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卡之声唱片传奇

2012-3-30 15:40| 发布者: ywen| 查看: 6104| 评论: 0

简介:□ 引言 唱片业,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去卖烤鸭,引来不小的震动和议论,也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唱片业怎么啦? 虽然世界几大唱片公司的日子可能也不算好过,也没有见他们去卖汉堡。 就在太合麦田公司总经理宋柯去 ...
艺术家和曲目


□ 艺术家和曲目

一个唱片公司若没有艺术家就无法生存,而艺术家若没有曲目则无法存在。

任何唱片公司的“艺术家和曲目”策略都必须很有技巧地将两者结合起来,达到很好的平衡。在Decca公司,无论是早期的78转唱片时代、LP时代还是数字录音、CD唱片时代,这一策略均由人数虽少,但极具影响力的一小群主管掌握。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Decca的古典唱片产量很小——1930年代发行的许多古典唱片都出自德国Polydor公司的目录,而Decca只是得到了其在英国的发行权。尽管安塞美(1883-1969)早在1929年9月就和“Decca弦乐团”录制了亨德尔的《大协奏曲,作品6》,但直到17年后,在1946年12月,安塞美才为Decca唱片公司录制第一张唱片——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和《火鸟》组曲,伦敦爱乐乐团演奏。1918年,安塞美创办了瑞士罗曼德乐团(L'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并任指挥直至1966年退休,因此,他的大部分录音都是和这个瑞士乐团合作、录制于以音效著称的日内瓦的维多利亚大厅。第一首曲子是德彪西的《大海》,录于1947年2月。许多年来,他们的德彪西、拉威尔和斯特拉文斯基一直被奉为圭臬,许多唱片收藏者至今认为安塞美的诠释和录音效果比最近的其他唱片版本要好。专辑内所选的法雅《三角帽》是安塞美1961年录制的立体声版(早年的单声道录音是1952年的),并补白了同年录制的德彪西《映象集》。安塞美于1969年去世,他的死给法国曲目方面留下了巨大空缺。(*图5)CD1

安塞美的同时代人,美籍法国指挥家皮埃尔·蒙铎(Pierre Monteux,1875-1964)指挥了许多20世纪早期杰作的世界首演,如《彼得鲁什卡》、《春之祭》、《游戏》和《达夫尼与克洛埃》。他在1956年和巴黎音乐学院乐团为Decca录制了《春之祭》和《彼得鲁什卡》,在1959年4月和伦敦交响乐团录制了《达夫尼与克洛埃》全剧。(1961年,他在86岁高龄之际,和伦敦交响乐团签约,任其首席指挥25年。)这个录音很快风靡一时,被看作一张范本级的唱片。他录制的英国人埃尔加的杰作《谜语变奏曲》也同样成功。(这是当时RCA和Decca的合约下由Decca录制的。)(*图6)CD35

从1950年代晚期到1970年代,伦敦交响乐团长期为Decca录音(通常在Kingsway大厅),其中1956年名为《西班牙》(Espana)的LP是早期立体声的范本。指挥是天赋秉异的年轻西班牙人阿陶尔弗·阿根塔(Ataúlfo Argenta,1913-1958,他悲惨地死于一氧化碳中毒)。和《西班牙》同在一张CD的是阿尔弗雷多·坎波利(Alfredo Campoli)演奏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Campoli当时常为Decca录音)。瑞典指挥家彼得·马格(Peter Maag,1919-2001)是受人推崇的莫扎特专家,也指挥过许多浪漫主义早期曲目。他和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门德尔松作品集就是对此的完美见证。让·马蒂侬(Jean Martinon,1910-1976)不是Decca的专属艺人,但他为数不多而颇为著名的录音中就包括1958年和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鲍罗丁《第二交响曲》。这个录音和他1960年指挥巴黎音乐学院乐团的法国作品合成一张CD。(*图7)CD2

卡尔·明兴格(Karl Münchinger)和斯图加特室内乐团从1949年起,到1963年迁往其家乡为止,也在日内瓦开展过录音事业。这一组合对巴赫的敏锐诠释极具声望,并吸引了许多当时最好的歌唱家。(明兴格也偶尔和巴黎音乐学院乐团及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录音。)(*图8)CD36

出生于匈牙利的伊斯特凡·科尔特斯(István Kertész,1929-1973)在1960年和伦敦交响乐团首度合作,并在1965年至1968年间任常任指挥。他曲目广泛,从莫扎特到巴托克均有涉及,而他录制的德沃夏克作品则声名远扬:他的德沃夏克交响曲全集是Decca目录中最伟大的交响曲全集录音之一。在这套专辑中,已成为传奇的第八交响曲和他1961年在维也纳录制的“自新世界”交响曲组成一张CD。许多人认为,这一版“新世界”比他在全集中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那一版更好。(*图9)CD24

“安塞美—罗曼德”组合之接替者的寻找工作仍在进行,直到另一位瑞士指挥家——夏尔·迪图瓦(Charles Dutoit)开始录制一系列拉威尔和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时,才宣告结束。迪图瓦在1977年被聘为蒙特利尔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他的这一系列录音始于1980年,曲目为《达夫尼与克洛埃》全剧。他的录音设立了新的标准,在音乐上和录音技术上均很快在全世界获得好评。迪图瓦也开始录制一系列柏辽兹的作品,在1993年的《特洛伊人》后终于完成(这只是该剧全剧第二次在录音室录制)。1980年时,Decca对迪图瓦已不陌生。他已和伦敦的几个乐团及其他的Decca演奏家有过合作,特别是郑京和(Kyung-Wha Chung)与帕斯卡·罗热(Pascal Rogé)。郑京和在国际乐坛声名雀起靠的是她在Decca的首张唱片:西贝柳斯和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由安德列·普列文(André Previn)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协奏。这套专辑中选的是她的经典之作——布鲁赫的《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苏格兰幻想曲》,而她和迪图瓦及蒙特利爱交响乐团合作的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补充。迪图瓦录制的拉威尔作品包括在1983年5月和独具风格的法国钢琴家罗热合作的两首钢琴协奏曲。罗热在1969年和Decca签约,他与迪图瓦合作的圣—桑钢琴协奏曲全集(录于1978-79年)很快位列推荐榜之首。(*图10)CD41

美国钢琴家朱利乌斯·卡琴(Julius Katchen,1926-1969)是罗热的老师之一。卡琴早在1949年10月就为Decca录音,在之后的20年里,他留下大量录音,包括勃拉姆斯绝大部分有钢琴的作品。他演奏和录制的格什温非常冷静,而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和拉威尔的协奏曲则深受景仰。这些录音里,为他协奏的都是伦敦交响乐团,科尔特斯指挥。(*图11)CD23

1940年代,在伦敦负责“艺术家和曲目”部门的是哈里·萨尔顿(Harry Sarton)。当时,古典和流行唱片都由他负责。直到1951年4月1日突然去世为止,他一直担任这个职位。在此期间,维克托·奥洛夫(Victor Olof)起先担任自由制作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Decca的全职员工,负责拓展录音业务;同时,因为Decca的瑞士经销商莫里斯·罗森加藤(Maurice Rosengarten)希望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提成来资助新的录音计划,奥洛夫在国外也录制了越来越多的唱片。(直到1975年去世为止,罗森加藤一直担任Decca唱片欧洲公司的主管并不断推进全球古典音乐录音的进展。)奥洛夫在1956年6月从Decca辞职,转投EMI。(他在Decca的助手彼得·安德里(Peter Andry)也随他去了EMI。)

1946年11月11日,现在已经是一个传奇的约翰·库尔肖(John Culshaw,1924-1980)加入Decca。他本来被聘在宣传部门,但很快就将Decca推上成为全球古典音乐唱片界之主力军的道路,并且,在短短几年内,他几乎凭一己之力就把Decca打造成首屈一指的歌剧公司。这位年轻的制作人监制了几张以英国为主的唱片,艺术家则包括已经是“名人”的凯瑟琳·费丽尔(Kathleen Ferrier)、柯曾和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1953年1月,库尔肖离开Decca,加入Capitol唱片公司,不过由于Decca负责经销Capitol唱片的缘故,他仍和Decca有些联系。库尔肖辞职前不久,即1952年12月,詹姆斯·沃克尔(James Walker)加入Decca(他也时常作为指挥出现。)

1947年1月,罗森加藤和一位年轻的匈牙利钢琴家签订了一份仅一页纸的合同。这位钢琴家早先赢得日内瓦钢琴大赛,请他是为了给小提琴家格奥尔格·库伦坎普夫(Georg Kulenkampff)伴奏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奏鸣曲。没有人能想到这一纸合同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位钢琴家是:索尔蒂(Georg Solti)。就在当年晚些时候,索尔蒂录制了第一张乐队唱片:一张贝多芬《埃格蒙特序曲》的78转唱片,乐队是苏黎士市政厅乐团。这些录音标志着他和Decca专属合作的开始——直到50年后的1997年9月索尔蒂去世为止。(他突然去世前的最后几场音乐会是指挥苏黎士市政厅演奏马勒的《第五交响曲》,其录音在2007年索尔蒂去世10周年纪念专辑中发行。)索尔蒂和伦敦爱乐乐团的第一个录音录制于1949年8月(海顿《第103交响曲》,由库尔肖任制作人),这是他和该乐团长期合作的开始。索尔蒂和该团留下许多非常好的录音,包括1990年代时的一套海顿的12部伦敦交响曲。

罗森加藤的另一个功绩是把维也纳爱乐乐团拉进Decca。一系列长久而著名的合作录音始于1950年6月,莫扎特专家约瑟夫·克里普斯(Josef Krips)指挥该团在音乐之友协会的金色大厅录制了《后宫诱逃》。同年9月,克纳佩茨布什(Hans Knappertsbusch)指挥该团录制了《纽伦堡名歌手》的第二幕(第一、第三幕于次年9月录制)。两部歌剧的制作人都是奥洛夫,录音师为西里尔·温德班克(Cyril Windebank)。1950年代早期(1951和1953年),Decca也录制了拜鲁伊特歌剧院演出现场,由库尔肖任制作人,肯尼思·威尔金森(Kenneth Wilkinson)任录音师。拥有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另一项优势是,可以用乐队成员组成各种灵活的室内乐编制来录制室内乐曲目。由此,我们看到了一系列由乐团成员组成的“维也纳八重奏”的录音,还有其他组合。(*图12)CD49

库尔肖在1955年回到Decca,一个传奇的时代开始了。另一个名叫戈登·帕里(Gordon Parry)的才华出众的年轻录音师也加入Decca。库尔肖此前已和布里顿、皮尔斯(Peter Pears)有过合作,他非常想再续前缘。于是,1955年,他们录制了《清洁小工》(The Little Sweep),由帕里任录音师。此后20年,Decca录制了布里顿几乎所有的主要作品,在全世界为他赢得极多听众。1958年录制的《彼得·格莱姆斯》(Peter Grimes)久销不衰,5年后的《战争安魂曲》更上层楼,在艺术上、技术上、商业上都引起极大轰动。(*图13)CD10

布里顿作为钢琴家和指挥家,对其他作曲家的诠释也非常敏锐,尤其对莫扎特情有独钟。布里顿的莫扎特录音中,选入本辑的是他指挥英国室内乐团为柯曾协奏第20、27钢琴协奏曲,1970年录制于斯内普(Snape)。柯曾从1937年起就是Decca的艺术家,他对录音过程的憎恶十分著名。他是完美主义者,几部关键作品常要重录。本辑的第27钢琴协奏曲录音就是他同一曲目的第三次录音尝试。他同意发行,但条件是还需进棚再录一次。公司答应了,但他的这一愿望并没有实现,因此,这个录音在1982年他去世后才作为纪念录音发行。(*图14)CD13

另一个讨厌录音过程的钢琴家是拉杜·鲁普(Radu Lupu),他已经公开宣布再也不会录制唱片。鲁普在1969年赢得利兹国际钢琴大赛后与Decca签约。他的录音以维也纳古典派曲目为主,大多达到参考标准。(*图15)CD28

1954年,克里斯托弗·雷伯恩(Christopher Raeburn,1928-2009)加入宣传部门,走上库尔肖走过的路。1955年,他离开Decca,获Leverhulme奖学金,前往维也纳研究莫扎特,并于1958年1月重回公司,担任制作人。这一时期内,Decca团队的另一个成员是指挥家汉斯·施密特—伊瑟施泰特(Hans Scmidt-Isserstedt)之子艾里克·史密斯(Erik Smith,1931-2004),他于1967年离去,加入Philips,直至1991年退休。“艺术家与曲目”部门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雷·明肖尔(Ray Minshull,1934-2007)。明肖尔1957年10月加入Decca,直到1994年正式退休才离职。1967年,他接替库尔肖,担任古典部门的经理。1981年,他被聘为执行副总经理。Decca在美国的古典分部名为“伦敦唱片”。加拿大人泰伦斯·麦克尤恩(Terence McEwen,1929-1998)起先在Decca的伦敦公司工作,1959年前往纽约掌管伦敦唱片。

库尔肖和帕里都是狂热的瓦格纳爱好者。1957年5月,他们请索尔蒂在索菲大厅录制了《女武神》的第三幕(由弗拉格施塔特(Flagstad)饰演布伦希尔德)——这是一项庞大工程的前奏。6月,索尔蒂就第一次录制了完整的歌剧:理查·施特劳斯的《阿拉贝拉》。他的施特劳斯系列直到1992年发行的《没有影子的女人》才告终结,该片获奖无数。但真正改变历史的是Decca制作的音乐史上第一套录音室制作的瓦格纳《尼伯龙人的指环》全剧。从1958年9月到1965年11月,索尔蒂、维也纳爱乐乐团和库尔肖、帕里及其他Decca成员断断续续地为这一项目忙碌着。演出阵容可谓星光四射,在今天绝无可能重现,饰演布伦希尔德的是无与伦比的尼尔森(Birgit Nilsson)。如今,这套《指环》里的《莱茵的黄金》发行已逾50年之际,已经很难体会它当初带来的冲击力。而“索尔蒂指环”很快成为录音史上最著名的古典唱片,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这期间,索尔蒂的国际声誉日渐高涨,他和伦敦各乐团的录音很受关注,不仅仅是和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那张名为“浪漫俄罗斯”的范本级乐队录音唱片。1969年,索尔蒂就任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任职至1991年,之后被封为荣誉音乐总监。1971年,索尔蒂和芝加哥交响乐团在他们的第一次欧洲巡演过程中,在索菲大厅录下了马勒《第八交响曲》——这又是一个鲜有匹敌、更遑论超越的录音。(*图16、图17)CD44、CD45


索尔蒂在芝加哥任职的时期,也是Decca在北美拓展录音业务的时期。1967年,公司已在洛杉矶开始录音业务(在加州大学的罗伊斯大厅),并宣布洛杉矶爱乐乐团为“第一支专属于英国唱片公司的美国乐团”。该团直到1980年为止,一直为Decca定期录音。许多都是祖宾·梅塔(Zubin Mehta)担任音乐总监时录制的。19世纪晚期、20世纪早期曲目的录音很快就因其壮观的音效而广受赞誉。其他北美录音地点包括华盛顿(1972-1975)和底特律(1978-1984),由另一位老牌匈牙利大师安塔尔·多拉蒂(Antal Dorati)指挥,曲目是梅西安、科普兰和斯特拉文斯基。合作时间最长的美国乐团是克利夫兰乐团。从1973年至1997年,洛林·马泽尔(Lorin Maazel)、阿什肯纳奇和克里斯托弗·冯·多南伊(Christoph von Dohnanyi)均指挥该团定期录音。在美国,最成功的合作伙伴之一是赫伯特·布隆施泰特(Herbert Blomstedt)和旧金山交响乐团。在从1987到1995的8年间,他们接连录制了尼尔森、西贝柳斯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其录音质量和诠释水准获誉甚众。巴尔的摩在1990年代成为重要的录音地点。约舒亚·贝尔(Joshua Bell)在1986至1996年间是Decca的专属艺人,他在巴尔的摩和大卫·津曼(David Zinman)录制了巴伯和沃尔顿的小提琴协奏曲。Decca新近签约的杰出艺人包括荷兰小提琴家詹妮·扬森(Jenine Jansen),她2009年的专辑是本选辑中最新的录音,贝多芬和布里顿的新鲜组合,当然也少不了“Decca之声”的传统品质。(*图18、图19)CD6、 CD21

Decca在维也纳偏爱索菲大厅。该厅原是一个浴池,后来改为舞厅。这是唯一一个永久安置有Decca控制室的录音厅,在1955年启用,直到索尔蒂在1986年的最后一个维也纳瓦格纳录音《罗恩格林》为止。Decca在维也纳录有大量交响乐和歌剧,1959至1965年间,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在那儿录有一系列唱片。他的曲目中,有一首当时仍然几乎专属于英国指挥家的作品,即《行星组曲》。他的“创新”非常成功。之后几年,Decca录制了相当成功的《蝴蝶夫人》,卡拉扬指挥,米瑞拉·弗蕾妮(Mirella Freni)和帕瓦罗蒂演唱。(*图20)CD22

老一辈大师伯姆(Karl Bohm)在Decca只有很少的几张唱片,但他1973年的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一经发行就极受好评,至今仍被许多人看作是终极版本。威利·博斯科夫斯基(Willi Boskovsky)在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1979年的新音乐会之前已经录制了几张施特劳斯家族作品的唱片,这场新音乐会也是Decca的第一张商业发行的数字LP录音。Decca在1976至1982年录制的、由查尔斯·麦克拉斯爵士(Sir Charles Mackerras)指挥的雅纳切克歌剧集,给这位作曲家首次带来真正遍布全球的听众。同样,多南伊对第二维也纳学派作曲家的喜爱也催生出一系列出色的唱片,包括先在维也纳、后在克利夫兰录制的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图21)CD8

另一支伟大的欧洲乐团——阿姆斯特丹的皇家音乐厅乐团自其第二任音乐总监爱德华·范·贝努姆(Eduard van Beinum)任职起就和Decca有合作关系。范·贝努姆1945年起任音乐总监,直至1959年4月13日在排练时心脏病突发逝世为止。1949至1951年,他也指挥伦敦爱乐乐团。他和两个乐团都录过几张唱片。Decca和皇家音乐厅乐团的合作在伯纳德·海丁克(Bernard Haitink)开始录制肖斯塔科维奇全集时(1977-1984)重新继续。这套全集由两个乐团——皇家音乐厅乐团和伦敦爱乐乐团分别担任演奏。海丁克1988年离开皇家音乐厅乐团时,他的继任者是意大利人里卡多·夏伊(Riccardo Chailly),他只是这支百年乐团的第五位音乐总监。(*图22)CD19

夏伊早在10年前就为Decca录音了(《威廉·退尔》全剧,在1982年和Decca签下专属合约。他在博洛尼亚、柏林(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和阿姆斯特丹录制了马勒、布鲁克纳、勃拉姆斯和舒曼的交响曲全集、意大利歌剧和20世纪杰作。他1994年录制的梅西安《图伦加利拉交响曲》凭借格罗特大厅(Grote Zaal)的完美音效、钢琴家让—伊夫·蒂博代(Jean-Yves Thibaudet,他在1989年和Decca签约)举重若轻的演奏而成为经典。2005年,夏伊成为全世界最古老的乐团之一——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他在1986年第一次指挥该团。他在莱比锡的录音曲目目前集中在巴赫、贝多芬、门德尔松和勃拉姆斯。他在2005年和2006年录制的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分别为第二和第一)获《留声机》杂志至高荣誉,被选为2007年“年度唱片”。担纲钢琴独奏的是内尔森·弗莱尔(Nelson Freier)。弗莱尔2001年签约Decca,其肖邦、舒曼等浪漫主义作品很受欢迎。(*图23)CD11

歌剧从1950年代起一直是Decca发行唱片的主力军。1949年11月,雷娜塔·苔芭尔迪(Renata Tebaldi)为Decca录下第一张唱片(咏叹调集,由阿尔伯托·埃列德(Alberto Erede)指挥瑞士罗曼德乐团)。这标志着延续至1973年的专属合作,并催生出20多部普契尼和威尔第歌剧的全剧录音,其中多数至今仍是首选版本。不少录音里,和苔芭尔迪唱对手戏的是马利奥·德尔·摩纳科(Mario del Monaco)。本辑所选是他们演唱的、Decca目录中唯一一版普契尼《西部女郎》的选段。该剧1958年在罗马录成(Decca在罗马录制了许多歌剧),几乎一直保留在目录中。(*图24)CD48

苔芭尔迪签约Decca十年后的1959年,公司发行了一位年轻歌唱家的处女作。该唱片早先已在琴鸟(Editions de l'Oiseau-Lyre)厂牌现声,并很快就以“惊世美声”(La Stupenda)之名为人所知。萨瑟兰在1959年2月在科文特花园演唱《拉美摩尔的露琪娅》,一举震惊乐界。她和Decca的专属合作一直持续到1988年她的最后一张唱片为止。1960年代萨瑟兰在音乐厅、剧场和录音室经常合作的两位歌唱家也是传奇人物:玛丽莲·霍恩(Marilyn Horne)和帕瓦罗蒂。这个所向披靡的三人组于1981年3月聚师波宁吉(Richard Bonynge)麾下,由Decca录制了一场史上罕见的音乐会:萨瑟兰、霍恩、帕瓦罗蒂——林肯中心音乐会现场(*图25)CD46

帕瓦罗蒂1964年首次为Decca录音,发行了威尔第和普契尼咏叹调的EP唱片。1966年,他和萨瑟兰、波宁吉合作他的首部歌剧全剧录音(《丹达的贝雅特里齐》)。6年后,在1972年,帕瓦罗蒂、萨瑟兰会师蒙塞拉特·卡芭耶(Montserrat Caballé)和梅塔,在Kingsway大厅录下传奇的《图兰朵》全剧。而“今夜无人入睡”当时还不是帕瓦罗蒂的招牌曲——那要到近20年后的1990年世界杯上此曲被广泛运用时,才成为经典。那场音乐会在7月7日举办,是世界杯决赛前夜,三位男高音——荷塞·卡雷拉斯(José Carreras)、普拉西多·多明戈(Plácido Domingo)和帕瓦罗蒂团聚一堂,由梅塔任指挥。Decca进行了现场录制并火速发行了唱片。这张唱片很快就成为史上最畅销的古典唱片。(*图26)CD38


1988年6月,由雷伯恩发现的一位来自罗马的年轻女高音为Decca录下第一张唱片。她就是芭托莉(Cecilia Bartoli)。很快,她就成为Decca旗下最耀眼的歌唱家。她主演的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和咏叹调集在国际乐界引起强烈反响。接下去的几年中,更多独唱专辑和歌剧全剧录音接踵而出,使芭托莉位列她这代歌唱家中最著名者之席。本辑所选的意大利歌曲独唱唱片是她1992年录制的,由安德拉斯·席夫(András Schiff)任钢琴伴奏。席夫1978年首度和Decca合作,录制的是贯穿他一生事业的两位作曲家——巴赫和舒伯特。他1982年录制的《哥德堡变奏曲》很快被誉为经典,并巩固了他的国际声誉。1988年,同样来自匈牙利的塔卡契四重奏(Takács Quartet)加入Decca,后来成为专属艺人,合作长达十余年,录下了获得大奖的巴托克和贝多芬四重奏全集唱片。(*图27、图28)CD5、CD47

整个1990年代,Decca的声乐艺人名录一直在增长。1995年,新晋“艺术家和曲目”部门经理伊文斯·米拉吉亚斯(Evans Mirageas)和美国女高音弗莱明签下专属合约。弗莱明和索尔蒂几度合作,本辑所选歌剧场景选辑为她在1996年所录,展现出她多样化的演唱,由索尔蒂指挥。(*图29)CD17


立体声发明之后,Decca的演奏家名录上有的不只是歌唱家。已故的索尔蒂爵士的50年专属合约已无人能及,而2013年3月将是阿什肯纳奇首度为Decca录音的50周年。他的第一张录音——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始终在目录上。这张唱片是一个起点,录音史上没有哪一位钢琴家会留下如此广泛而数量众多的唱片。1970年代早期,阿什肯纳奇开始对指挥感兴趣,因此他作为指挥的曲目也开始扩展。拉赫玛尼诺夫始终是阿什肯纳奇的音乐中心:除了录下所有的钢琴独奏作品和钢琴与乐队作品外,他还和皇家音乐厅乐团录制了一套拉赫玛尼诺夫管弦乐作品。西贝柳斯是阿什肯纳奇的另一个终生痴迷的作曲家,他指挥爱乐乐团演奏的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一经发行,始终位于推荐榜前列。本辑中,和西贝柳斯第一交响曲组成一张CD的是阿什肯纳奇配器的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他作为钢琴家曾两次录制并无数次演奏此曲。(*图30、图31)CD3、CD4

1993年,由制作人麦克尔·哈斯(Michael Haas)策划、专注于被第三帝国压制的“颓废音乐”的大系列发行了第一张唱片。该系列发掘了大量歌剧、交响乐、器乐曲和歌曲,许多都久未听闻,也从未被录音。德国歌唱家乌特·兰帕(Ute Lemper)于1980年代晚期在Decca的“新线”系列中首度亮相,她演唱的库尔特·魏尔一炮打红。1996年“颓废音乐”系列中的柏林卡巴莱歌剧专辑自然也非她莫属。(*图32)CD27

名为“Decca之声”的专辑收录的不仅是Decca的唱片。本辑也收入了初现于Decca的姐妹厂牌“琴鸟”和“Argo”的录音。这些唱片所使用的录音设备和大部分Decca唱片是一样的,许多录音师和制作人同时也出现在这些个厂牌。

琴鸟发行的更古老的音乐由菲利普·皮克特(Philip Pickett)和新伦敦乐社录制。他们在1985与琴鸟签约,先后录下了普利托留斯《特耳西科瑞》舞曲选、中世纪原版《布兰诗歌》、《圣地亚哥朝圣》和1991年的《苏萨托》。(*图33)CD40

1989年,年轻的法国羽管键琴家、指挥家克里斯托弗·鲁塞(Christophe Rousset)成为琴鸟艺人,录下一系列法国羽管键琴音乐、巴赫的独奏作品和协奏曲等。鲁塞和他的乐队——抒情乐才(Les Talens Lyriques)协同Decca的两位专属歌唱家——女高音芭芭拉·邦妮(Barbara Bonney)和假声男高音安德里亚斯·绍尔(Andreas Scholl),录制了1999年的最畅销唱片——佩戈莱西的《圣母颂》和《欢呼圣母》。(*图34)CD42

Argo厂牌专攻管风琴、合唱和英国音乐。西蒙·普列斯顿(Simon Preston)和彼得·赫福德(Peter Hurford)先后录下大量管风琴音乐。后者的录音还包括巴赫的管风琴作品全集。国王学院合唱团和圣约翰学院合唱团则从1960年代起录制了大量合唱音乐,内维尔·马里纳和圣马丁学院乐团也在Argo公司留下大量唱片。他们的唱片至今仍极受好评。(*图35、图36)CD25、CD32


5

路过
7

雷人
3

握手
4

鲜花
4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3 人)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握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