legendary Recordings的精选套装

拉斐尔·库贝利克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的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

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的贝多芬第五和第七交响曲,没有人能拒绝他的任何一张唱片

穆特拉文斯基指挥的柴可夫斯基第四、第五和第六交响曲,这套双CD是笔者听这三首交响曲的入门版本
这个系列的第一张便是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的贝多芬第五和第七交响曲,其中包括库贝利克的德沃夏克第八和第九交响曲等,而最后一张则是由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绎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原本这个系列只计划发行100张,由于价格适中,转制质量高(英国著名的《企鹅唱片评鉴》曾经表示“DG的大花版系列CD,转制后音质明显改善,母带经过处理后更能自然地显出温暖的氛围,以及几可乱真的LP模拟唱片气息。”),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决定继续扩充这个系列,目前为止,“大禾花”系列已经超过200张,涵盖了德意志留声机公司自20世纪50到80年代发行的最主要和最优秀的古典音乐录音。相信不少爱乐者跟笔者一样,在囊中羞涩的学生时期没有办法负担正价版唱片,而只能退而求打口碟和“大禾花”系列,可以说,这个系列的唱片见证着一代爱乐者的成长。

在“大禾花”系列发行20周年之际,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将这个系列精选结集,选出50张极具代表性的CD组成The Originals - Legendary Recordings 套装发行。笔者事先并不知道这套唱片的内容,部分纯粹靠猜测,比如说前文提到的一系列演出。拿到这套盒装的时候闭着眼睛在这50张唱片中“乱摸”,随手抽出的都是名演,除了前面猜测的全中外,还抽到了翁德里希演唱舒伯特的《诗人之恋》、富尼埃在Archiv录制的巴赫全本《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等等。

相信大家最不能忘记的就是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的贝多芬第五和第七交响曲,没有人能拒绝他的任何一张唱片。克莱伯的指挥有力、新鲜、深刻、流畅、富于激情,《第七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是我听过最具动感和力量的,快速乐段中,各声部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激情,慢速乐段又不见拖泥带水的娇柔做作;第四乐章是指挥艺术的一个极难的点,如何让乐队达到兴奋但又不能让这种兴奋过热致使乐队失去控制这是令每一个指挥头疼不已的问题,但卡洛斯·克莱伯似乎根本就不担心这一点,整个维也纳爱乐乐团几乎是被牢牢钉在了最兴奋的那个点上,爆炸的音响喷薄而出,但是一切井然有序,coda中弦乐的快速音群齐奏整齐划一,令人惊叹。

同样令人血脉贲张的还有拉斐尔·库贝利克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的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作品46号第一首《C大调斯拉夫舞曲》那排山倒海的前奏一出来,已经足以把人牢牢钉在椅子上。引子部分虽然短小,但是也有着强弱对比的关系,库贝利克对这里有着非常有度的张弛处理;乐曲中部经过发展和主题重现之后在结尾达到了疯狂的高潮,库贝利克棒下的乐队就如居高临下的骑兵一样展开冲锋,欢快的旋律和热烈的激情随即迸发而出,令人大呼过瘾。

而论到激情澎湃,穆特拉文斯基指挥柴可夫斯基第四、第五和第六交响曲绝对如是。这套双CD是笔者听这三首交响曲的入门版本。这个版本本公认是正宗原汁原味的俄罗斯演绎,令无数人趋之若骛。

穆拉文斯基是本世纪苏联指挥界的元老,在苏联乃至世界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穆拉文斯基的指挥风格细致而严谨,他具有随心所欲地操纵乐队的能力,无论是指挥古典主义作品还是浪漫主义作品,他都能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风格,并且恰到好处地加进自己的精辟而独到的见解,穆拉文斯基最擅长指挥俄国作曲家的作品,他对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俄罗斯作曲作品的处理是最具权威性的。

1961年穆拉文斯基和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到英国演出,事前也没有计划录制唱片,这套唱片是在伦敦停留期间“顺便”录下的。作为同一民族的两位伟大的音乐家,穆拉文斯基对柴科夫斯基的诠释几乎部部经典。这套CD被很多人认为是最好的柴可夫斯基最好的第四、第五和第六交响曲唱片。在穆拉文斯基的这个版本铜管明亮雄壮,而且整个录音都保持最高水准,另外的优点是将俄罗斯粗犷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同样的曲目,穆拉文斯基在前苏联也曾数次留下录音,但却都略嫌寒冷坚硬,未能达到这个伦敦录音的成就,这是柴可夫斯基交响曲的一种典范,相信再过百年也不会改变。

值得一提的就是,除了收录了上述三张名盘之外,还全新收录了波里尼的肖邦钢琴练习曲以及罗斯特罗波维奇和鲁道夫·赛尔金录制的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当然这个大盒子的宝藏并不止这些,还有非常多的宝藏值得大家去挖掘。
10

路过
8

雷人
8

握手
9

鲜花
12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7 人)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握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