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迪诺·席亚尼

2014-12-2 11:03| 发布者: ywen| 查看: 1892| 评论: 0 |原作者: 谢胤杰

简介:三十岁出头就骤然熄灭生命之火的钢琴家有三位,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李帕蒂,而最近说的尤里·爱格罗夫是一位,第三位则是迪诺·席亚尼,一位意大利钢琴家。三人去世时年纪都相仿,李帕蒂与爱格罗夫去世时都是三十三 ...
三十岁出头就骤然熄灭生命之火的钢琴家有三位,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李帕蒂,而最近说的尤里·爱格罗夫是一位,第三位则是迪诺·席亚尼,一位意大利钢琴家。三人去世时年纪都相仿,李帕蒂与爱格罗夫去世时都是三十三岁光景,原因都是疾病,而席亚尼去世时离他的33岁生日只有不到三个月——他在罗马遭遇车祸,但论虚岁则是三十三岁,那就作个齐头好了。

初识席亚尼是在某次失恋之后,朋友安慰我说:“谢胤杰不哭,发张碟给你听。”我笑着说好好好,那时候恋情开始的时候他也是发了一张碟,虽说只是一堆电子文件,但重要的是心意,大家都懂的。

那时候已是深夜,大家聊了一会之后我已是无比困乏,于是告辞睡去。第二天早上一起床便在微博上收到“艾特”,他上传的是一位名叫迪诺·席亚尼(Dino Ciani)在1969年10月30日的独奏会录音,演奏的曲目竟然全部都是“幻想曲”——莫扎特的《C 大调幻想曲和赋格》和《c小调幻想曲》、贝多芬的《g小调幻想曲》、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以及肖邦的《f小调幻想曲》,估计要是现在有演奏家敢这么排曲子的话一定没法把票卖出去多少。CD封面上赫然标出这是这场独奏会的CD首发。


迪诺·席亚尼,一位33岁即不幸遭遇车祸离世的天才钢琴家,要是他能避过那场车祸,现在的知名度未必低于波里尼。
令我惊讶的是席亚尼演奏莫扎特的《c小调幻想曲》,这部作品作为莫扎特最著名的幻想曲却经常沦为不少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唱片的配菜。前两个部分弹得非常缓慢节制之后,第三部分的开头简直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但是一段反复之后那一段转弱的乐句却无比勾魂,颇有“弦弦掩抑声声思”之感,末尾两个动机再现的时候则不再是缓慢节制了,拖长的旋律线营造出“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氛围。一段短短十来分钟的曲子却弹出了白居易笔下琵琶女的诗意,简直神来之笔。

于是随手在维基百科上搜索了他的名字,与那个时代的很多钢琴家一样,他的履历不长但含金量却不少。席亚尼1941年出生在如今克罗地亚的里耶卡,当时那个地方还叫弗姆,是意大利东北边上的一个小城镇,徬靠着风景美如画的亚得里亚海。这个地方在短短一个世纪内三易其主,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弗姆被割让给了铁托治下的南斯拉夫,南斯拉夫解体后又被划到克罗地亚的领土内,命名为“里耶卡”,意为河流。

他幼年的时候就搬到了热那亚,并在那里学习钢琴,之后又转到罗马音乐学院,他在那里毕业的时候竟然只有14岁。看他的照片,又是一个典型的意大利美男子,有点婴儿肥,但又不像卡纳瓦罗那样有着较高的发际线,反倒是如果再瘦一些,便跟同胞波里尼有几分相似,实际上他们的出生日期也差不了多少。

1958年,与同胞阿尔多·奇科利尼一样,他也西行巴黎,到法国去汲取营养。在1958年到1962年间,他经常参加偶像科尔托的大师班,科尔托对这位年轻的天才也是赞誉有加。


席亚尼的职业生涯虽然不长,但是产量颇丰,涉猎的作曲家也非常多,除了德彪西以外,他还会演奏舒曼和韦伯的作品。
席亚尼的职业生涯开始得很晚——尽管他非常早慧,但是他的职业生涯直到1968年才开始。与那些在尚未弱冠甚至仍在黄发年华就被拉到舞台前,顶着难以名状的压力和恐惧在聚光灯下演奏的孩子而言,席亚尼大概也是享受了相对自由轻松的青年时期——他也并没有像同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去拼命参加各种大赛获取荣誉,维基百科上记录的唯一荣誉是他在1961年举办的李斯特-巴托克大赛中获得了第二名。1968年的首演是在斯卡拉大剧院与克劳迪奥·阿巴多合作,后者那时候尚未成为斯卡拉大剧院管弦乐团的执掌者。然后他开始在欧美展开频繁的巡演,正式开始了他那如昙花一现般的演奏生涯。


席亚尼在DG留下的巴赫第六号帕蒂塔和两首前奏曲与赋格。
1974年3月28日,罗马的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的生命。

我怎么能就这样放过继续深入认识他的机会?这其实并不难,在意大利对他的纪念并不少,不仅有一个官方网站记述他的生平,还有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音乐节、基金会和奖项,这对于一个已经离世的钢琴家来说已经是一个莫大的荣誉了。

于是很快又找到席亚尼于1972年在DG唱片公司录下的两张黑胶,内容是他演奏的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虽然是意大利人,但是毕竟在科尔托的大师班上上过课,对法国音乐不能没有起码的研究。


同样是在DG的录音,这次是德彪西的《24首钢琴前奏曲》,这是非常好的演绎。
德彪西的《24首钢琴前奏曲》是法国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文献,也是印象派钢琴作品中不能绕过的一部经典。演奏和研读这部作品需要非常专注,德彪西以旋律构建了非常丰富的画面感,而这些都被浓缩到一首首非常短小的曲子之中,任何小小的变化都不能被放过。而这部作品对于音色、呼吸、分居、触键和踏板控制等钢琴演奏技术也有非常高的要求。第二册前奏曲与第一册相比标志着德彪西音乐语言的某种演变——这种演变来源于斯特拉文斯基和贾吉列夫大胆的《彼得鲁什卡》和《春之祭》,马塞尔·比奇认为:“这种演变不仅涉及到旋律的创新和从有时达到双调性的和弦的叠置中产生出来的和声的丰富性,而且涉及到复合节奏。”

个人认为,席亚尼演奏这部作品非常不俗。简要来说,第一册中,《德尔斐的舞女》弹得非常庄重,尤其是第25和第26小节,肃穆得犹如山岗上矗立的白色大理石神庙;《帆》则别有一番清凉感,29都30小节的刮奏咋听起来宛如古筝拨弦,有泛舟于水的意境,非常优美;我非常喜欢席亚尼在《阿纳卡普利的山丘》中的塔拉泰兰舞曲,丁丁冬冬若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56小节的下声部弹得非常魅惑,席亚尼演奏结尾乐段时急而不乱,呼吸和分句依然清晰;但我最不忍卒听的还是《亚麻色头发的女孩》,席亚尼以一种非常舒缓的手法演奏整部作品,从一开始的阿拉伯五声音阶就已经牢牢抓住了我的耳朵,14小节和33小节那些摇曳的插曲就像是微风在吹拂少女的秀发。第二册的《欧石南》是一部与《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非常相似的作品,都有类似双簧管吹奏出的五声音阶的旋律,开头也是阿拉伯式的五声音阶。席亚尼的演奏同样非常舒缓,但这里表情更多,23小节到28小节的中央插部演奏得如“古风般的欢乐”。


迪诺·席亚尼在1970年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现场。
寻寻觅觅又找到席亚尼的全本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这是他在1970年在意大利锡耶纳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系列音乐会的现场录音。《第七钢琴奏鸣曲》自然不若李赫特六年之后在布拉格那般沉重,否则就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了,但却是“乐而不伤,哀而不淫”,没有刻意拖长旋律线去迎合广板和行板之间那个脱胎换骨般的衔接段,听上去非常自然。可惜意大利人的录音质量实在是过于“海盗”——难以想象意大利人的“海盗”传统竟然影响到正常的现场录音,糟糕的录音质量使得信息丢失太多,这实在是一大损失。但又没有办法抱怨,意大利人干活就是这么不靠谱,只需要看他们当年在北非战场上的所作所为就知道了。


席亚尼演奏的罗西尼《晚年的罪孽》,同专辑中还有胡梅尔的钢琴奏鸣曲。
席亚尼还有一部唱片非常有意思,那就是他演奏罗西尼的晚年的组曲Péchés de Vieillesse(《晚年的罪孽》)中的七、八卷。这套作品是在罗西尼晚年,人们几乎认定大师已经忘记音乐是怎么回事时,利用了超过10年时间创作的十四卷组曲,里面包含了超过150多首小曲,绝大部分为钢琴独奏所作,少数是写给人声和室内重奏组的,其中许多曾在他自家宅院中举行的“周六晚会”中上演。这是一部标题意味深长、但内容轻松有趣的作品,里面却又充满了揶揄和嘲弄的意味,他在模仿其他作曲家风格的同时获得了开怀一笑的乐趣。但是组曲其中除了很容易联想起青年罗西尼那种信手拈来的旋律创作本领,里面会惯用音乐语汇的诙谐模仿仍然具备了罗西尼喜歌剧的特有印记。这套唱片弹得盎然生趣,非常值得一听。
20

路过
15

雷人
24

握手
19

鲜花
16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94 人)

  • 握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握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握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