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音乐之 十二音歌剧能手 ——阿尔班·贝尔格

2019-3-7 12:3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046| 评论: 0

简介:阿尔班·贝尔格 阿尔班·贝尔格,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也逝于该地,是与勋伯格、韦伯恩齐名的第二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 贝尔格的音乐集马勒的后期浪漫主义和勋伯格的无调性手法和后来的十二音体系创 ...

阿尔班·贝尔格

阿尔班·贝尔格,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也逝于该地,是与勋伯格、韦伯恩齐名的第二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

贝尔格的音乐集马勒的后期浪漫主义和勋伯格的无调性手法和后来的十二音体系创作之大成。虽然他一再强调自己是旧有传统的捍卫者,但是无可置疑地他是二十世纪音乐的革新者。贝尔格因为虫咬导致的感染,于1935年的圣诞夜去世。


维也纳的贝尔格的纪念雕塑

贝尔格之墓

贝尔格出身于维也纳一个有教养的家庭。早年即显示作曲天才。1904年开始,贝尔格跟随勋伯格学习,在此之前他几乎没有受过正规音乐培训。贝尔格把这位作曲前辈(实际上只比他大11岁)看作是朋友、父亲和音乐完人。学习四年后,他写了作品第一号,单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虽然作品的黯淡色调和浪漫主义晚期的忧郁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华格纳和马勒的影响,但作品的丰富素材和无比自信无疑是大师手笔。

1910年的《弦乐四重奏》是贝尔格在勋伯格门下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随后贝尔格就彻底背弃了一部作品必须具有一个主调的调性原则。1911年他与Helene Nahowski结婚,这一时期的音乐受到了他们爱情的影响。1912年为女高音和乐队而作的《阿尔腾贝尔格歌曲》(Altenberg Songs)反映了放荡和苦涩的性爱意识,这在贝尔格后来的两部歌剧中有着更深刻的宣泄。但勋伯格并不认可《阿尔腾贝尔格歌曲》,为了使老师满意,贝尔格尝试更长大成熟的结构(很大程度上受马勒《第九交响曲》的影响),特地创作了《管弦乐曲三首》,题献给老师。


法比奥·路易斯指挥苏黎世歌剧院的《沃采克》,2017年留声机最佳歌剧奖

1915年到1917年间贝尔格在奥地利服兵役,并于1917到1920年间创作了歌剧《沃采克》。沃采克是一名不幸的士兵,周围人的冷漠和自身的迟钝,将沃采克推入无助的境地。一个人正慢慢消亡。他的言语能力在渐渐丧失。格奥尔格·毕希纳的原著常读常新,作品探讨了人及其言语功能的毁灭,直至今日,读来仍不失现实意义。与毕希纳原著的场景设计方式不同,贝尔格这部3幕15场的歌剧采取了封闭的形式。作曲家并非单纯重复作品的内容,而是找到一种理想方式,通过对比结构进一步加强故事的张力。贝尔格将毕希纳力图表现的失语状态转化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这是惟有依靠结构组织才能实现的完美音乐。因而,贝尔格有意选用了能让二十世纪的歌剧听众感觉亲切的传统风格。观众听见的是一种全新、颇具挑衅意味、并有意搅乱人心神、但同时又感觉似曾相识的语言。剧本首演后的绯闻和观众的排斥心理令贝尔格本人吃了一惊,但他始终坚信,《沃采克》是一部完全遵循传统的歌剧。而《沃采克》的戏剧力量以及音乐传达出对主人公的同情和怜悯,使得它跻身于最成功的二十世纪歌剧之列。这部作品在1925年首演后马上获得成功,它使得贝尔格声名鹊起,并且让他成为第二维也纳乐派中至今为止作品被演出最多的作曲家。


《沃采克》剧照

米歇尔·布内提的《沃采克》舞台设计

1925年贝尔格完成为钢琴、小提琴和13件木管乐器而作的《室内协奏曲》,赞美了由勋伯格、韦伯恩和他组成的三人组,曲中内容及精于计算的结构全部基于数字3。1925-26年的弦乐四重奏《抒情组曲》受某些外部事件的影响,贝尔格把它们隐秘地写进了音乐。其实那就是与Hanna Fuchs-Robettin之间的暧昧关系,贝尔格最后的歌剧《璐璐》中赤裸裸的情色描写由此而来。也有人认为,伦敦1888年的开膛手杰克连续谋杀案,也是催生此部歌剧的事件之一。《璐璐》是贝尔格于1934年创作的一部未完成作品,是一部由十二音技法写成的名作,全剧分为一个序幕和3幕歌剧。女主角璐璐是一位受多位男性所追逐的女人,因为她的贪婪、麻木与放纵,追求者在各种悲剧事件中一个接一个的死去,而她是这些悲剧的导火索,却不是始作俑者,对情欲的放纵与堕落的社会风气,导致璐璐的追求者在阴谋中丧命,而璐璐最终也没能逃脱悲惨的厄运。贝尔格在去世前基本完成了这部作品,但是他只是对第三幕的配器开了个头,大多数上演的是属于最后一幕的一个哑剧片段结束的部分,贝尔格曾为了完成《璐璐组曲》而为这最后一幕配过乐器。很多年来,她的遗孀都拒绝演出最后一幕,直到贝尔格遗孀去世后,才由弗莱德里希·策夏续貂,于1979年上演歌剧的完整版本。演出《璐璐》的门槛极高,音乐本身的难度,许多段落歌者在无提示音的情况下,唱着没有调性的、戏剧式的乐句,光靠记忆是不足的,数倍于浪漫歌剧的排练是绝对的付出;而要在舞台上演出对旁人生死无动于衷、生命毫无价值观,只凭本性随意过活的尤物,却也不是随便一位女高音可以演出。


《璐璐》剧照

由于这部歌剧“令人反感的本质”(特别是从当时那个年代来看),以及它未完成的状态,《璐璐》的流行程度自然不能与《沃采克》相提并论。但是正如完整版本在最终所揭示的那样,这是一部在戏剧和音乐上都同样丰富的作品,并且它的音乐和戏剧元素的结合要比《沃采克》来得更加紧密。《璐璐》完全以十二音构思,令人印象深刻地阐明了运用多重十二音序列戏剧的可能性。这部歌剧非凡的技巧和表达的多样性,很有说服力地证明了十二音音乐对音乐和戏剧目的的一种广泛适应性。

1935年贝尔格受托创作《小提琴协奏曲》,纪念马勒遗孀阿尔玛的女儿玛侬。贝尔格还将巴赫众赞歌《我心满足》(Es ist genug)写入最后乐章,形成动人的挽歌,作品很快完成。但是他再也听不到自己作品的演出:1935年12月,贝尔格死于败血症,死后《小提琴协奏曲》的首演成了他的安魂曲。

贝尔格创作时进度缓慢,考虑周密,感觉灵敏。为数不多的作品显示出其智慧过人,技巧精湛,想像力丰富亲切,胜过老师。是勋伯格最富浪漫色彩的弟子。也是位才华横溢、诚挚热情的教师。贝尔格更是促使20世纪无调音乐风格成熟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主要由少数几种中心技巧形成:采用复杂的半音表现主义,这几乎使传统的调性黯然失色,但实际上仍存在于内部;用无调性的内容彻底改造传统的音乐形式,即抛弃依靠一个主要音调的传统音响结构;熟练地运用其师作曲家勋伯格所创造的12音列体系作为一种构成无调音乐的方法。由于他既运用新作曲法,又未失古典传统,从而获得了“现代音乐的古典主义者”称号。他和勋伯格、韦伯恩三人被称为20世纪第二维也纳乐派的代表。1933年纳粹在德国当权后,称他们的作品为“堕落的艺术”,并予以禁演。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