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喇叭的黑胶情结(5)

2023-2-7 10:00| 发布者: ywen| 查看: 259| 评论: 0 |原作者: 文 / 大喇叭

简介:黑胶唱片大疯狂 利用在英国的机会,2000年起我开始大量收集黑胶唱片。英国是个传统的国家,发展比较慢,人们淘汰旧物的速度也慢。那时候,国内已经过了录像带时期,在淘汰VCD和LD,转而开始兴起了DVD;而英国人还是 ...
大喇叭的黑胶情结(5)_视听前线

黑胶唱片大疯狂
利用在英国的机会,2000年起我开始大量收集黑胶唱片。英国是个传统的国家,发展比较慢,人们淘汰旧物的速度也慢。那时候,国内已经过了录像带时期,在淘汰VCD和LD,转而开始兴起了DVD;而英国人还是在淘汰VHS录像带阶段。黑胶唱片是另类,老陈货了,英国人一直是在慢慢淘汰。我们镇子外周末的Boot Sale是最有意思的。那是老百姓开车,把自家不要的东西带去处理(如图)。那是我最喜欢去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可以发现什么,有什么惊喜在等着。我买到过SACD机,黑胶唱机,放大器,收音座(调谐器),CD柜子,乐谱架,CD碟,还有“怪兽”音响线等等,质量很好的。那里的黑胶唱片,一看就知道是老人的东西,年轻人不要了,是在处理。Boot Sale总有那几个专门收集唱片的人在扫货。他们脸上晒得漆黑,手里提着大口袋。有趣的是:他们提着的唱片经常是比卖家的还要多!有一次我在Boot Sale买到了杜普蕾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黑胶,是半月狗图标的(有可能是这个录音的首版。如图示意),卖家要了3英镑。没走几步,迎面来了个人想看看我的收获(这是我唯一的一次经历)。他接过去一看,就问我卖不卖?我说可以,35英镑——市场价我也不知道,50、500英镑也有可能。他身上还没有这样多现金,结果是向老婆要才凑齐了35英镑给我。Boot Sale就是去玩了,但就是这样有意思。在我们镇子上也赶上过一、二次唱片处理,一堆唱片讲个价钱就拿走。开始我也不懂唱片的版本和价值,买了许多单声道的,还有CFP,MFP,SDD等系列,价值不高。我们镇子上有几家慈善店也卖旧唱片。尽管有价值的唱片很少,周末我还是去转转,去碰运气。也有慈善店专门有音像制品柜台,但他们的价格就高得多了。

大喇叭的黑胶情结(5)_视听前线
大喇叭的黑胶情结(5)_视听前线

▲ 我在Boot Sale买到了杜普蕾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黑胶,是半月狗图标的,有可能是这个录音的首版
有时候我开车轮流到四周的村子去淘宝。买唱片有意思的是你永远不知道能找到什么,不一定能在哪里发现什么。多数唱片没什么价值,但也可能发现有意思的。运气好,一个店里也许可以找到三、五张,十几张,但也许是一张也没有。当然,也有一次买到50张,甚至装满汽车后背箱的(我的车是ESTATE,后背箱又长又大),但一、两年里也不容易有这样一次机会。也有慈善店雇用懂唱片的人,他们挑出有价值的唱片送伦敦或唱片商人卖高价,剩下的就是没什么价值的一般唱片了。另有一家慈善店已经熟了,一年我只去一次。先打电话去他家约好,他们就把堆房(仓库)门锁打开留着门,也没有人在那里(四周是无人的,听得见的只有自己的呼吸和刮风的声音)。开车半小时能到,然后让我一人在湿冷的堆房里翻腾三、四个小时。为了采光要开着门,但是冬天就辛苦了——实际上英国一年四季都是湿冷湿冷的。饿着肚子,也没有水喝,挨着盘我把几千张唱片翻个底朝天,和装卸工卖苦力活差不多。糟糕的是,他们的唱片不分类,古典音乐和其它各种音乐全都堆在一起,而且没价值的唱片居多,所以费力气,也浪费时间。过后我会把唱片理好,摆放整齐。用自带的水洗一下手上的尘土和泥,若是那天准备充分,再往嘴里塞一块巧克力。最后关好门,自己开车2公里找到店里去付钱。告诉老太太是多少张,就付钱。小地方有诚信,她们信任你,唱片也不数也不看——这样的购物形式倒是挺独特的,是不是很有特色!

一对高龄老夫妇,Chris和Sue,在我们镇子上开个古旧书店。像其它房屋一样,他们书店的房子也是挺有历史的,木头都翘曲变形了。这对老朋友夫妇没儿没女,住在挺远的一个小村子里。他们家的房子是由两部分组合而成的:一半很老,已经有600年了,另一半是新的,还不到400年!他们知道我喜欢黑胶唱片,于是就热心张罗。一次,他们为我买了一批黑胶唱片,大概有200张吧——也不问一下我喜欢什么音乐。还好,唱片成色不错,许多也是我喜欢的。我就付钱吧——总不能让老人为我破费呀。

大喇叭的黑胶情结(5)_视听前线
大喇叭的黑胶情结(5)_视听前线
大喇叭的黑胶情结(5)_视听前线
◀▲ 小提琴家里奇Ricci在迪卡的好几张唱片,有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帕格尼尼小品集还有第一、第二协奏曲等

Woodbridge是东海岸边的一个村子,历史上制作小船,船帆和船用索具,还有制作小提琴和老式落地大钟的作坊。现在是退休老人的地方,挺安静的。这个村子挺远的,我不大去,但又是因为一位老朋友住在那里,所以偶尔还是去一次。那次我去正赶上村里的集市,在街上走过即发现有个摆摊在卖老唱片,摆着小提琴家里奇Ricci在迪卡的好几张唱片,有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帕格尼尼小品集还有第一、第二协奏曲等(如图),是些单声道的黑胶LP。里奇我是在闫老师家里听到并熟知的,他的帕格尼尼是我最推崇的,也收集了他的CD。帕尔曼的技巧也是十分杰出的,但是相比之下,里奇的左手拨弦有韵味,而不是像后者干巴巴的——实际上,帕尔曼在EMI的许多录音都感觉是干巴巴的。在左手拨弦以外,也许他的运弓比较靠近琴码,有发音问题。希望那不是录音的问题。那天是里奇小提琴的大丰收!

大喇叭的黑胶情结(5)_视听前线▲ Woodhall Manor
大喇叭的黑胶情结(5)_视听前线▲ 潮汐磨坊(右)
大喇叭的黑胶情结(5)_视听前线▲ Woodbridge Town

Woodbridge有一个旧书店,也卖二手唱片。一进门我就翻出来海顿《钢琴三重奏》全集,是美艺三重奏Beaux Arts Trio在飞利浦的录音,14张一套。这可不是普通的东西,作品、演绎和录音都是出神入化的水准!我还在那里有些犹豫,因为不便宜,但是老朋友已经为我买了下来,他知道我的黑胶是没够的。实在太感谢了!像Woodbridge这样有文化和历史的小村镇、老地方,英国无数。

大喇叭的黑胶情结(5)_视听前线

伦敦的唱片店专业一些,是分门别类卖唱片的,价高但是有好东西。我常常是周五下了班去,每次去都不一样:有时候东西很多,有时候东西少,没有什么值得挑的就白跑一趟。如果是品相好的唱片,刚进来一大批,当然价格也高一些。有一次来了5、6个大箱子,都是全新的黑胶唱片。据说是一位DECCA录音工程师的,要处理。在那里可以挑上三、五个小时,不吃不喝而且是饿着肚子,还要忍受黑胶唱片的醋酸味道——因为店小拥挤,通风不好。还有一次在伦敦,我一口气买了二套索尔蒂的瓦格纳指环全集,不用说,一个人是搬不动的。有几次“大丰收”,店伙计要去对面的冰冻食品店ICELAND为我讨来几只保温的充气塑料大口袋。四个大口袋装得满满,我的左右手各提二个,几乎重得到了走不动的地步。我是要换乘二趟地铁再乘一小时火车、加上两头走路才能到家呀!尽管是饿着肚子,但是心里大大地幸福,是唱着歌呢!可惜,唱片行业也不景气,老唱片店今天也几乎不剩什么了。

英国市场上的黑胶唱片主要是英国压片。这在DECCA,argo或是EMI当然没问题(这些厂家也有一些是在德国DMM压片,特别是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增多),但是有些DG也是英国压片,而且制作有些粗糙,这就坏了(然而英国制作的DG大荷花很漂亮,也很精致)!英国制作的PHILIPS也是稍显粗糙,尽管片基比荷兰的厚。CBS和RCA也是在英国制作,只是CBS的 “六只眼”、“二只眼”以及RCA的“影子狗”唱片芯就都没有了。实在是可惜!就二手唱片的成色而言,日本大概是最好的,因为他们比较仔细吧?欧洲其次,美国应该是最糟糕的。CD也是一样。

这样大量地收集黑胶唱片,在我是一种疯狂,是对少年时期唱片饥渴的一种报复性行为(是“拨乱反正”吗?)。收集几十张是喜好,几百张是大手笔,而上万张、成吨地收藏就只能用“疯狂”二字来形容了。一开始,家里领导不大高兴,觉得这是浪费,是些没有用的东西,而且家里也没有地方堆放,这就是为什么我每次买了唱片回家都有一种犯错误的感觉,总是低着头、悄悄地,尽量不发出声响引起注意,还要尽力掩饰内心的喜悦。多年以后的今天她才知道黑胶唱片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这些高质量的老存货只能是越来越少。当然,对我这“拼命三郎”精神有多大程度的认可就另说了。再有,如果不是因为多年在英国的便利条件,我根本就无法收集、就与这些宝物无缘。皇恩浩荡,现在领导不再抱怨了!

大喇叭的黑胶情结(5)_视听前线▲ 黑胶发烧的新境界:穿糖葫芦大享受

回到家,唱片要在地板上晾几天,因为它们经常是潮湿的,需要干燥。冬天是最好的季节,因为开加热,室内干一些,有利于唱片干燥。然后要用湿布把封套正反面上的尘土和手印擦干净。再晾几天,彻底干燥后,我会从封套中取出唱片,经过清洁、晾干以后再装回去。至此,唱片就可以进“毒气室”了——车房改装的音乐室,因黑胶唱片的醋酸味受领导恩赐而得美名。领导特许我把车房改装成了音乐室,专门用于存放唱片和听音乐。而车房的改造是耗时几个月的一项家庭大工程呢,包括了装修工程,甚至电气线路的设计,材料采买和施工的全套活计。(下期再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