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战争与和平》

2019-9-8 10:30| 发布者: ywen| 查看: 1282| 评论: 0 |原作者: 陆羽

简介:“上帝要那些人灭亡,必先使他们发狂。”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暴力手段的发展历史。从肉搏到械斗,从枪林弹雨到核子武器,人类在杀伤同类手段的研究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
“上帝要那些人灭亡,必先使他们发狂。”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暴力手段的发展历史。从肉搏到械斗,从枪林弹雨到核子武器,人类在杀伤同类手段的研究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杀伤力越来越大的武器不断涌现,它们不再只是能够对人身体进行杀伤的兵器,还对人类的精神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伤害。很多人即便在战争中侥幸存活,但是战争的梦魇,却在人们脑中一直挥之不去,最终把他逼向疯狂的边缘。

“上帝要那些人灭亡,必先使他们发狂。”

对于普罗科菲耶夫来说,《战争与和平》是他结束长达15年的旅居生活回到莫斯科定居之后创作的作品。同托尔斯泰所经历的帝国动荡一样,普罗科菲耶夫也生活在战火交织的年代,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普罗科菲耶夫

“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处于政权交替的混乱时期。因为恐惧,许多俄国艺术家纷纷离开自己的祖国,普罗科菲耶夫就是其中之一,他提出想呼吸新鲜空气,自此开始了旅居生活,直至1932年回莫斯科定居。

“二战”爆发后,德国突然发动对苏联的进攻,苏联再次进入长达四年的卫国战争时期。亲身感受战乱的普罗科菲耶夫萌生了创作战争背景歌剧作品的念头,他从托尔斯泰以1812年卫国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战争与和平》里找到了灵感和素材。普罗科菲耶夫曾回忆道:“在同法西斯战斗的日子里,列夫•托尔斯泰讲述1812年卫国战争的小说《战争与和平》的篇章对我们特别亲近和珍贵,因此我想用这个题材写一部歌剧,虽然我意识到任务的一切困难。写作歌剧《战争与和平》成为我在战争最初年代的主要作品。”


托尔斯泰(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941年8月,普罗科菲耶夫与夫人米拉•门德尔松开始动笔创作歌剧脚本,翌年4月完成初稿,1943年完成配器。但直到1946年,歌剧《战争与和平》才在列宁格勒马里剧院演出了第二版十三场中的前八场,即“和平”部分的全部和“战争”部分的第一场。十年间,普罗科菲耶夫不断修改润色,直至1952年他去世前的一年才确定为带有序曲、题词合唱和分为两大部分共十三场的版本。普罗科菲耶夫去世之后,完整版歌剧《战争与和平》于1959年在莫斯科大剧院出演。


《战争与和平》剧照

《战争与和平》原著涵盖了托尔斯泰对十年间上千人物故事的描写,在将这部一百多万字的庞大小说浓缩为三个多小时的歌剧作品过程中,普罗科菲耶夫基于歌剧自身的特点对小说情节和人物角色进行了大规模删减。比如,原著中的主要人物尼古拉、彼嘉、布莉恩等在歌剧中均没有出现;歌剧版也删除了安德烈在遇见娜塔莎之前的遭遇——观众在歌剧第一场看到的便是丧失生活希望的安德烈,但他为何如此沮丧和颓唐,歌剧并未说明。

在两幕十三场的剧本中,普罗科菲耶夫从错综复杂的故事中提取并编织了“和平”与“战争”这两条主线,它们也是歌剧的两个重要主题。第一幕共七场,围绕“和平”主题展开,呈现了娜塔莎与安德烈的爱情故事以及和平年代俄罗斯贵族的生活,音乐以欢快的舞曲、轻柔的合唱和抒情的咏叹调为主。第二幕共六场,围绕“战争”主题展开,讲述了1812年卫国战争时期俄国人民如何顽强抵抗拿破仑的侵略。不同于小说中先通过细致描写1805 年俄法第一次交锋,为1812年卫国战争做出的铺垫,歌剧直接以一曲高亢激昂的合唱将观众从第一幕的“和平”主线拖入第二幕的“战争”主线。为了烘托“战争”主题,第二幕通过大量沉痛、愤怒、昂扬的合唱来表现俄国人民誓死捍卫莫斯科的悲壮史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