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趣史与排行榜 [02]

2021-11-27 17:38| 发布者: ywen| 查看: 328| 评论: 0 |原作者: 文 / 翊青

简介:▶瓦格纳的歌剧 《崔斯坦与伊索德》 1865年,乐坛上发生了第二件革命性的大事件,瓦格纳的歌剧 《崔斯坦与伊索德》 的首演,这是继贝多芬三号交响曲61年后一个颠覆性的转折点:歌剧 - 崔斯坦与伊索德序曲。 ...

瓦格纳的歌剧 《崔斯坦与伊索德》
1865年,乐坛上发生了第二件革命性的大事件,瓦格纳的歌剧 《崔斯坦与伊索德》 的首演,这是继贝多芬三号交响曲61年后一个颠覆性的转折点:歌剧 - 崔斯坦与伊索德序曲。

崔斯坦与伊索德序曲结束的最后一个音,没有停在主音(主音是大调或小调的第一度音)。所以当序曲演奏结束的时候,歌剧院的听众还以为音乐中断,发生了什么事?在这之前,贝多芬的3号交响曲,甚至所有交响曲,不管怎么变调,怎么改革,还是遵守乐理的原则会回到主音(第一度音)结束。

这个史无前例又离经叛道的序曲出现,造就了后来的牧神午后、春之祭、十二音阶、梅西安、武满彻、谭盾、陈其钢……纵然之后的春之祭和十二音阶也有人称之为革命性的,但在历史上和乐理上只属于延伸和演变。真正的革命转折点到今天为止,仅仅《贝多芬三号交响曲》和《崔斯坦与伊索德序曲》。

歌剧中的崔斯坦是一个注定苦命的浪漫男主角,而伊索尔德是一个救赎的女主角。在崔斯坦与伊索德序曲的33年前,多尼采蒂 (Donizetti) 的歌剧《爱情之花》中亦引用了崔斯坦与伊索德的故事。瓦格纳之后的梅西安 (Messiaen)《图兰加利拉交响曲》也引用了 崔斯坦与伊索德。 之后的汉泽 (Henze)《崔斯坦》再次引用了瓦格纳版的故事,做了重新演绎。

柴可夫斯基第一次看了瓦格纳的歌剧后说:“等到歌剧完全结束我才能够喘气!”。瓦格纳给我的最初印象正是如此强烈的压迫感,很多年我都无法好好听完一整出瓦格纳的歌剧,听到的只有乐队使用加倍的铜管,歌手不断地呐喊。直到厦门的资深乐评人阿姚介绍我听 凯尔伯特 (Joseph Keilberth) 指挥瓦格纳的录音,我才对瓦格纳有所开悟,瞬间在瓦格纳的音乐中看到了神话,飞船的翱翔,鬼神的诅咒,人性的变化,美好的歌词,整个人飘逸在瓦格纳的神剧中。多年后又听到一张卡拉扬与女高音诺曼的现场DG版,感动了好久!卡拉扬凸显木管的旋律,把弦乐处理得如同伴奏,增强了男女间内心奇情曲折的效果;女高音诺曼雄厚的嗓音,还有换气的方式把人整得可揪心!

■ 凯尔伯特 (Joseph Keilberth) 指挥瓦格纳
■ 美国著名瓦格纳歌剧女高音伊格兰 (Jane Eaglen) 唱瓦格纳

美国著名瓦格纳歌剧女高音伊格兰 (Jane Eaglen)身高近2米,体重约260磅,我在西雅图的好友曾是她多年的钢琴伴奏,他告诉我每年夏天伊格兰在西雅图歌剧院唱瓦格纳《指环》的前3个月,就开始刻意增加体重50-60磅,等唱完一整个夏天的《指环》,会瘦掉70磅,再慢慢增回原来的体重。可见唱瓦格纳不单是靠苦练,还得老天爷赏饭吃才行,著名男中音帕瓦罗蒂就一辈子没唱过瓦格纳。

创立于1923年的权威古典音乐杂志“留声机” (Gramophone),在2015年1月份的期刊上依排名列出了5张崔斯坦与伊索德的最佳版本:1. 伯姆 (Bohm)。2. 富特万格勒。3. 克纳佩兹布什 (Knappertsbusch)。4. 卡拉扬/贝鲁特现场版。5. 小克莱伯(Carlos Kleiber)。

■ 伯姆 (Bohm)版
■ 富特万格勒版
■ 卡拉扬/贝鲁特现场版
■ 克纳佩兹布什 (Knappertsbusch)版
■ 小克莱伯(Carlos Kleiber)版

德彪西《牧神午后》
有了瓦格纳脱离乐理的成功先烈,音乐历史开始走入颠覆性的百花齐放,整个西方各地开始蓬勃孕育各门派的旗帜。先是在瓦格纳死后11年(1894),法国德彪西的一首《牧神午后》打开了印象派鲜明的道路。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狂风扫落叶捲袭巴黎,标立了新古典乐派的山头。勋伯格的 “十二音体系”无调性音乐,又称 “新维也纳乐派”,在1920年于维也纳创立了自己的山头,并承传了徒子徒孙。俄罗斯民族乐派 “五人帮”的帮主巴拉基列夫,音乐神童却天生反骨,生下来就是要跟传统对着干,树立了 “新俄罗斯乐派”又称“民族乐派”的标杆,把俄罗斯民族音乐溶入管弦乐与歌剧中。当然,还有维持传统规则的守旧派 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等。

各个门派所出的作曲家与他们精彩的作品不计其数,在这里只挑各派的祖师爷和代表性的录音细说。

■ 普拉松(Michel Plasson)指挥法国吐鲁斯乐团ERATO版

印象派,1860年法国开展了一个新的艺术运动“印象派”,它不单代表音乐,还代表法国一个艺术历史时期,音乐、绘画、文学、雕塑……都受到印象派的影响。印象派着重光与色彩,以油画为例,近看印象派的油画,不过是笔刷以大量的“点”所绘,没有线条。但当你往后退5步再看一次,那种朦胧的美感与意境却一目了然。当时的文学家、音乐家、画家、哲学家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灵感。当时的德彪西以一首约10分钟长的管弦乐曲《牧神午后》,打开了印象派音乐的开端,它就像印象派油画一样,轻飘飘、朦朦胧胧、懒洋洋、悠闲地把画面呈现在你眼前。最具代表性的录音是普拉松(Michel Plasson)指挥法国吐鲁斯乐团ERATO版。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
新古典乐派,俄罗斯作曲家 斯特拉文斯基 带着发妻流浪到巴黎的时候,受当时首屈一指的芭蕾舞总监青睐,受邀为他的芭蕾舞团创作新的舞蹈音乐,其中一首《春之祭》像春雷一样炸开了巴黎音乐界的锅盖。首演的时候引起骚动,被部分人士认为是恶魔的音乐,听众里反对的人开始咆哮,导致演出中断再继续。如今《春之祭》的录音在市场上版本过百,应验了“好东西经得起时间推敲”这句贴切的老话。斯特拉文斯基 谦虚又诚实地说过:“我曲子中所用的技巧,巴赫早就用过 ”。听春之祭的时候千万不要被它复杂的结构和曲调束缚,必须回到作曲家写这首曲子的初衷,它呈现的是俄罗斯少数民族祭典的舞蹈音乐,一切都会变得简单悦耳。最好的版本是伯恩斯坦DG版,沙罗年(Esa-Pekka Salonen)索尼版。沙罗年录过两次,索尼版紧凑韵律比DG版还精彩。

■ 沙罗年(Esa-Pekka Salonen)索尼版
■ 伯恩斯坦DG版

勋伯格《升华之夜》
新维也纳乐派 的祖师爷是创作“十二音体系”无调性音乐的勋伯格。很多人一提到勋伯格不是不理解就退避三舍,我在学生时期的时候也是。后来明白勋伯格是因为从传统的大调与小调音阶找不到更丰富的音色,才不得不伸展出“十二音体系”,就明白听勋伯格的音乐要听他营造的气氛,而不是像听莫扎特的旋律,就明白他的才智与了不起,更赞叹上帝创造了“音阶”,如同创造了数学和哲学一样,让人类得以不断探索升华。勋伯格很像毕卡索,要花一些过程去理解才能知道他的厉害。当你去看毕卡索十几岁的传统油画与素描,原来他在那个年纪所画的传统作品,已经告诉你他早就是一个大师。当你听勋伯格早年还未开始十二音系的传统作品,他已经不输勃拉姆斯,甚至在创作年龄的相比下,勋伯格比勃拉姆斯成熟得还更早!请听他的《升华之夜》,理解他在此曲中,在幽暗的森林下,月光时不时照进树林的意境,再听他“十二音阶”的作品,只有一个字:美!推崇由DG版奥菲斯室内乐团演奏的《升华之夜》入门。

■ DG版奥菲斯室内乐团演奏的《升华之夜》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天方夜谭》
俄罗斯民族乐派,又称“新俄罗斯乐派”,始祖 巴拉基列夫 是一个音乐神童,却天生反骨,只要是保守传统的他都要反对。他进入自由音乐学院 成为学院乐团的指挥,就是要和走传统路线的圣彼得堡音乐院 对着干,长期抨击传统派的柴可夫斯基,结党“五人帮”在音乐界横行霸道,为反对而反对,后来因为树立太多敌人,沦落为火车站检票员才开始收敛。“五人帮”成员有巴拉基列夫(首领)、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居伊。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引用俄罗斯民族音乐于自己作品中。五人帮最代表性的作品是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之画》,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王子》,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西班牙狂想曲》和改编成不同乐器做炫技版的原作《大黄蜂》等。值得一提的是鲍罗丁是个医学博士出身,全职是医学院教授。居伊是陆军大将出身,全职是军校教授。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军校出身,全职的海军督察员,他创作出了一大堆管弦乐作品,还有15出歌剧,还被圣彼得堡音乐院请去当和声学教授,受聘时他公开说“ 我不懂乐理 ”。或许就是不懂乐理,没有条框,才让他们的音乐特别感性,更加有画面感。笔者推荐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曲目是《天方夜谭》,几十年下来的最佳版本依然是比切姆(Thomas Beecham)指挥皇家爱乐的EMI版,听完整首曲子犹如看完一场电影,辛巴达在狂风的大海上、王子与公主的纯恋、勇敢的战士………皆历历在目。

■ 比切姆(Thomas Beecham)指挥皇家爱乐的EMI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