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公司一直有发力不少现代曲目,比如说之前的20 21系列,到即将要出版的韩国作曲家陈银淑的作品(由郑明勋执棒),这张Max Richter (麦克斯·里赫特)改编的维瓦尔第四季其实我之前早有耳闻。因为这张录音曾赢得过德国古典回声奖,而如今这张再版则是加入了新的混音和背景注释,以及一张现场演奏DVD。
现代音乐,别说卖唱片了,音乐会也不会有多少人去,早些时候,星海音乐厅举办了一场邹翔演奏梅西安的音乐会,上座率据说还可以,但也有不少人睡着了。现代音乐几乎没可能有赚头,特殊的例子数得上来的只有格雷斯基的《第三交响曲》了。可以想象DG推出这样一张唱片有多么艰难,这唱片找来最近玩现代音乐玩得挺火的小提琴家霍普,搭上柏林室内乐团。再加上一首维瓦尔第《四季》这样的大俗作品,这样能擦出火花吗?
米歇尔·福柯是这样描述当代音乐的:“它的命运非常奇特,它复杂到如此的地步以致于不可接近,它的技巧使它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既然音乐已经走得如此之远,我们怎么才能再度体验和重新享有它?”马克思·里赫特 给出了一个他自己的答案。翻看他的履历,其实不难发现其中一些蛛丝马迹。作为贝里奥的学生,在乐团中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主要演奏史提夫莱许、阿尔沃帕尔特、菲利普格拉斯等人的作品。麦克斯里赫特的作品大多都属于画面感、氛围强的类型,所以难怪在其中能发现他受到电影制作和芭蕾舞团的青睐。
里赫特在这张唱片里,挑选自己最喜爱的“四季”片段重新编排,使它们摆脱掉由于在电梯、电视广告和电话背景音乐中被过度使用而造成的“听觉泛滥”。“我几乎只保留了原作的四分之一,但维瓦尔第的DNA依然存在于每个音符中。我保留了原作品的架构和韵律。这部作品中有维瓦尔第的影子,也有我的幻想和有声思考。”
不单如此,里赫特抛弃了维瓦尔第给每一乐章的之前引用的诗句,似乎完完全全“为我所用”了,要知道这些诗句对于原本的音乐起到不小的作用。萨义德曾在《晚期风格概览》中认为,任何作品都会涉及到艺术家自己的历史时代、历史时期、社会和前辈们的关系。在我看来,除了少数作曲家的少数作品自我陶醉地远离自己的时代外(如巴赫、贝多芬),其他人皆是如此。所以里赫特在刨除掉里面巴洛克稍显腐旧的成分外,加入了大量的适合现代人耳朵的成分。里赫特不是野路子,他是正儿八经学院派出身的,研究过《四季》这部作品的人肯定知道,尽管过去好几百年了,《四季》当中的大量模仿和织体的多样性还是能使我们记忆深刻。维瓦尔第喜欢用具有炫技特征的对比材料,把独奏家的段落放在乐团齐奏的反复句之后才进入。这种强烈的对抗性,一直到贝多芬、斯特拉文斯基的协奏曲中都可以找到痕迹。里赫特放大了这些成分,虽然有些夸张,但是效果达到了,改下低音线条、改变点和声已经算是小伎俩了,骨子里还有古典交响乐所特有的戏剧性和男性化。电影配乐大场面似的“夏”第三乐章,倒是真的很符合我们如今的极端全球气候。作曲家在使用现代技术、手法上毫不手软,就如同当年维瓦尔第写下音乐时从不会皱眉一样。
里赫特制作过不少电影音乐,他深知如何抓住现代人的耳朵。音乐发展的主流方向近代以来一直是模式的简化。所以我们能听到的这张唱片其实并不高深、繁杂。而且处处都有电子音乐式的迷离和脉冲式的效果。所以我不奢望买这张唱片的人正襟危坐地欣赏。小提琴家霍普的演绎倒不会太艳,也不花哨,可见艺术家专业的态度。很多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拔苗助长”古典音乐,殊不知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不能接受精致艺术本身,而是不喜欢这种呈现的方式。所以小提琴家霍普与柏林室内乐团的演出录像选择的是纽约的Le Poisson Rouge 而并不是卡内基音乐厅,足以说明一些问题。霍普同志也借此东风成为第一个登上某摇滚音乐节的古典音乐家。当然了,假如日后里赫特的《四季》与皮亚佐拉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同时出现出现在节目单上,千万不要觉得惊奇。
这张唱片毁誉参半也是足以预见到的,DG这个厂牌很多时候所代表的是最顶尖的严肃音乐录音。不少乐评人抓的就是这一点,亵渎、借尸还魂等字眼所处可见。也使得这张唱片让作曲家和唱片公司有不少精神包袱。古典音乐的概念在近几年已经模糊化了,新与旧的概念很多时候也与我们想象中的不一样。上次采访巴托丽,她认为运用本真主义演奏的音乐很多时候对于观众来说似乎是全新的演绎,而传统的演绎反倒是本真了。就这么来看,里赫特这版四季倒是殊途同归了。我的文章题目叫《危险的维瓦尔第4s》,并不是瞎扯,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崇尚艺术作品的权威,有时候还错误地将它与艺术作品的自由等同起来。理查德·施特劳斯把20世纪音乐嵌入18世纪,里赫特却把21世纪嵌入18世纪音乐。至少里赫特没有过度解读《四季》这个文本,没把《麦克白》演成一部喜剧。
本专辑随后的几首倒是更加极端了,里赫特运用各种当下工业社会及自然中的音响素材进行混搭,在加上时不时出现的四季片段,倒是让人有堕入黑洞和眩晕之感,它属于那种并不存在的生活的伪装。正因为这几首录音,这张录音超脱于我们之前可能买过,然后就放着积灰的那些同概念录音:从泰拉克的《电子贝多芬》到保罗·莫里哀。都说古典乐迷是世上最固执的一帮人,这几首是否合大家口味另当别论,至少里赫特敢这样尝试啊。不管里赫特搞出来的这玩意被定义为什么,他已经成功地在《四季》这部作品中留下了一笔了。
听说这张录音有黑胶版本,多么奇妙的和谐!
|
Fiera 4在单独4声道以及桥接后的两声道,或是影院前三的应用(左右两声道+中置桥接)...
Read MoreFiera 4在单独4声道以及桥接后的两声道,或是影院前三的应用(左右两声道+中置桥接),在灵活多用的背后,更凸显其性价比,同时...
史塔克功放Fiera4动态犀利,声音通透,D类功放的瞬态响应与能量感有着天然优势,这款后级功放改变了我们对D类功放的一些偏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