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喇叭听音乐 | 四十年梦想成真 我听罗西尼《贼鹊》序曲

2022-1-22 10:00| 发布者: ywen| 查看: 614| 评论: 0 |原作者: 文 / 大喇叭

简介:你有圆梦40年的故事吗?我有,是个音乐故事。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正值“抓革命,促生产”的火红年代。当时我是十几岁,那天骑上自行车,去父亲的朋友欧阳伯伯家听音乐。欧阳伯伯家有特棒的音响,是我们最崇拜的。 ...
四十年梦想成真 我听罗西尼《贼鸥》序曲_视听前线

你有圆梦40年的故事吗?

我有,是个音乐故事。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正值“抓革命,促生产”的火红年代。当时我是十几岁,那天骑上自行车,去父亲的朋友欧阳伯伯家听音乐。欧阳伯伯家有特棒的音响,是我们最崇拜的。他们的三洋立体声磁带收录机(如图1,SANYO 9994K),今天是没人要了,可在当年那是让人羡慕得不得了的洋货,属于“高档音响器材”了——你若不是在那时羡慕得要发疯,但又是绝对的无法拥有,你就无法体会这种心境!那天欧阳哥哥播放了一盘翻录的磁带,是几首罗西尼歌剧序曲。《威廉退尔》序曲我熟悉,是听过很多遍的。另有几首是没听过的,其中一个很精彩,令我印象深刻。我留心了,曲名是《La gazza ladra》(贼鹊)。我看不懂意大利文,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只是大致记住了:它长长的名字里有好几个字母“a”。录音质量很好,可是指挥、乐队和唱片公司名字等等都没有记下来。

四十年梦想成真 我听罗西尼《贼鸥》序曲_视听前线
四十年梦想成真 我听罗西尼《贼鸥》序曲_视听前线
四十年梦想成真 我听罗西尼《贼鸥》序曲_视听前线
上:三洋立体声磁带收录机 SANYO 9994K;下:歌剧《贼鹊》的招贴画

罗西尼(1792-1868)出生于Pesaro,是意大利天才而多产的歌剧作曲家。一生创作了39部歌剧,另有大量歌曲、室内乐和宗教音乐等。他的父母都是职业音乐家:父亲是小号手,母亲唱歌。罗西尼从12岁起即开始音乐创作。据说他的创作是那样的自如,音符就像是发水一样地流出,倾泻于纸上(你有没有注意过卡拉OK是怎么唱的?中国人要扭扭捏捏,推辞一下才唱起来;而日本人清酒下了肚,他们的演歌就像气泡一样,从肚子里咕嘟咕嘟、源源不断地冒上来,按都按不住的)!罗西尼的乐思和创作就是这样的:源源不断,不费吹灰之力。一张谱子滑落到了地上,不用捡,另写一张更好的,是那样的自然和轻松。而且,得意的是:他的歌剧序曲要留到最后一刻,不到公演那天才不着急呢!

四十年梦想成真 我听罗西尼《贼鸥》序曲_视听前线罗西尼

一个精彩的罗西尼故事说:他的一部歌剧已经完成了彩排,就等当晚公演了。这天上午,他老兄四平八稳地坐在剧场后边高高的台子上,开始动笔写他的序曲。所有的人都急得团团转,那是要命了:至少,乐队要经过排练才能演出呀。而且,序曲是要最先奏起来的!剧院老板更是急不可待,他气就不打一处来。派人看住罗西尼,写完一页就立即扔下去给抄谱人,那是要抢时间为乐队各声部抄分谱呢!老板特别叮嘱了:“写一页,扔一页。要是写不出来,就把他(罗西尼)扔下去!” 

歌剧《贼鹊》的故事是典型的喜剧:人们翻箱倒柜没有结果,后来在小鸟的巢穴里找到了主人丢失的珍珠项链,因此而被误判的女仆及其老父得以清白(看样子,地球那边的“冤假错案”也挺严重的呢)!

《贼鹊》序曲是一部极其精彩的管弦乐作品,是1817年,罗西尼为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这部歌剧所作。在这之前,斯卡拉歌剧院上演罗西尼的几部歌剧并不成功。这是后者尽了最大努力来挽回公众的信心,尤其是对他的管弦乐写作能力。

乐曲的开始是一段扣人心弦的小鼓滚奏,紧接着出现了第一主题,进行曲般威风凛凛,英姿勃发。然后是由双簧管开始的第二主题,经过多次反复,强度不断增加,最后达到暴风骤雨般的高潮。这种“渐强”是罗西尼惯用的手法:初始阶段木管声音弱,小军鼓来衬托;经过反复和渐强、进行到中段:乐队合奏旋律、小提琴音色沙哑(可能是录音年代久远,弦乐显得颗粒粗,或者是指挥特地要求的),狂放而夸张地衬托着;再经过反复和渐强,弦乐成为主体,变得放肆、嚣张,而愈加狂妄起来,到达强奏的高峰(大喇叭明白,文雅一些的词可以用“波澜壮阔”,“心情激荡”等,但是不行,都差得太远啦!特别要说的是:这里弦乐的嚣张和狂妄尤其精彩,是Gamba的演绎所特有的,值得仔细品味!);最后是长号渐强的快速上行琶音,“横扫千军如卷席”(不听到这里,你不能体会这个词!)一般地推向威武而狂暴的最高潮。这样的极度精彩实在是不多见,随着乐队的一路逼近,简直就让你喘不过气来!序曲中,小军鼓的使用几乎是贯穿始终。它的鼓点振奋、激昂,有力地烘托着逐级爬升的气氛。许多乐段简直就是杀气腾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长号的收尾有点石成金的效果。它们雄厚、威武、甚至是蛮横的威力,极大地提升了序曲的戏剧感染力。这个录音实在是登峰造极!

《贼鹊》序曲的这个录音给我的冲击和印象是太深了!尽管那时候不知道它的名字,多少年来我一直不能忘记。七十年代,国内是没有唱片可买的。1985年,在日本一年的时间也没有机会(语言不通倒还在其次,主要是因为囊中羞涩)。1988-1989年在英国也没有收获。从2000年开始,我展开了广泛的搜寻和试听,来真的了。

看看我“一根筋”的,这些年都搜罗些了什么:
卡拉扬,应该是最有可能的了——依我看,浪漫派音乐也是他最为得心应手的领域——他指挥柏林爱乐,那帝王般的风范、横扫千军的气势?不行,远没有那种震撼和狂暴之感(啊呀?让人意外不)?又听阿巴多?也不对,没有那种激情,没有。再听莱纳——也应该是最有希望的了(《企鹅唱片指南》给了他的罗西尼序曲三星带花最高评级),他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尤其是美国乐团,他们那不可一世的铜管(《企鹅唱片指南》的描述是:“the blaze of brass tone”即“喷出火焰的铜管之音”)。怎么样?还是不对,那样的高潮还没有达到!没达到!又听马里纳,也不对,没有那样的疯狂。再听,还有,再试……全不对。都不对。还得再找… …也难怪几十年都找不到,曲名也弄不清,指挥、乐队、唱片公司全不知道,怎样去找呢?

时至2017年,我收集了DECCA的CD套装盒“DECCA SOUND - The Analogue Years”(“迪卡之声,模拟年代”,是迪卡公司精选的模拟录音,50张CD套)。我是一张张地挨着听过去,看看里边都有些什么宝贝——毕竟不知道的东西多。当我听到Gamba(这个名字从来没听到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录制的罗西尼歌剧序曲,还没有听几句,我仿佛就像是被闪电击中了一般:四十年前的那种感觉终于回来啦!阿呀呀!就是它!就是它呀!!我惊讶,我激动,我恨不能要欢呼起来!那种大功告成似的心情是无法用文字描写的——《水浒》的说法是“舌头吐出来,半日里缩不入去”!一分钟也不能耽搁,我立即冲进“毒气室”(那是我家领导恩赐我的唱片室的“官位”和昵称)。先在DECCA公司SXL系列黑胶唱片里找寻,没有;再看SDD系列、SET系列,没有;翻SPA系列、ECS系列、GRV系列,还是没有;看美国LONDON唱片,也没有;结果在Jubilee系列里找到了一张(曲名的英语翻译是:The Thieving Magpie)!DECCA Jubilee系列黑胶是70年代发行的中价再版唱片,都是英国压片。我喜欢这个系列,因为它的制作工艺细腻,比SXL系列还要精致、漂亮一些,就像工艺品一般。当然,若是首版的SXL系列,那就会十分的贵了。这张唱片的首版好像在中国已经被炒作高价了。好在赶时髦的事从来都与我无关。别人炒作的东西,在我多是不屑一顾—直到自己研究过,才会接受确实有价值的东西。我听的是艺术,不是钱。

四十年梦想成真 我听罗西尼《贼鸥》序曲_视听前线SXL系列,头版黑胶唱片
四十年梦想成真 我听罗西尼《贼鸥》序曲_视听前线Jubilee系列,再版黑胶唱片

这张唱片是迪卡于1960年11月15、16日在伦敦King’s Way Hall录制。录音师:Alan Abel。录音效果2级(大喇叭把录音效果分为5个等级,3级中等,1级最高)。

最不可思议的是:人的记忆居然可以牢靠地保留四十年之久!难以想象,这样持久的记忆是为了那唯一的、只听了一次的感受——不用说,那是因为我听得太专注了,就像是烙印一般,留在了我的头脑之中(不得不承认:现在官称“退休老工人”的我,若是问昨天早餐的食物也要想一想了——就像电视里说的:“我,势不可挡”)!随后的2019年,又找到了这个录音的CD单张。尽管是DECCA Weekend Classics系列(见图9,也可能是CD第一版),也是很满足的了!

四十年梦想成真 我听罗西尼《贼鸥》序曲_视听前线DECCA Weekend Classics系列
四十年梦想成真 我听罗西尼《贼鸥》序曲_视听前线意大利指挥Pierino Gamba

意大利指挥家兼钢琴家Pierino Gamba(1936.12.16-)的演绎,能量极为充沛,是那种血液中充满了浪漫和热情的南欧人所特有的(意大利、西班牙、希腊人的这种特性,应该是得益于地中海充沛的阳光和温暖的气候吧。这和西欧、北欧人的理智和稍微偏冷的气质形成了反差)。除了《威廉退尔》序曲,这张唱片上其它序曲的快板部分比大多数录音都要稍微快一些,但是他的穿插乐句和慢板乐句都处理得更加自由、放得稍微慢一些。一快一慢,两者的对比取得了很好的平衡,避免了因为速度偏快而带来的轻率之感。有了这样的对比,快板所达到的疾风暴雨般高潮,更高层次的高潮,就把奔腾、震撼的感觉进一步提升了。当然,伦敦交响乐团,在疯狂至极之外又是张驰有度,我还注意到:他们铜管声部的霸气真正是非同小可(这是欧洲乐团一般不大显露和突出的)。这个制作无疑是一流乐团超一流水准的演绎!我想,这些就是Gamba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绎罗西尼序曲的过人之处,是那些帝王级别的指挥家也没有能与之相媲美的秘诀。自然的,这也是我几十年来始终不能忘怀的原因。

即便是今天,经历了数种场合的聆听和比较,我还能记得七十年代,那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声音效果!主要的区别是它的高频更强烈一些,小鼓的声音更加突出,有一种尖刺刺的、稍微偏干的感觉(现在听CD也感觉到低频下潜稍缺,略显单薄一些)。那应该是因为采用的普通录音磁带的频响特性所致,或者是那个三洋收录机的声音特性,突出了高频。那样的声音效果对这个录音更合适,使Gamba的演绎显得更加令人振奋,更完美。

就这样,大喇叭圆了一个四十年的梦,终于心满意足了!和现代许多人淡漠的生活态度不同,这种“拼命三郎”精神要我投入、渴望、追求,而最终会有更大的满足和收获——至少是希望如此。我相信,这是一种更加充实、富有更加浓郁色彩的生活态度。

那么,大喇叭还有梦吗?

有啊~

小时候听的《蝴蝶夫人》组曲,是VICTOR在日本生产的单声道78转/分唱片,写作《蝴蝶大曲》。只记得是双面10吋唱片,芯大概是黑色或是紫色。
小时候听的瓦格纳《Tannhauser》序曲,78转/分单声道,12吋二张一套。那是老父亲的收藏。只记得唱片芯是深蓝色的Columbia。更喜欢它的演绎。而卡拉扬就不一样了。
《沃尔塔瓦》组曲。我最欣赏结尾处的渐慢处理,是直到最后TUTTI的二个强音之处才完成,而不是提前完成(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录音都是提前完成渐慢)。七十年代听到过这样演绎,是单声道LP唱片,似乎是某个东欧国家乐团的录音。可惜当时没有记下来指挥的名字,现在是无从找起了(我真恨不能自己去指挥一下子)!
拉赫玛尼夫《第三钢琴协奏曲》。1988年在伦敦HMV唱片店听到过一次:那是把第一乐章中段华彩乐段的音符基本上都拉成等长的一种处理,十分别致,印象深刻。懊悔的是,当时我没有看看那是谁演奏的。现在也没有地方找了。太可惜!

这些应该是很不容易圆的梦了。如果哪位高人能帮忙,请一定联系我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