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音乐之无调性和十二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2019-2-22 17: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720| 评论: 0 |来自: 视听前线

简介:这是你们面对无调性音乐时候的反应吗? 很多音乐爱好者见到“无调性”三个字之后,第一反应是“我不要、我不听、别播 or 别演啊!”对于很多人来说,只要不是坐在音乐厅里,“被迫”在音乐会现场聆听现当代的作品的 ...

这是你们面对无调性音乐时候的反应吗?

很多音乐爱好者见到“无调性”三个字之后,第一反应是“我不要、我不听、别播 or 别演啊!”对于很多人来说,只要不是坐在音乐厅里,“被迫”在音乐会现场聆听现当代的作品的话,基本上是不会购买现当代音乐的唱片,甚至连理查德·施特劳斯之后的作曲家,都不会尝试去了解丝毫——即便是在音乐厅中聆听到让人折服的精彩演绎之后,也是如此。


这是不是你听到的无调性音乐?

对于这种心理,我们当然理解,毕竟正如我们在上一期专题中所谈到的,对现当代音乐的恐惧和拒绝,其实都源于对现当代音乐的不理解——譬如对于“无调性音乐似乎就是现当代音乐的全部”这种猜测,就是大家对现当代音乐最大的误解:无调性音乐没有调性,但没有调性的音乐不一定就是无调性的音乐。

大家要知道艺术音乐从巴洛克时期一直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的创作是以调性音乐为主。


什么是调性?

为什么会这样呢?举例来说,一个人从家中出去,不论去多远的地方、或是要离开多久,最后总应该再回到家里。调性音乐中每个调子里最重要的便是主音(Tonic),乐曲通常由主音或主和弦开始,结束时又将回到主音或主和弦,这就形成了我们一直所说的所谓C大调、G小调等的传统观念。此种模式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使音乐进行具有强烈的方向感。

这种方向感的来源就在于音阶的排列上。我们称两个音符间的距离为音程,如果一个音阶里各音符间的音程相同,也就可以说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一样,没有亲疏之分。如此便缺乏一种趋势,自然也没有进行的方向可言。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大小调中那二组半音音程位置的重要性。以下将音阶中各音名称顺序列出:主音(Tonic)、上主音(Supertonic)、中音(Mediant)、下属音(Subdominant)、属音(Dominant)、下中音(Submediant)、导音(Leading tone)。

由此可知十二个音各自能成为一个调的主音,如此将得到十二个大调与十二个小调,总共便是所称的二十四个大小调。


关于十二音

现代音乐中虽然有无调性音乐(Atonal music)的产生,但基本上大家还是习惯接受调性音乐。而流行音乐更是仍无法跳脱调性音乐的规范。不过无调性音乐并不让人陌生,因为早在十九世纪瓦格纳的对半音的复杂应用,及李斯特频频转调的在音乐中产生的不安,已渐使传统调性甚不明确;到了德彪西的音乐之中,为了对调性的存在进行模糊,他的音乐中就使用了大量的无调性乐句(譬如在他的一系列钢琴前奏曲之中),就是这些乐句,模糊了音乐“前进”的“方向”,对这种音乐语法不熟悉的聆听者无法通过自己过去接受的音乐训练尝试推算即将从静默中产生的音符,因此会觉得这些音乐似乎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迷雾,而正是这些迷雾,让印象派音乐具有了其独特的音响效果和色彩层次。及至阿诺德·勋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技法问世(将八度分成十二个同等的“半音”,不论高低大小,所有音符都民主平等),音乐潮流乃正式进入无调性状态,调性调式都彻底毁灭了,这种风格深深地影响着今日所有的作曲家们。


德彪西

十二音作曲技法由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于1921年创立。作曲家放弃传统的调式、调性与和声体制,将半音音阶中的十二个音任意排成一个音列,然后以倒置、逆行等技法加以处理,除非所有的音都出现过,否则任何一个音不得重复。


勋伯格《钢琴协奏曲》片段

十二音技法音乐实际上是现代表现主义音乐的一个流派。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1911年发生在绘画界。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为首的一批现代画家创办了《青骑士》杂志,其中不仅刊登了康氏等人的绘画,而且还发表了许多关于绘画、诗歌、戏剧等方面的表现主义理论文章,其中奥地利音乐家勋伯格的著作掀起了音乐史上表现主义的狂潮。


瓦西里·康定斯基

十二音技法音乐在美学思想和创作技巧上与印象派截然不同,他们认为艺术既不应该“描写”,也不应该“象征”,而应该直接表现人类的精神与体验。这种观点与绘画上的表现主义一脉相承,即通过艺术揭示人类的心灵世界,把疯狂、绝望、恐惧、焦灼等病态情感以及人类不可思议的命运相互掺杂在一起。


卡拉扬最著名的 “第二维也纳学派”唱片

勋伯格、韦伯恩和贝尔格的弦乐四重奏

该技法在作曲技巧上是绝对反传统的,完全无视过去的调性规律、和声功能规律,而是把八度中十二个音给以同等的价值,抛弃过去主音、属音、下属音等观念,使无调性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由于旧有的旋律轨迹被破坏,使得旋律既不均衡,又无反复,仅仅是一连串独特的音的连续。节奏上也难以捉摸,几乎无拍子可言,打破了过去的平衡,故而显得非常自由自在。在乐队编制和配器上也绝不追求过去的庞大与音响的夸张,而是采取精致而纯朴的小编制,带有明显的室内乐性质,但色彩上不像印象主义那样悠闲与冷漠,而是单纯、明快而强烈。


1922年,当时最富盛名的现代作曲家们在萨尔茨堡留影, 当中包括韦伯恩、欣德米特等人

最早试验十二音技法的作曲家一般首推奥地利作曲家豪埃尔。以后经过音乐表现主义人物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及其弟子贝尔格和韦伯尔尼的多年摸索,他们均以各自的实践证明了这种新思维在音乐创作中的可能性。他们作曲的基本技法是:所有十二个半音按固定顺序组成音列,音列中的每个音不能重复,它没有主题的概念,仅仅是一个骨架,一个渗透在使用它的作品中的音乐概念。1923年,勋伯格的《五首钢琴曲》和室内乐《小夜曲》;贝尔格的《小提琴协奏曲》、小歌剧《璐璐》;韦伯尔尼的《钢琴变奏曲、《六首小曲》等均是以十二音作曲技法写就的代表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