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乐团奇幻演出新课题 ——「台北爱乐」纪念梅哲百年冥诞迷思

2019-2-16 12:1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27| 评论: 0 |原作者: 文 / 周凡夫 |来自: 视听前线

简介:这场音乐会的独特,也就在于这众多与一般音乐会众多不寻常的因素,都紧紧扣着梅哲这位后半生奉献给台湾的指挥大师,以此来纪念他的百年冥诞,亦确实是前所未见的至为独特的设计。
9月3日“快闪”台北,出席台北爱乐管弦乐团纪念其创团总监享利·梅哲(Henry Mazer)百年冥诞,在台北的旗舰场馆国家音乐厅举行的纪念音乐会。此行匆匆,确实是在原有的日程中“压逼”出来,原因非仅在于与梅哲曾有一面之缘,更在于“台北爱乐”和梅哲都极有传奇色彩,两者在台湾乐坛上创出了难以让人相信的奇迹。但意想不到的是,这次台北之行,除了出席梅哲百年冥诞,以作志念,却亲历了一次奇幻的演出,带来无比的震撼及引发了新的迷思。

“梅哲之音”创出奇迹
台北爱乐管弦乐团成立于1985年,是台湾经济贸易快速成长、政治结构酝酿重组、社会思变、文化意识逐渐抬头的时代印记,亦是民间组建而成的管弦乐团,能持续发展到今天的少有成果。当年“台北爱乐”的出现和其时担任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副指挥的梅哲受邀到台北,为一项训练演出计划带领一群青年乐手登台,当年让梅哲很惊讶台湾乐手的潜能与可塑性,隔年即辞去芝加哥交响乐团的职位,重返台湾,与几位爱乐人士组建了台北爱乐室内乐团。

梅哲当时已选定台湾是第二故乡,台湾如自己孩子,也将他跟随美国匹兹堡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弗里·莱纳(Fritz Reiner),与在芝加哥指挥的丰富经验带到台湾来,让“台北爱乐”从小规模室内乐团演出开始,逐步打造出完整编制的台北爱乐管弦乐团,只是几年间,便打造出“梅哲之音”,成为台湾乐坛的经典名词。

台北爱乐管弦乐团创团总监享利·梅哲
台北爱乐管弦乐团创团总监享利·梅哲

1990年“台北爱乐第一次前往国外演出,在加拿大温哥华及美国芝加哥登台,1993年至欧洲巡演,在维也纳金色大厅(Musikvereinssaal)登台,成为首个在此音乐圣殿演出的华人乐团。其后于1995年在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厅演出,波士顿环球报乐评家李察·戴尔(Richard Dyer)在评论中更给予乐团“无比震惊”的赞美。2002年再受邀参加世界知名的“布拉格之春音乐节”(Prague Spring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名声在国际上更为响亮。2003年以来,乐团陆续远赴芬兰、爱沙尼亚、俄罗斯、匈牙利、捷克、法国、斯洛伐克、挪威、丹麦等欧洲国家,以及邻近的中国大陆城市上海、大连、深圳,也来过澳门、香港,亦曾在日本福岛、东京演奏。国际乐坛上重要的音乐厅与艺术节,音乐节,都曾有过“台北爱乐”的身影,更是台湾在国际上巡演次数、场数最多的管弦乐团,一个民间组织的乐团能创造出此一纪录,确实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台北爱乐”参与超过百场的国际舞台演出所带出的“梅哲之音”,既代表了乐团的声音与美学,亦是台湾走过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古典音乐从初始到兴盛,留在许多台湾爱乐人士心中终身难忘的记忆。

梅哲与「台北爱乐」生前在台北国家音乐厅演出的留影(照片由台北爱乐提供)
梅哲与「台北爱乐」生前在台北国家音乐厅演出的留影(照片由台北爱乐提供)

百年冥诞连串活动
“台北爱乐”除了演奏古典音乐,更会换上轻易装扮,打出声光幻影,以“大众管弦乐团”之名演奏大众化的普及曲目。回顾过去三十三年,“台北爱乐”经历过无数次场地的困难,曾深陷经费下不足的困窘,但作为乐团的核心团队仍能坚持下来。梅哲在台湾以八十五之龄辞世后,“台北爱乐”仍能秉持梅哲精神,由其在台弟子林天吉接棒,担任乐团指挥。

2018年为享利·梅哲一百岁冥诞的纪念年,乐团特别举办一系列的纪念演出,从年初的莫扎特歌剧《女人皆如此》的半舞台制作开始,用以回顾梅哲对台湾乐坛的开创性,到年中在小巨蛋的“大众管弦乐团”演出,将亚洲区标准舞国际比赛提升到最高规格,这可是源自梅哲对大众艺术推广的决心。而梅哲创立的青少年管弦乐团重回维也纳参赛得到世界第一,更是梅哲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与热爱结出的成果,这确实是在梅哲百岁时的最佳生日献礼。

这次笔者应邀出席的“希望与爱·未竟之境”音乐会,则是作为“台北爱乐”梅哲一百系列的压轴节目。这场节目不仅让人有意外的惊喜,更为音乐发展带出新的课题。

投影科技梅哲“翻生”
这场“希望与爱·未竟之境”音乐会,采用了很独特的形式,这不仅是在音乐会开始时放映了这位犹太裔美国指挥大师当年以台湾为家,组建了“台北爱乐”的生前录像,得以让观众在梅哲过去的演出和访问录像中重睹这位具有个性和传奇色彩的大师的音容,更独特的是,紧接着这段约五分钟长的投影后,音乐厅的灯光保持暗灯下,已安坐在舞台上的乐手起立迎来的指挥赫然是早于十六年前(2002年8月)逝世的梅哲,但见满头白发的大师丰采依然,乐团在他棒下奏起莫扎特的D大调萨尔兹堡嬉游曲作品136。这是莫扎特三首连篇作品“萨尔兹堡嬉游曲”(编号136-138)中最著名的一首。三个乐章合共十多分钟,音乐仍是那样鲜活灵巧,梅哲的指挥带动的“梅哲之音”仿似仍在耳边响起一样!

“希望与爱·未竟之境”音乐会的宣传海报

理智上很清楚地知道,舞台上的梅哲只是一个幻影,但和过去运用投影技术制造出来的幻影效果很不一样,当晚在暗灯下所见,舞台上挥舞着指挥棒的,很清晰地见得到梅哲的面部表情变化,很立体,完全是活生生地在舞台上重现!笔者坐在音乐厅的中段位置(十七排),可以说是看不见任何光影瑕疵!这相信除了是现时的浮空投影科技级数大大提升外,与能邀得专研新媒体科技的艺术家王奕盛及程薇颖参与导演亦有一定关系。如此“像真”的浮空投影科技用在现场音乐会上,看来已带出新的课题了。

就观众角度而言,这次浮空投影科技结合现场乐队演奏的效果的真实感,确实让人有震撼感觉。梅哲仿如“翻生”一样,活现在观众眼前的舞台上,至于在舞台上演奏的乐师角度而言,则会面对新的课题;无疑地,演出前必然会经过排练,负责排练的指挥(新任音乐总监林天吉),便需要对“翻生”的指挥对乐曲的处理有所了解(林天吉是梅哲学生,当较易掌握),乐手演出时才能较易“配合”翻生指挥的“要求”。这次能够做到极佳的效果,林天吉应是幕后“制作”音乐的重要人物。但此中仍含有一个重要的新课题,乐手在舞台上演奏时,大家都知道面对的是一位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幻影,但却必须对应着他的动作变化来配合演奏,在心态上便必然要作出调整,这个过程显然各位乐手会各有不同。这次演出是纪念梅哲百年冥诞的音乐会,曾经和梅哲共事过的乐手,必然较从未和他合作过的团员有更深刻、更复杂,及更动情的感受,回应的演奏亦自然会很不一样。

林天吉与「台北爱乐」排练「未竟之境」音乐会(照片由台北爱乐提供)
林天吉与「台北爱乐」排练「未竟之境」音乐会(照片由台北爱乐提供)
林天吉与「台北爱乐」排练「未竟之境」音乐会(照片由台北爱乐提供)

弦乐慢板悼张龙云
但无论如何,一曲嬉游曲奏毕,大家便有如梦方醒之感。场馆灯光渐亮,梅哲的身影亦消失,大师音容早已远去,那是大家都早已接受的事实,但大师音容刚刚就在眼前,那何尝不是事实呢!这种似真实假,疑幻疑真的感觉,就笔者而言,引发的便是自心底发出的,难以言喻的一种震撼!

这种震撼逐渐消失后,林天吉出场前,在台后先宣布接着演奏巴伯的弦乐慢版,用以纪念在音乐会举行前不久(8月12日),骤然离世的“台北爱乐”前任音乐总监张龙云。笔者与张龙云亦曾有数面之缘,张龙云二十岁即出任台湾省交响乐团巴松管首席,1927年赴美国深造,六年后返回台湾,活跃于演奏、电台节目制、作导播及乐团行政管理,辞世时担任台南艺术学院院长,是位活跃于艺文界、音乐界的活动能手,活动力甚至遍及港澳地区,2011年澳门青年交响乐团到访台湾,亦由张先生接待,当晚一曲奏毕,林天吉肃立台上与全场观众默哀一分钟才退场,向这位华人乐坛与人为善,作出卓越贡献的菁英作出崇高的致敬。

「台北爱乐」前任音乐总监张龙云生前演奏巴松管的丰采(照片由台北爱乐提供)
「台北爱乐」前任音乐总监张龙云生前演奏巴松管的丰采(照片由台北爱乐提供)

林天吉再出场演奏了台湾作曲家潘皇龙早年(1974)负笈欧洲深造前的《枫桥夜泊》。潘皇龙这首管弦乐曲,创作灵感来自唐朝诗人张继的同名诗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台北爱乐”创团之际,梅哲就执意挑选台湾作曲家作品演出,重视演奏台湾本土作曲家作品,正是梅哲生前带领“台北爱乐”作为重点发展策略的工作,是延续音乐传承的必要行动。

马勒第五爱与希望
中休后演奏的马勒第五交响曲,第一部分两个乐章,正是马勒当年肠出血,面对死亡下所创作,而第四乐章至为流行的弦乐慢板,却是他邂逅后来成为他太太的亚尔玛(Alma Schindler)后,看到了爱情、看到了希望,向亚尔玛的求婚书,这正好配合这场音乐会的标题《未竟之境—希望与爱》的主题所在。但更重要的是,梅哲是爱乐的,更是爱台湾的,他当年将喜爱的马勒第五交响曲的“台北爱乐”音乐会取消,将费用全数投入在当年台湾921震灾的救援重建上。在他百岁之际,重现他当年未竟的愿望,完成他当年因为921大地震而取消指挥马勒第五交响曲的未竟之境。而“梅哲再现”非仅他的身影重现,更是再现他和台湾这块土地的爱及大家对他的感念。

这场音乐会的独特,也就在于这众多与一般音乐会众多不寻常的因素,都紧紧扣着梅哲这位后半生奉献给台湾的指挥大师,以此来纪念他的百年冥诞,亦确实是前所未见的至为独特的设计。

观众亦面临新课题
对笔者而言,“翻生”的梅哲所带来的迷思才是大师百年冥诞最具启发意义的设计。他的“翻生”已意味着在影音技术走入市场后,DVD的面世,为无数指挥大师,及很多歌唱家、演奏家留下影音纪录,这些影音纪录都可运用浮空投影科技,结合现场演出,让众多已离世的音乐家得以在舞台上“翻生”了。看来,在不久的日子内,大家都有机会在音乐厅中重睹卡拉扬、苏堤、伯恩斯坦等大指挥家,卡拉丝、夏里亚宾、斯义桂等歌唱家,和众多大师级的演奏家,结合现场演出,再在舞台上向后人展现生前的风采了,如此看来,观众以何种心态去看待这样结合出来的前辈大师的音乐,那亦当是新的课题了。

由此而观,传奇的“台北爱乐”这场富有纪念性的奇幻音乐会,又一次展现出传奇乐团的开创性,而离世多年的梅哲,相信亦无法相信在他死后仍可以为音乐发展作出贡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