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喇叭的黑胶情结(9)

2023-5-29 15:32| 发布者: ywen| 查看: 258| 评论: 0 |原作者: 文 / 大喇叭

简介:也许有人会问,大喇叭是怎样走上黑胶这条路的呢(阶级斗争的说法是“路线对了头,一步一层楼”)?回想过去这六十几年,其实真正需要作出抉择的时机并不太多。
大喇叭的黑胶情结(9)_视听前线

磁带,黑胶还是CD?
也许有人会问,大喇叭是怎样走上黑胶这条路的呢(阶级斗争的说法是“路线对了头,一步一层楼”)?回想过去这六十几年,其实真正需要作出抉择的时机并不太多。

小时候的SP唱片、单声道LP等,那是没有或是几乎没有地方买的,即便是有也买不起。后来的电子管开盘录音机,晶体管单声道录音机,直到立体声卡式磁带录音座,它们也是不尽人意,主要是因为声源不行。即便是采用高档录音磁带,例如氧化铬磁带、金属磁带,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我在日本购买了上百盘的TDK SA和TDK SA-X空白卡式录音磁带,质量极好的。TDK-SA型氧化铬磁带是业界标准,多家卡式录音座的氧化铬磁带偏磁都是标明按照这个型号来设计的),那是因为八十年代中期,CD几乎还没有兴起,立体声黑胶唱片的来源更是有限,而调频立体声广播的音质强差人意。没有高质量的声源,高质量磁带和录音座又能有什么用呢?我没有选择收集原版卡式录音磁带,原因是它的音质不够好,而且容易损坏:磁粉脱落,信号复印,磁带消磁以及磁带拉伸和折断等。万幸,这些是我很早就明白的。VCD的技术指标低下,图像和音响效果很差,因而没有什么价值。我曾经买过许多古典音乐VCD,后来也都扔掉了。激光视盘Laser Disc (LD)虽好但是片源稀缺,只能进口,价格太高而无法承受(我还是保留了一些NTSC制式的LD,有克莱伯,卡拉扬,帕尔曼和奥伊斯特拉赫等内容)。录像对录像机和录像带的档次都有要求。市场上大部分产品只能是看看人影而达不到Hi-Fi水平。立体声VHS录像机在国内也派不上用场,和日本不一样:日本电视台在播放音乐会、芭蕾舞等音乐节目的时候,收音机会同步播放调频立体声广播。家用立体声录像机可以把调频立体声的音频信号和电视图像一并收录下来,得到同步的图像和立体声伴音。下次播放,通过立体声系统和电视机就可以观看有立体声伴音的影像了。国内没有这样的条件。DVD的音质还可以但图像质量不够好,而且音乐制作也有限。我收集了许多音乐节目的DVD光碟,后来还是让位于蓝光碟了,除了几个特殊节目,比如海廷克指挥柏林爱乐的马勒二,以及克莱伯排练等等(只是克莱伯讲德语,字幕是日文,所以我什么也弄不懂)。蓝光碟的声音和图像质量都很好了,只是音乐节目的制作不是太多,而且正版碟的价格很高——国内、国外同样。

大喇叭的黑胶情结(9)_视听前线

没有走开盘录音机的路,原因有几个。最主要的一个是不了解立体声高档开盘录音机的音质,因为我几乎是没有接触过(我家花“巨资”买的国产601电子管单声道开盘录音机就不用提了)! 1985年在日本买音响的时候,开盘录音机的市场已经完全被卡式录音座挤掉了,商店里已经不见了它们的踪影,尽管后者的音质不能和前者相提并论。我收集到了少量广告,但没有看到它们,空白开盘录音带也看不见。那时候,大概不去订货就买不到了。除了体积要大出3、4倍,主要原因应该是它们的价格要远高于后者。现在,开盘录音机又有反复,但是有一系列问题在这里:除非高价买新制品,开盘录音机大多是八十年代以前的产品,经过翻新、更换部件但随时可能出问题。再者,现在的“原版”录音带要价一千元,不仅贵,你还无法判定那是第几代的复制品,母盘是什么,关键是音质如何,而且买得到的品种也很少。所以,除了摆在那里怀旧以外,开盘录音机对我没有什么太大的意思。

大喇叭的黑胶情结(9)_视听前线

自从CD上市的那一天起,我一直以为CD是终极的选择,是最好的。除了所有的物理参数都是遥遥领先于黑胶唱片、磁带等,最令人推崇的是CD永不磨损:播放100万次和第一次完全一样。我的几张CD差不多转了40年,一切正常,还在听呢。而黑胶唱机的高级技术和材料,以及黑胶唱片的高品质声音只是近年才出现的。这使得人们开始反思数码技术,探讨模拟技术及其区别,进而比较、挑战CD/SACD的声音。

我收集的SACD很少,经验不多。许多发行的SACD古典音乐碟片是再版过去的老录音,而我收集的黑胶唱片已经有了许多,加之黑胶唱机已经足够好,所以对收集SACD也不大热心。在仅有的几张SACD上,听上去似乎CD层PCM的音效比SACD层DSD更自然一些(有待确认)。

所以,我走黑胶这条路,应该说是除了一些技术方面的考量和决策,或多或少是市场的使然。万幸的是,我一直是在正确的道路上!
黑胶万岁!

模拟和数码
不管是什么原因吧,走黑胶这条路是我一贯正确的选择,是个万幸。但是,从音响效果方面来考虑,我是怎样看模拟和数码录音的呢——这应该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讲个例子吧:最近,发烧友要邀请我去新购置了黑胶唱机的朋友家大PK,要我挑选几张录音效果最好的黑胶唱片。我最先挑选出来的几张唱片居然都是数码录音的!尽管不是有意而为,但这很说明问题。

模拟和数码的声音听起来也不是绝对的,至少是在我的这些家用器材上。我发现,七十年代末模拟录音技术巅峰时期的模拟录音,迪卡的音效因为高音明亮、微动态和细节丰富,常常会给人错觉以致于和数码录音混淆起来(是听CD)。这一现象后来在飞利浦同一时期的模拟录音中也同样显现了出来(是听LP)。

大喇叭的黑胶情结(9)_视听前线

读到一篇关于模拟和数码技术的论述,特抄录如下:

“模拟声爱好者通常将“温暖”归因于模拟声频的优点,其实这种音质特点是因为模拟方式在拾音和再现方面技术的局限性造成的。模拟记录方式并不是线性的,特别是在频谱的低端表现为某种程度的加强。

“数字录音比模拟录音实际上要准确得多,可以捕捉和记录更广泛的声音细节,更为线性地还原其动态。而模拟录音的细节比数码录音要少得多,并有轻微的声音抽象效应,但通常这是令人愉悦的。

“在电影拍摄中有非常相似的情况。过去的胶片电影清晰度很不够,靠视觉残留连贯画面。而如今的数字高清电影,记录和还原非常精准。但过于精确的东西会反映为冷酷和犀利,失去了许多人们念念不忘的“温暖”和所谓人性化。”

2022年5月,在和北京音乐产业园的专业录音人士交换意见过程中,发现他们偏爱模拟录音的声音,因为数码录音有“不连续性”。还发现他们的专业器材,罗杰之声监听音箱,声音偏尖锐。经过思考,我想(只是想象了):录音专业采用的音响器材解析力高,数码录音的不连贯性可能凸显出来,造成对比模拟声音的反差过大;而我们一般家用音响器材的解析力没有那样高,并不觉得数码有什么不妥,反而感觉后者丰富的细节和微动态更为可取。另外,罗杰之声监听音箱可能是具备极高的解析力,加上专用放大器——每声道1kW,2kW,3kW,特别强劲有力,适合播放电影音乐,但是我感觉播放古典音乐就过于锐利了,不耐听。相比之下,宝华801S3也是监听音箱,但是没有罗杰之声那样高的解析力和放大器咄咄逼人的驱动力,所以为古典音乐合适,尤其是在采用甲类后级的情况下。

发烧友当中有坚定的模拟录音捍卫者,他们就是不认同数码技术。而录音公司几乎是义无反顾地拥护数码技术,因为有更多、更完善的手段来记录、编辑、复制和保存。需要承认的是,一些唱片公司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数码录音确实不够好,干硬的数码声问题严重,比如EMI,CBS,DG等。这些录音大多在几年之后又经过处理而再次发行。然而一些公司从数码录音一开始就相当完美,比如迪卡,飞利浦,尤其突出的是Chesky,TELARC,Opus111等。我还发现,RCA从1978年开始制作的数码录音黑胶唱片就十分完美!

在宝华801S3监听音箱上播放模拟和数码录音的黑胶唱片,大多数情况下是能够感觉到它们的不同,味道不一样。模拟录音一般是听起来流畅、温暖一些,尤其是自然一些;而数码录音常常是感觉解析力高一些,细节丰富,频响范围稍宽、频响曲线平直一些(主要是高频更丰富甚至是稍稍偏硬一点)。上海的黑胶大发烧友陈先生是黑胶的坚定捍卫者,他是不要CD机的(但是据说现在也有了小小的权宜之计?),还多次参加了黑胶和CD的大比拼。一次超级大战是在黑胶唱机系统(唱盘,唱臂,唱头加唱放)和CD机系统(转盘,解码,升频,时钟)各四十几万元的条件下,比较同一录音的黑胶和CD。他的结论是:“1,CD的声音干净。2,黑胶声音的厚度和密度要比CD更强烈。3,黑胶的解析力一点都不差。4,黑胶的声音更自然而真实——那种真真实实的感觉,CD是没有的。试听了人声,小提琴,交响乐等,LP和CD的区别非常的明显。如果没有黑胶的话,顶级CD机已经十分满足了。但是如果有黑胶的话,CD也就是那样子了。不是说它不好,只能说CD不够完美和自然。”

大喇叭的黑胶情结(9)_视听前线

一年之后,又有了大比拼,在30万元级黑胶和CD系统上进行了大比拼。结论是:在同价位的情况下,黑胶在自然,真实,音乐感,动态,解析力,高频灵动,中频丰满,低频质量以及总体素质等方面全盘胜出。这个结论让陈先生自己也感到吃惊。这样多次的,在不同设备和系统条件下,在不同人员参与的情况下,经过实际比较试听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十分有说服力的(参与人的意见基本统一)。黑胶和CD的争论可以盖棺定论了。就像陈先生说的:“只要是同等价位,黑胶唱片一律全盘碾压CD。这两种介质的孰优孰劣,现在不需要再讨论了,已经没有必要了!”时至2022年,陈先生的结论仍然没有变:“理论上,CD在频响范围,频响曲线平直度,信噪比,动态范围以及微动态等方面都要优于黑胶,但是经过高档器材、顶级器材的聆听比较,试听的结果是完全相反。是黑胶全面胜出!”

(下期再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