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NT 1994年在西班牙,一个年轻人到一家天主教堂做弥撒的时候,把教堂僧侣在崇拜时所唱的格里高利圣歌偷偷录了下来,然后交给他在广播电台做主持人的朋友,当初的目的只是想让他朋友的广播节目增加一些不同的音乐素材,没想到从广播电台播放格里高利圣歌当时就有听众打电话到电台询问所播放的歌曲,广播电台接电话接到爆,这个状况持续了好几个月。
EMI 唱片公司看好这个“免费”得来的市场调查报告,立刻做了旗下第一张格里高利圣歌的专辑,专辑名为CHANT(吟唱),一周内登上英国“流行”排行榜第3名,并且在美国获得双白金的记录,双白金等于卖出200万张唱片(一个白金是100万张的销售量 )。目前为止它的全球销售量是600万张。我给大家一个当下唱片市场销售的概念,大概是2014年左右,郎朗在美国古典音乐销售排行榜是冠军,他的销售量是2万多张,不是20万,不是200万,是2万多张。当然,这个和全球经济景气、网上非法下载有关,但是数字就是一个现实。
唱片公司趁机追加第二集、第三集,还有其它品牌的唱片公司也赶紧到传统的天主教堂去录制格里高利圣歌的唱片,虽然赚了一些钱,但是都没办法打破第一张的销售记录。
其实格里高利圣歌在1970年的时候就已经发行过唱片,但是卖得不好。在1990年的时候西方一个流行音乐团体Enigma(迷)出过一张专辑叫《MCMXC a.D》,他把格里高利圣歌加上电子合成音乐和舞蹈节奏这三种元素出了这张专辑,而卖出了1200万的销售量,但这是在流行音乐领域的记录。
我们回到古典音乐,格里高利圣歌最早可以追溯到12世纪,属于文艺复兴时期,那时候连五线谱都还没有,西方当时用的是不同的记谱法,没有任何乐器的伴奏,清唱。五线谱和乐理最早的历史追溯是巴洛克时期,巴洛克时期有名的作曲家包括了巴赫、斯卡拉蒂、韦瓦第…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巴赫,在欧美的音乐院,所学的乐理都来自于巴赫与傅克斯(Fux)的理论。
▶ 肯尼迪 韦瓦第四季 1989年,我在英国中部一个城市叫考文垂 ( Coventry ) 的艺术学院读小提琴演奏,当时EMI旗下一个小提琴家肯尼迪 (Nigel Kennedy),正好发行他的第10张专辑 - 韦瓦第 四季,肯尼迪担任独奏,英国室内乐团伴奏,EMI 唱片公司出版。当时的肯尼迪一身庞克打扮,头发里成庞克头,身穿皮夹克、皮靴和有破洞的牛仔裤,唱片公司安排他每隔几天就上电视和广播电台,曝光率百分百持续了半年。潮男演奏古典音乐,整个音乐院的同学都在谈论肯尼迪,每个人都在练四季,连不是小提琴专业的学生也在自己的乐器上练四季;我到一个71岁英国佬家做客,他家里也有肯尼迪演奏四季的唱片;流行和古典的听众,年轻和老年的百姓通吃,半年内在全球冲破300万的销售量,这是纯古典音乐从来没有的3白金记录。听说后来英籍华人小提琴家陈美的唱片也有达到3白金的记录,不过她拉的是电子小提琴,古典夹杂流行,身穿清凉的迷你裙造型,而当时我已经离开了英国,没有继续关注英国的音乐排行榜。
每次我听四季,总是惊叹3百年前的作曲家(四季初稿完成于1720),可以写出这么流行化的音乐!
▶ 贝多芬的第三号交响曲 巴洛克接着是古典时期,代表性的作曲家有海顿、神童莫扎特,早期的贝多芬等等。贝多芬介于古典和浪漫时期之间。他出生于古典时期,拜海顿为师,后来带领音乐进入浪漫时期。
浪漫派时期,不得不提到法国作曲家梅于尔( Méhul ),虽然音乐历史学家把梅于尔称为第一个浪漫派作曲家,他出生于1763年,比贝多芬早3年出生,和贝多芬一样使用了不协调和弦,可是他的革命性音色却没有贝多芬明显。
古典转入浪漫时期有几个重要演变:
1、钢琴的发明。莫扎特12岁期间,英国制造了第一架钢琴,当时并没有立刻普遍起来,键盘乐器还是以大键琴为主。莫扎特曾苦恼于大键琴音域的限制,高音不够高,低音不够低,无法呈现他大脑中所要的音乐厚度。
大键琴建造于1709年,有 60 个琴键,以拨弦发音。49年后 (1768年),钢琴诞生,有88个琴键,以捶弦发声。历史上第一次钢琴比赛由莫扎特和克莱门蒂在皇宫举行,可见莫扎特当时对钢琴的迷恋程度。
2、贝多芬的第三号交响曲。贝多芬曾拜海顿为师,被莫扎特喻为“将来所有人都会关注的音乐家”。他的第一与第二号交响曲依然是古典时期的传统曲式,有海顿的影子。第三号交响曲不但走出了海顿的影子,还走出了古典派的传统,进入浪漫派。有人在贝多芬晚年问他哪一首交响曲是你最喜欢的?5号命运?还是宏伟的9号? 贝多芬回答:3号。
其实贝多芬在30岁左右,已经发现自己有重听的问题,随着岁月一天天过去,直到他完成第九号交响曲之前,已经彻底耳聋。音乐家无法听到音乐,犹如一个喜爱篮球的人,不管你多么爱篮球,你的生命多么为篮球而奉献,甚至没有篮球会死,可是你长的矮,天生腿短,还有什么比这更要命的呢!身为音乐家的贝多芬,在失去听觉的打击下,一次又一次从沮丧中振作起来,直到写完第九号交响曲,在九号的首演时完全听不到整首曲子的一点声音。我接触贝多芬的音乐很多年后,才理解他的音乐中有很多的‘挣扎’。
贝三脱离传统的古典时期,有几点革命性的作曲手法值得留意:旋律开始不在拍点上。不协调和弦,包括德式增六和弦的频繁采用。曲子的厚度伸展,高音与低音突破古典派的局限,这与钢琴的发明有关。情绪化加大,悲伤至凄凉、突破极限的呐喊、反复得压抑、变调即见光明....等等。而私以为,贝多芬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在他一番挣扎后,总能在结尾见到光明。
贝三的录音繁多,几乎所有指挥大师都录过,甚至录1-9号整套交响曲也很多。市场上从有录音设备至今,贝多芬3号的录音数不胜数,我收藏的CD和黑胶加上网听过的岂止过百。只抽心中最心仪的5张分享:阿巴多指挥维也纳爱乐,与晚年指挥柏林爱乐,都是DG 发行。福特万格勒1944年二战时期指挥维也纳爱乐,和1952年指挥柏林爱乐,都是Tara发行。布鲁根指挥18世纪古乐团,飞利浦发行。
|
以本人七十岁出头的年纪,恰巧经历了国内(有些也是全球)影音设备从无到有、从初级到高端的发展过程。从这点上说,人类社会几千...
无论是古典乐、爵士乐,还是流行音乐,这套系统都能以其细腻的表现力和丰富的音乐层次感,为听者带来与众不同的音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