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动我心

2016-1-20 15:05| 发布者: moyo仔| 查看: 1588| 评论: 0 |原作者: 范登堡

简介:黑胶之美,尽在弦乐。 这当然是我的一家之言,虽然有失偏颇,倒也是我这些年的听乐心得。大动态的乐队作品,用黑胶唱片当然可以播得很好,但是对于播放器材的要求很高。TARLEC公司出品的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编 ...
黑胶之美,尽在弦乐。

这当然是我的一家之言,虽然有失偏颇,倒也是我这些年的听乐心得。大动态的乐队作品,用黑胶唱片当然可以播得很好,但是对于播放器材的要求很高。TARLEC公司出品的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编号10041),在混音时加入了真实的加农炮声音。播放这段炮声时,十个唱机有八个会跳针。霍洛维茨重返莫斯科的音乐会现场录音(DG 419499-1),黑胶唱片A面最后一首,斯克里亚宾的D大调练习曲,据说只有用直切唱臂播放,才不会有高音区声音发“噼”的声音。而即使是一支普通的直切唱臂,价格也抵得上一台高档的CD唱机了。这主要和黑胶唱片的制作工艺有关,类似爆炸的声音,要求音槽之间的间距较宽,音槽的走向也不像普通录音那样是平滑的,强光下还能看出一些棱角来。这对于唱头的循轨能力当然会有极高的要求。如果专门喜好听那种炮弹开花的炸响,还是选择数码播放设备较好,至少性价比更高。


卡萨尔斯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33转唱片德版头版封面。这是EMI“难忘的艺术家”系列之中的一张,也是后来所有炒冷饭翻录历史录音的鼻祖。

意大利大提琴家麦纳迪在EURODISC公司录制的巴赫大无之中的一张。这套录音也有立体声版,但是与单声道版比起来,效果相差无几。

估计我不是唯一喜欢选黑胶听弦乐的人,因为相当多的高价黑胶唱片都和弦乐相关。且不说所有黑胶乐友都想收一套的巴赫大提琴、小提琴无伴奏组曲(经常简称为“大无”“小无”,总让我想起几十年前常提的“灭资兴无”),乐队作品中最红的,马上能想到的,也是柯岗和奥依斯特拉赫在哥伦比亚录的那几套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室内乐作品,只要和大无、小无,甚至大提琴、小提琴奏鸣曲挨得上关系的,也都是价格不菲。其中的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更是贵片林立,越是小公司出版,(相对而言)不知名音乐家演绎的,就越贵。像瑞士女大提琴家Nyffenegger在Armida公司出版的三张一套巴赫大无(编号115-117),估计手里攥着一两千美元,也不容易买得到。


意大利籍大提琴家雅尼哥罗在西敏寺录制的巴赫大无,单声道录音。

收录巴赫大无的黑胶唱片虽然普遍昂贵,倒也不完全是炒作的原因。黑胶唱片播放大提琴,本来就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即使是入门级器材,也能听到中频丰满,低频厚重的好声音。估计这与黑胶唱片的发声规律有关,数码的声音毕竟不是通过唱针震动而来的,听起来还是有尖锐、轻薄之感。(相反,我认为CD播钢琴录音,特别是数码录音,就有黑胶不能比拟的优势。) 不过也不是每张大无都是天价,其中较常见,价格又较为平易近人的反而是20世纪最著名的大提琴宗师卡萨尔斯演绎的版本。这套录音制作时间是上世纪30年代,最早发行的是78转唱片,到了密纹时代又重新发行,所以也谈不上什么头版。EMI德国分公司Electrola的副牌Dacapo出版的一盒三张唱片,是70年代再版的,算不上少见,在国内几百块钱就可以买到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说明黑胶的价格和艺术价值在很多情况下并无关联。有一些大无的单张,碰得巧的话也能以合适的价格收到,比如我就曾在一堆普通唱片中找到过一张哈农库特用古大提琴拉的大无第5、第6号,还是法国著名小厂牌Harmonia Mundi的精心制作。不过这要看运气了。


霍尔舍与奈合作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立体声录音。德律风根也曾经发行过更早的单张唱片,更为罕见。

霍尔舍的第二版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
钢琴是德穆斯。


傅尼埃与古尔达在DG合作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立体声录音。

霍尔舍在德律风根录制的大提琴小品集锦,这是很罕见的唱片。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的录音很少,搜碟难度指数也很高。名满天下的罗斯特罗波维奇和里赫特在飞利浦的录音也是再版无数,后期发行的唱片还是比较容易找到便宜货。不过这一录音我自己听下来,无论从演绎还是制作上,似乎有点难负大师和大牌唱片公司的盛名。倒是一些小公司的制作给人更多地惊喜,比如MPS/BASF为大提琴家霍尔舍(Ludwig Hoelscher)和钢琴家德穆斯(Joerg Demus)录制的贝多芬大提琴钢琴奏鸣曲全集,就是一套让人击节赞叹的好唱片。霍尔舍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过气音乐家,在目前这个信息泛滥的世界里,关于他的资料竟然如此之少。我手边的两本音乐家词典,一中一英,都没有收录他的信息。到网上去查,只有德国Wikipedia有他的生平介绍。这一切均为现代录音工业所造成。傅尼埃、或杜普蕾,更多地为大众(其实古典乐迷本身就是小众)熟知,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投靠到大唱片公司之下,进入了CD年代还能不断地再版。霍尔舍早年间倒是为DG录了几张唱片,担纲得还是一些重要曲目,比如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鸣曲(他录过两次,分别为单声道和立体声),但那时的古典黄牌还是一家影响不出德国的中型唱片公司。后来DG发达了之后,好像觉得早年签约的一些艺术家,比如像伯格(Erna Berger)、哈斯(Monique Haas)、里曼(Fritz Lehmann)等,都是老家的亲戚,不太愿意提起,连麦纳迪这样的大宗师的录音都一律锁在资料室里(最近韩国DG才开始发行他在DG所有录音的CD版本),相比起来,霍尔舍只算个小字辈,更是理所当然地被DG忘掉。他同时也给当年另一家主流德国唱片公司德律风根(TELEFUNKEN,也兼任迪卡在德国的分部,后来合并为TELDEC)录音,包括在凯尔伯特(Joseph Keilberth)棒下和汉堡爱乐录制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在如林的版本之中有最好的德大协之称。不过他没和英版DECCA宽标搭上什么关系,这样国内知道他的人至少少了一大半。到了晚年,他索性归隐到MPS这样的小公司,也不经常录音,所以他被CD时代所遗忘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虽然他到了96年才过世。说回到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他一共录过两套,早年是和德国女钢琴家奈(Elly Ney)合作的,奈是性格很强的演奏家,又是前辈,所以霍尔舍的琴声听起来有点像伴奏。和德穆斯这套是他晚年功成名就之后的作品,发挥得明显更肆意洒脱,而且运弓果断,干净利索,一点也听不到年龄的影响。德穆斯的钢琴撑起了半壁江山,但又不显山露水,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无愧他“维也纳三杰”之一的美誉。在我收集的20多套贝大奏全集中,我个人认为霍尔舍和德穆斯这套是最好的,甚至不用加上“之一”。有一次我请一位前辈乐友也来听一下这个版本,他也是满口称赞,虽然之前他没有听过霍尔舍。

霍尔舍的唱片数量本来就少,存世也不多,他的录音在国际黑胶市场上都是抢手货。他在德律风根还留有一张大提琴小品(BLE 43071),都是些脍炙人口的名作。这种唱片就是典型的藏品了,需要在Ebay上高价搏来,只想淘冷摊,凭运气,那得逞的几率就很小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