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风暴来袭

2014-10-27 15:00| 发布者: ywen| 查看: 1904| 评论: 0 |原作者: 严溢勋

简介:有人热衷德奥音乐,因为它深邃深刻;有人钟爱法国音乐,因为它优雅精致;有人热爱俄国音乐,因为它情感真挚;但若提到英国音乐,谈得上喜欢它的乐迷却并不算多——与其说它不符合听众们的口味还不如说是因为普罗大众 ...
有人热衷德奥音乐,因为它深邃深刻;有人钟爱法国音乐,因为它优雅精致;有人热爱俄国音乐,因为它情感真挚;但若提到英国音乐,谈得上喜欢它的乐迷却并不算多——与其说它不符合听众们的口味还不如说是因为普罗大众对英国音乐知之甚少。而DECCA公司新发行的这张由中国组合(秦立巍与张艺)演绎的英国作品专辑或许能刮起一轮不小的英伦风暴。


在专辑中出现的三位作曲家中,埃尔加这个名字对许多听众来说并不陌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步入晚年的埃尔加在极度悲伤的状态下写下了这部被人称作是战争安魂曲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战争的阴影、妻子的疾病、朋友的离世,生活上种种的不如意都化成了埃尔加笔下的音符。埃尔加在信中写道:“一切愉快、美好、甜蜜和纯洁的东西都一去不复返了。”一方面他认为这部作品也是“人对生活的态度。”从第一乐章由大提琴奏出的那个类似宣叙调的引子开始,全曲已经定下了抑郁、悲伤、痛苦的基调。主题阴郁而摇曳不定,其怀旧的情调与埃尔加的心境一致。在慢板乐章及末乐章结束前一乐段中,这种感伤的情绪达到了顶峰。评论家麦克尔·肯尼迪如此评价:“这段音乐的虚无主义色彩的强烈程度是他其他作品所无法比拟的……这里的安魂曲与其说是在为战场的死者写的,还不如说是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毁灭而写的。”曲终,由大提琴与乐队再现主题,在高潮中结束全曲。在乐谱最后,埃尔加写下了“Fin is.R.I.P.(曲终,愿灵安息)”的字样。


爱德华·威廉·埃尔加爵士,英格兰浪漫派作曲家,代表作包括《谜语变奏曲》和《威仪堂堂进行曲》。

秦立巍
英国对秦立巍来说并不陌生,曾在此地居住过十多年的他,对这个国家及其文化十分熟悉,也是这个原因使然,他萌生了录制一张英伦作品专辑的想法。提到埃尔加这部大提琴作品时他如此说道:“埃尔加的这部作品家喻户晓,每一次演奏它就像(演奏)德沃夏克(的作品)一样,要寻找新的亮点。这次的演奏跟以前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自己对声音的追求。可能原本对作品比较暗色调的想法已经有点改变,就像小时候总觉得英国有点阴阴沉沉的部分现在也有一些比较阳光的看法,是在一点一点改变的。”在全曲已经定下了感伤的基调后,秦立巍试图在作品中寻找到一丝的希望,这让他这个演绎带有些许新鲜感。简而言之,秦立巍的演绎少了一分沧桑,多了一分活力。再回到录音中,秦立巍手中这把瓜达尼尼名琴声音饱满温暖,中低音充满质感,为演奏加分不少。在第二乐章的技术难点中,秦立巍轻松攻克,展现了自身的良好技术。美中不足的是,演奏的深刻性略显不够,部分句子的情感流露似乎源于指尖而非内心。但我想,假以时日,秦立巍一定能再带给我们一个更出色的版本。


秦立巍(右)与张艺谈唱片《埃尔加布里顿沃尔顿》专辑录制经历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埃尔加这部大提琴协奏曲,有一位演奏者是不可能不被提到的。那便是英国大提琴家杜普蕾。正如提到歌德堡变奏曲人们会联想到古尔德一样,说到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谈到杜普蕾。杜普蕾与巴比罗利合作的这部作品以及她与切利比达克合作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让我每次聆听都会落泪。她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整体演奏自然细腻、技巧娴熟、情感充沛。乐句随心而走,丝毫没有半点做作。可以说,杜普蕾对于这首曲子的演绎为后人立下了一个难以被超越的标杆。


威廉·特纳·沃尔顿
在专辑中秦立巍演奏的另一部作品是不太为人熟知的沃尔顿大提琴协奏曲。1956年,沃尔顿应著名大提琴家格里高利·皮亚蒂戈尔斯基的委托创作了这部大提琴协奏曲。作曲家本人视其为自身创作中最出色的一部协奏曲,但海菲茨对于这部作品的结尾却另有看法。在皮亚蒂戈尔斯基反映了海菲茨的保留态度之后,沃尔顿又提供了两个结尾,并于1975年修改出另一个结尾。遗憾的是,由于皮亚蒂戈尔斯基的逝世,1975年的修改版一直未能上演,直到指挥家David Lloyd-Jones发现并整理了这个1975年修改版乐谱,同时交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个版本才得以与世人见面——秦立巍所演奏的便是这个一直未曾公开过的版本,而这也是该版本的首演。对比皮亚蒂戈尔斯基所录制的另一版本,沃尔顿1975年修改版在结尾部分矛盾程度更为激烈,音响效果更加丰富。聆听之后,我们或许也能理解为何当年结尾部分这短短的23小节让沃尔顿感到十分棘手而要反反复复对其进行修改了。

专辑另一个亮点则是张艺指挥带领伦敦爱乐乐团演绎的布里顿作品。刚刚走过的2013年是布里顿诞辰100周年,张艺选择了布里顿的歌剧《彼得·格莱姆斯》中的四首大海间奏曲,或多或少也有向作曲家致敬的成分。


爱德华·本杰明·布里顿,英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 他是20世纪古典音乐的重要人物。也被认为是英国最伟大的作曲 家之一。

本杰明·布里顿,二十世纪英国重要的作曲家,在战后更是一度主宰着英国古典音乐乐坛的动向。四首大海间奏曲选自布里顿的歌剧《彼得·格莱姆斯》,这部取材于英国诗人乔治·克雷布长篇叙事诗《自治镇》的歌剧讲诉了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渔夫格莱姆斯作为一个封闭社会的局外人被乡民们怀疑虐待学徒并导致学徒死亡,最终被逼上绝路,出海自杀。这部歌剧的戏剧性冲突非常强,格莱姆斯最后一个学徒的死亡、镇民们行为的结果都由大海作为背景。四首大海间奏曲将剧中的场景进行分割,分别为:黎明、星期天的早晨、月光、暴风雨。


张艺

可惜的是,毕竟张艺只是在本专辑的录制中担任客座指挥,表现中规中矩,但对聆听布里顿的四首大海间奏曲足矣——而作为英国老牌劲旅的伦敦爱乐,声音自然无可挑剔,录制本国作品也是如鱼得水。总的来说,本专辑对于国内听众了解二十世纪英国古典音乐的发展还是极具价值的。

7

路过
5

雷人
6

握手
7

鲜花
9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4 人)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握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