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主义者的告白:1977年萨尔茨堡音乐节 李赫特独奏会

2014-9-16 11:10| 发布者: ywen| 查看: 1343| 评论: 0 |原作者: 严溢勋

简介:“他自成一个世界,隐秘而耀眼。他是无可争议的钢琴大师。他不喜欢分析、谈论或袒露自己,对时事、政治、赞誉和尘世也漠不关心,当权者的变幻或音乐界的成规都无法影响他对至纯至高境界的狂热追求。只有音乐才能让他 ...


“他自成一个世界,隐秘而耀眼。他是无可争议的钢琴大师。他不喜欢分析、谈论或袒露自己,对时事、政治、赞誉和尘世也漠不关心,当权者的变幻或音乐界的成规都无法影响他对至纯至高境界的狂热追求。只有音乐才能让他投入,乃至奉献一生。他不是为效果而演奏,挥洒间不留斧劈凿痕,他演奏朴素,他全然自由。”

——纪录片《谜》

1977年8月26日晚,Kleines节日音乐厅举行了俄罗斯钢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李赫特的钢琴独奏会,这也是本次萨尔茨堡音乐节最引人瞩目的音乐会之一。

RCA唱片公司出版的李赫特1960年卡内基音乐厅独奏会

李赫特无疑是二十世纪俄国钢琴家中的佼佼者。尽管他直到1960年才被批准前往西方世界进行演出,但当他开始踏上了这片土地的时候便征服了这里的听众。阿图尔·鲁宾斯坦回忆道:“他弹得棒极了!我特地从欧洲赶过去,那时李赫特已经开了三场音乐会了。我对‘伟大的李赫特’非常好奇,便去听他的音乐会。他演奏了三首拉威尔的曲子,不可思议! 声音美得出奇!我以前从没听到钢琴会发出这种声音,简直就像另一件乐器!我当场掉了眼泪,李赫特是个音乐巨人、悟性超人。他演奏钢琴,而钢琴也回应他,他和钢琴一起歌唱。”后来,RCA公司出版了该年李赫特在卡内基音乐厅的现场录音,其中便收录了两首拉威尔的钢琴作品:《水之嬉戏》与《钟之谷》(选自《镜子组曲》)。

1964年,李赫特第一次亮相萨尔茨堡音乐节,与洛林·马泽尔率领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了勃拉姆斯的《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这场音乐会得到了评论家们的高度赞扬:“李赫特激情迸涌,全身心投入到这首高难度的作品当中。相比于他的商业录音,这次演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敢于冒险走极端。那以雷霆万钧之势敲击出的独奏和弦,那以孤独冥想者姿态对乐队的期盼,还有那刻画出的悲剧式勃拉姆斯,使之几近斯拉夫式的狂野,都与巴克豪斯独具的智慧和鲁宾斯坦赋予的魔力大相径庭。”凭着这次的不凡表现,他成为了萨尔茨堡音乐节的常客,并大放异彩。

1972年,他与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历史性地出现在了音乐节,这是两人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的第一次合作演出,两年后,奥伊斯特拉赫惜别世界,所以这也是二位在萨节的最后一次合作。这两位俄国伟大的艺术家为这场音乐会准备了三套曲目,第一次排练安排在奥伊斯特拉赫的家中,由他的儿子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为李赫特翻谱。两人演奏了含有弗兰克、勃拉姆斯以及舒伯特奏鸣曲的第一套曲目,随后又尝试了全场贝多芬以及勃拉姆斯、巴托克和普罗科菲耶夫小提琴奏鸣曲的另外两套曲目。在排练弗兰克小提琴奏鸣曲时两人存在较大分歧,最终他们才决定演奏最后一套曲目。这场音乐会让评论家们再度疯狂,赞誉不断,而李赫特本人也对这个演奏十分满意(现场录音已由Orfeo公司出版)。

李赫特1977年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的独奏会李赫特和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萨尔茨堡音乐节

在目前已发行的众多录音中我们可以发现,李赫特早期不少演奏都较为粗糙,傅雷当初在书信中对他发出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然而经过时间的锤炼,李赫特的演奏越发内省,愈加注重音色,早期狂躁、粗糙的演奏越来越少见,最终达到了至高境界。回到1977年的萨尔茨堡音乐节现场,李赫特为听众排出了贝多芬、肖邦与德彪西。尽管曲目份量较轻,但李赫特在艺术水准却没有做出丝毫让步,这样一套让人“耳目一新”的曲目在他的指下显得极为丰富和深刻。这方面,古尔德对李赫特的评述是相当正确的:“我向来认为音乐表演者可分两类:其一努力开发乐器性能,其二反之。第一类诸如音乐史上的传奇人物——李斯特、帕格尼尼,一直到后来以魔鬼技巧取胜的巨匠。这类音乐家致力发掘他们和乐器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第二类音乐家试图超越演出的魔力,在他们和乐谱之间创造幻景,以此来帮助听者领会音乐精义,听众与其说被演奏者所吸引,不如说更关注音乐。我确信在我们时代,第二类演奏家的典范是斯维亚托斯拉夫·李赫特。事实上,李赫特所做的是在听者和作曲家之间插入他的强力个性,就像某类连接环,以此向听者揭示作品,而这往往给予我们意外的崭新视点。”李赫特犹如一位戏剧大师,无论是肖邦的圆舞曲还是谐谑曲,他都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作品当中,让你体会了肖邦那复杂纷繁的情感世界,带你经历了喜与悲、爱与恨、生与死。李赫特敢于选择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在演奏中始终处于一种危险的状态,听众心里常常不由得捏一把汗,生怕他失控,但这一切似乎又在他的掌控之中。

李赫特在1977年8月26日于萨尔茨堡音乐节的另一场独奏会

音乐节上,李赫特以贝多芬的《F大调行板》作为开场,这位伟大的魔术师用美丽朴素的音色营造了一个异常温馨的氛围,悲喜成分拿捏得恰到好处,但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丝不安的情绪,似乎是为接下来的演奏做了一层铺垫。当肖邦的作品响起时,听众仿佛回到了十九世纪的巴黎,亲睹上流社会的奢华,同时也感受到了肖邦内心的孤独——好友曾说过好的演奏家敢于直面肖邦的痛苦,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李赫特是顶尖的。《船歌》这首美丽的作品隐藏着许多内心的情绪,能否抓住这些私密的情绪考验着演奏家的能力与感觉。李赫特的演奏更像是一次叙事独白,巧妙地抓住了各处细微变化以及情绪,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肖邦,真实的肖邦。

这样一出苦心孤诣的戏剧落下帷幕之后,李赫特选择了德彪西作为音乐会的结束。《贝加莫组曲》与《版画》皆是李赫特的保留曲目,这两部作品他都留下了不止一个现场录音。在德彪西的音乐中,他展示了他对钢琴令人拍案叫绝的控制能力,呈现了无限温柔的一面。李赫特曾表示“最微弱的弱音,是最勾人魂的,不是极强,而是极弱”,而他也在演奏中告诉了人们这点。李赫特的《月光》难以想象还有比其更美的演奏;具有西班牙风味的《格拉纳达之夜》显得动感十足;托卡塔式的《雨中花园》则被他描述得极为生动。他的德彪西简洁朴素,丝毫没有花俏廉价的伎俩手段,这是真正伟大艺术家的共性,而李赫特当之无愧。

“人生有太多的烦扰,世事纷繁。我讨厌我自己,就是这样。”

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钢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李赫特(1915.3.20-1997.8.1)

11

路过
12

雷人
9

握手
12

鲜花
9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53 人)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握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 握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