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伴奏,也能奏鸣曲

2016-12-23 15:01| 发布者: ywen| 查看: 2540| 评论: 0

简介:可能大家都觉得,“小提琴奏鸣曲”这个体裁,除了有个“主”,还得有个“伴”,这个“伴”当然就是伴奏的意思了。在很多人的聆听习惯中,“伴奏”一般都和钢琴这种乐器划上等号,熟悉巴洛克音乐的朋友们应该还会知道 ...

可能大家都觉得,“小提琴奏鸣曲”这个体裁,除了有个“主”,还得有个“伴”,这个“伴”当然就是伴奏的意思了。在很多人的聆听习惯中,“伴奏”一般都和钢琴这种乐器划上等号,熟悉巴洛克音乐的朋友们应该还会知道羽管键琴也是会用在伴奏上的……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Beethoven's Violin Sonata)和贝多芬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奏鸣曲(Beethoven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是不是同一样东西?

答案是“是”,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同一样东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名字?

其实,一般在乐谱上是不会出现“Violin Sonata”这个名称的,在古典主义时期开始之后,我们经常说的“小提琴奏鸣曲”,正式的名称应该是“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奏鸣曲”(Der Werke pour Violin und Klavier),这意味着,小提琴和钢琴之间并不存在从属关系,尽管两种乐器在舞台上一前一后,但它们却各有千秋。而“小提琴奏鸣曲”这个词,只是一种简称而已。

至于是否有小提琴“主奏”而钢琴“伴奏”的作品呢?有,一般这些叫“小提琴小品”,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于是按下不表。因为我们这篇文章要讲的作品,是由始至终只有一把小提琴在演奏的,没有钢琴伴奏,更加没有羽管键琴伴奏。“画公仔已经画出肠了”(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自然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尤金·伊萨伊的无伴奏小提琴作品。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

巴赫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 l001-1006,大约1720年作于德国的克滕。

这六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颠峰。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巅峰。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的出版顺序是:奏鸣曲第一号、 组曲第一号、奏鸣曲第二号、组曲第二号、奏鸣曲第三号、组曲第三号如是交错出版。 为什么如此呢?这三首组曲地形成虽然不规则, 但三首奏鸣曲却很明显地为一个统一架构,是自成一套系统的作品。 是因为调性安排的关系吗?这六首确实可以找到调性的关联,但却是组曲、奏鸣曲自成系统。因此这样的出版顺序可以推论为: 巴赫意欲将这六首统一为一组作品,避免明显的分为组曲和奏鸣曲两组,而且如是交错出版也使这六首的安排不致太单调。


米尔斯坦的“小无”

很多人接触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的第一张唱片,可能是米尔斯坦在DG留下的录音,DG后来把它归在著名的大禾花系列中,乐迷们很容易买到,也不至于绝版。米尔斯坦的这个录音,真正算是第一次让我们了解到巴赫这部作品有着何等的恢宏气度。 巴赫的这六首无伴奏小提琴曲,在业已成名的小提琴家们心目当中自然是一座神圣的山峰,将永远吸引人们前去攀登。不过事实是,并非任何一位已经名满天下的小提琴家都能如愿以尝的,这不仅仅是技巧问题。论技巧,当代的帕尔曼是演奏巴赫“无伴奏”的最佳人选之一,听他的录音,似乎一切都来得非常轻松,以至于他轻而易举就拿下了六首曲子。但巴赫的厚度和广度呢?虽然我们有理由认为这已经是帕尔曼最认真的一个录音了。听墨西哥小提琴家谢霖的唱片,感觉上他是不惜泼洒自己的情感线条来构筑一个巴赫的世界。谢霖的演绎是伴随着他强烈的感情的,其中如A小调中的行板、C小调中的广板,就犹如面对圣母的祈祷般动人,总体上的感觉是极其清高,是神清气爽。格鲁米欧就稍稍圆润,将棱角掰韧,因而显出一幅雍容之象来,这是他的涵养之功。


格鲁米欧的“小无”

伊萨伊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实在太过巅峰,以至于在这套作品问世之后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几乎没人敢写小提琴的无伴奏作品,巴赫的气场就摆在了那里,唯一敢“顶着”巴赫的气场这么做的,只有尼可莱·帕格尼尼。但是帕格尼尼也是让人服气,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在某一段时间内是几乎无法演奏的。没办法,别人患肢端肥大症,手都是畸形的,他患肢端肥大症,手却一点事情没有,反而还成为了小提琴演奏艺术的一座高峰,要是说自己没有跟魔鬼订下契约,在当时谁会信啊。

不过正如标题,虽然同样“无伴奏”,不过帕格尼尼的只是“随想曲”,并不是我们要说的“奏鸣曲”。巴赫之后的另一套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得一直等到将近二百年后的尤金·伊萨伊。


伊萨伊

伊萨伊1858年7月16日出生于比利时列日(Liege),他四岁时启蒙于他的父亲开始学习小提琴,1865年进入列日音乐学院,在1873年进入巴黎音乐院跟随波兰小提琴家、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学习,并于1876-79年之间到布鲁塞尔跟随比利时小提琴家、作曲家维厄当学习。这两位都是当时的小提琴界泰斗。


维尼亚夫斯基

维厄当

1879年,他进入柏林的一个乐团当首席,很受约阿希姆的赏识。1882年他与安东·鲁宾斯坦到北欧和俄罗斯演出,他本人曾表示他在这段期间受安东·鲁宾斯坦的影响与教诲许多。1883—1886年他寓居巴黎,并结识了许多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其中包括:弗兰克、肖松、福雷、圣-桑及德彪西。也因为他算是当时最有名且杰出小提琴演奏家,所以这几个作曲家便分别写了曲子题献给他。包括弗兰克的《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肖松的《音诗》及《小提琴协奏曲》与德彪西的一首弦乐四重奏。

伊萨伊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可以说是现代无伴奏小提琴作品的一座高山。六首作品分别献给当时六位最顶级的小提琴演奏家们——约瑟夫·西盖蒂、雅各布·蒂博、乔治·埃内斯库、弗里茨·克莱斯勒、克里克伯姆、曼纽尔·奎罗加。这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和风格,它不但使用了传统奏鸣曲的写作手法,还吸收了巴赫复调音乐、印象派音乐的创作特点,而且还极富戏剧性、独创性等一些现代主义的音乐特点。这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初听起来可能觉得难以入耳,但是只要慢慢听,你会发觉现代音乐的语汇,还是很有意思的。伊萨伊运用现代的作曲技法,对音乐的主题、力度以及节拍、节奏等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和多样性的创作,对比的中多用冲突,这让音乐产生巨大的张力,音乐情绪也有着非常强烈的变化。

伊萨伊创作这组无伴奏小提琴独奏作品的最初动议,就是西盖蒂提出的,所以伊萨伊把整套作品的第一首奏鸣曲献给西盖蒂。全曲包含“广板”、“赋格”、“诙谐曲风格的小快板”和“终曲”四个乐章。在总体风格上近似巴赫。第二首,含有“缠绕”、“忧郁”、“死之舞”、“复仇女神”四个标题性作品。

第三首,仅有一个乐章,演奏时间也只有六分钟。但在“叙事曲”的标题下,充分表达了伊萨伊对艾涅斯库的尊敬、友好和回忆。丰富的半音运用,显出受巴托克风格影响的痕迹和某些无调性特征。在整套作品中,这一首最为著名。

第四首,有“阿列曼德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和“终曲”三个乐章。在某种程度上,它更接近巴洛克风格的“组曲”。第五首则只有“曙光”和“乡村之舞”两个乐章,全曲具有一定的印象主义风格。第六首,E大调,和第三号奏鸣曲一样,也只有一个乐章,音乐具有西班牙或吉卜赛风格——因为曼纽尔·奎罗加是西班牙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