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音乐之东欧&北欧:为民族发声(雅纳切克和西贝柳斯)

2019-2-20 14:1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44| 评论: 0 |来自: 视听前线

简介:欧洲的民族主义运动的风潮,跨越了数个世纪。在1648年签订的著名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结束长达数十年的宗教战争的同时,也代表着欧洲的冲突,将从宗教信仰转移到民族归属当中。18世纪晚期与19世纪。自浪漫式民族主 ...

欧洲的民族主义运动的风潮,跨越了数个世纪。在1648年签订的著名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结束长达数十年的宗教战争的同时,也代表着欧洲的冲突,将从宗教信仰转移到民族归属当中。18世纪晚期与19世纪。自浪漫式民族主义(romantic nationalism)开始,民族主义运动者于欧洲遍地兴起,当中有些为反对大帝国的分离主义者,另有寻求一统分隔零散的领土,如德国与意大利。这些运动促进民族认同与民族文化,且获得成功。但是,由于当时欧洲的大帝国体系尚未瓦解,大量民族国家——尤其是东欧和北欧依然未获得被承认主权的领土,因此十九世纪中后期爆发了大量民族主义运动甚至是战争。直到19世纪末,人们才多数接受欧洲划分为多个民族,且自我认同于其中之一。


民族主义运动也对让这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语汇彻底改变,根植于这些地域中的作曲家开始部分摒弃,甚至完全摒弃他们最初使用的作曲技法,转而去挖掘蕴含在他们民族中那些历史悠久但又原始的音乐遗产。德沃夏克是这样,斯美塔纳是这样,雅纳切克也是这样。


雅纳切克

雅纳切克是摩拉维亚(后为捷克斯洛伐克)一个乡村校长的儿子。他的音乐生涯起始于在布尔诺的圣奥古斯丁隐修院合唱团指挥。无论是独唱还是合唱,人声总是他灵感的源泉。他接受教师培训并获得了普通教师资格,活跃于布尔诺的音乐舞台,其间大部分时间担任教员与合唱团指挥,有时他去布拉格、莱比锡和维也纳进行短期进修。莱奥什·雅纳切克一生漫长多产,富有创意,究其根本,是他缓慢而耐心成就的精湛技艺。最大的成就是一系列独到的歌剧,热情洋溢而不失生动活泼,为同时期音乐家所望尘莫及。

歌剧这一领域使他的创作才华得以充分展现。雅纳切克本人对歌剧的意义给予很高评价,他认为歌剧“最能使我们认识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创作风格上,雅纳切克是一位彻底的民族主义者,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音乐特别是摩拉维亚音乐的开掘与扬弃上。他成熟期以后的风格,实际上是从摩拉维亚农民语言和歌曲的节奏中成长起来的,他善于从语言中提炼出有表现力和生活气息的音调,从而形成了一种以语言音调为基础的新颖独特的声乐风格。换句话说,雅纳切克是一位把语言当作音乐的作曲家。同时,雅纳切克是捷克第一位用散文体而不是诗歌创作歌剧的作曲家。这些都构成了雅纳切克最基本、最鲜明的创作特征。这使雅纳切克从他同时代欧洲音乐主流分化出,而成为二十世纪的音乐风格创新者与重要的音乐家之一。


雅纳切克最著名的歌剧《耶奴发》

雅纳切克一生共作有9部歌剧。最具代表性是《耶奴发》和《卡佳·卡巴诺娃》。《耶奴发》描写了捷克农村姑娘耶奴发被一个花花公子蹂躏而始乱终弃的不幸遭遇,以及她不甘沉沦最终获得真正幸福的故事。《卡佳·卡巴诺娃》取材于俄国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剧《大雷雨》,在这部作品中,交响乐的作用更为明显。雅纳切克在1917年创作了两部人物相同的歌剧《布鲁切克先生月球漫游记》和《布鲁切克先生15世纪历险记》,辛辣地讽刺了一个终日无所事事只会吹牛皮的地主。此外,他还作有歌剧《死屋》和康塔塔《阿马鲁斯》。

在交响音乐创作方面,最著名的作品是交响诗《卖艺人的孩子》。这部交响诗的曲调风格特点是他惯用的短小动机展开的手法,配器精致、细腻,给音乐染上一层朦胧、悲凉的色彩。雅纳切克的管弦乐作品还有根据果戈理的同名作品创作的狂想曲《塔拉斯·布尔巴》、《布拉尼克叙事曲》、《小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等。他的著作有《戏剧中特殊语言的旋律曲线》、《民歌的节奏》、《论音乐创作中的心理发展》等。


芬兰独立百年宣传画

民族主义的火苗不止在东欧燎原,即便是在冰天雪地的北欧,也是如此。芬兰在1814年以来,作为沙俄的一个省一直处于争取民族独立的痛苦斗争之中。1901 年,芬兰军队被解散;1910年,沙皇政府悍然宣布自己拥有颁布针对芬兰的法律的权力,“芬兰议会的观点将不被考虑”,这等于背弃了一个世纪前亚历山大一世的承诺,只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的爆发才令沙皇无暇顾及彻底取消芬兰自治的政策。在1917年12月6日芬兰正式宣布独立之前,芬兰人一直坚持着他们的斗争。


西贝柳斯

双竖琴版《芬兰颂》

在这种民族感情空前高涨的时候,西贝柳斯获得了他在音乐上的初次成熟,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本国传说、民歌和民间文学和学习中。他最早期的作品,如《库勒沃》、《传奇》、《莱明凯宁传奇曲》和最著名的《芬兰颂》,全是他在芬兰民间的采风之后,受到民间艺术的启发而创作的标题音乐。这些作品中,《芬兰颂》是一部具有广泛国际声誉,为世界各国交响乐队经常演奏的名作。该曲初为一部配乐中的终曲,曾在巴黎博览会上以《祖国》为名演出过。后因沙俄禁演,不得不改名为《即兴曲》。1917年芬兰独立后才以《芬兰颂》命名。该曲以严峻深沉的引子开始,引出抒情悲叹的主题,随着音乐的发展,情绪趋向高昂,充满战斗的激情;最后以充满信心的辉煌壮丽的尾声结束。这部世界著名的音乐作品,把芬兰人民的民族苦难、战斗意志和必胜信念的时代精神熔于一炉,被认为是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西贝柳斯在创作上最重要的成就是他的7部交响曲;这7部交响曲均为非标题性作品,代表了他在创作道路进程中哲学思想和美学观点的变化;《第一交响曲》是按古典传统方式写成,具有史诗般的气氛;其中既有紧张的戏剧冲突,也有抒情的自然景色;全曲结束在胜利的音调中,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第二交响曲》标志着一种新风格的开始,全曲从忧郁神秘的气氛和烦躁不安的激情,达到宏伟庄严的凯旋结局,具有从苦难经过斗争走向光明的哲理性;《第三交响曲》只有三个乐章,是一部明朗、抒情的交响曲,充满了光明和欢乐。 《第四交响曲》 气氛晦暗,富于冥想性,是一部独特的表现内心世界的作品;《第五交响曲》是一部欢快、嘹亮而庄严的作品,西贝柳斯创作这部交响曲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尽管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灾难,但西贝柳斯在这部交响曲中却对人类的前途充满了信心;《第六交响曲》表现出很强的克制。《第七交响曲》只有一个乐章,它以较为亲切温柔的音乐语言,表达了生命的欢乐——西贝柳斯的交响乐创作,以其深邃的意境、内在的力量和严谨的构思而独具一格。


西蒙·拉特尔指挥的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

西贝柳斯最后一部重要作品,是1926年写的交响诗《塔皮奥拉》;在1929年以后,他的旺盛的创作活动令人不解地中断了,从这时到他去世的近30年时间里,他基本上没有再创作什么重要作品;对此,西贝柳斯在其晚年曾作过这样的解释:“专制和战争使我厌恶,只要想起暴政和压迫、集中营和捕人,就使我心理上和生理上发病。这就是为什么我在20多年中未能创作的主要原因。”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