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传真换了东家?还复刻了A1?上个月《视听前线》的文章一下就引起了我的兴趣,毕竟,“铁板烧”对于我这个老发烧友来说,是有感情的。
30年前的音乐传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对平易的价钱,却提供了不错的音乐性,虽然力道速度感还有些缺憾,但那种古典美的韵味,演绎大部分古典音乐都挺对胃口。后来的音乐传真,功率倒是越来越大了,但味道反而淡了,始终很怀念甲类的A1。
而这个复刻款,外观上非常怀旧,几乎和原版的一致,感觉不错。忠于原版,别弄得花里胡哨,这就对了。顶部依然是密密麻麻的散热鳍片,一张贴纸:“小心高温,请勿触摸”,已经表明了甲类真身。但高温并不止顶部,工作半小时后,正面面板同样开始发烫了,侧面温度也不低。所以,摆放很重要,顶部和侧面都别遮挡,器材架最上面那一层只能留给它啦。背面的接口,依旧传统,没有任何数字输入。但带有MM/MC唱头放大,甚至还有怀旧的磁带录音输出,看来是坚持模拟的路走到底啊……也正好,赶上了这几年黑胶和磁带的复兴势头。
功能方面比原版的改进,其中之一就是那一支小巧的遥控器。金属外壳,质感挺好,虽然只能调节音量,没法控制输入选择,但也足够实用啦。毕竟,保留原版样式的输入选择开关更重要,这点牺牲不算啥。
接上线,准备开听……感觉喇叭线的选择太局限了,由于端子间距太小,用Y插很不方便,还好我用的那对至高XLO Pro正好是香蕉插。反正很多英国机都是这样的,挺无语。RCA端子间距就正常了,不过我平时都用的QED Reference EVO平衡线,手上就只有一对RCA线,不甚满意的,具体品牌型号就不点名了,看图应该猜得出来。
搭配如下:英国之宝G08.2 CD机,线世界·曙光电源线;劲浪Kanta1音箱;A1的电源线用上Shunyata 蛇王毒液。就这些啦,一套简洁的组合。
以室内乐开声热身,迪卡M&L,塔克斯四重奏组演绎的海顿六首弦乐四重奏,直接播放《皇帝》。起初,声音比较紧,十分钟之后就好多啦,“铁板烧”确实越烫越好听……四件乐器分离度较好,层次拉得开,还不失包围感。音色很温暖,弦乐器的松香味较突出,不愧是甲类。
听室内乐,音乐传真A1推着劲浪Kanta1挺轻松的,音量不用开很高,韵味都出来了,尤其适合夜深人静之时,来一曲舒缓的,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
再来舒伯特的歌曲,日版EMI东芝,亨德里克斯演唱,鲁普钢琴。对女高音的诠释,A1拿捏到位的,中高音不刺激,但也不沉闷,温婉而典雅。解析力挺足,歌者的换气呼吸细节都诠释清晰,口型比例和定位感是准的。钢琴的力度形体感方面,不差,但仍稍嫌不足,当然也和这对书架箱有一定关系。听《盲童》《夜与梦》那种舒缓的音乐游刃有余,但《缪斯之子》结尾处的强奏,要是来得更沉一些,就更过瘾啦。
接着来交响曲,用宏大的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浪漫》来试(DG西德头版PDO,约胡姆指挥柏林爱乐),感觉有点超纲了……不过,并不差哦,低频量感虽不是特猛,但也够,温暖的声底加分了。第一乐章齐奏之时,层次较分明,没有糊住,动态过得去……高频的延伸较委婉,但不失铜管乐器的光辉美感,足矣。音场还算拉得开,如果换了那对线,整体应该还会有提升……看来这25W的功率,不可小觑啊,实际听感要强得多。
至于流行音乐,就没试了,因为平时不怎么听,也没几张够水准的流行软件。反正古典都过关的,放流行再怎么都不差。
还有一点看似无关紧要的:复刻版的包装讲究多了。有绒布袋、擦机布,还配了手套,甚至外面的纸箱都是两个套着的,已经向高级机种看齐啦,格调营造得比原版高。
再说说这个复刻版的价钱,一万多算不上很便宜,甚至超过了原版几倍。但要知道,原版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啦,以那时的收入来算,反而更贵了哦……何况这十几来年音响器材一直在涨价,A1已经较为节制啦,仍然是相对平易的,值了。 |
山灵首台自研R2R设备,与山灵的润Fi路线相结合,全新为烧友量身打造的一台具备醇厚模拟味的台式设备——EH2全新登场,零售价2498...
Gryphon Audio Commander指挥官分体前级和Apex Mono顶峰单声道后级作为贵丰当今顶级的前后级系统,其卓越的性能和精湛的工艺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