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第九交响曲

2016-12-2 16:58| 发布者: ywen| 查看: 2555| 评论: 0

简介:历经两个星期的写作之后,我们终于到达这趟旅程的终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 贝多芬的第八和第九交响曲之间,足足隔了10年。在这10年之间,贝多芬完成了从中期到晚期的跨越,从降B大调第二十九号钢琴奏鸣曲 ...

历经两个星期的写作之后,我们终于到达这趟旅程的终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

贝多芬的第八和第九交响曲之间,足足隔了10年。在这10年之间,贝多芬完成了从中期到晚期的跨越,从降B大调第二十九号钢琴奏鸣曲开始(有说法认为是从第二十八号钢琴奏鸣曲开始),贝多芬就双脚离地,开始了他“开天眼”一般的晚期创作生涯。

贝多芬将毕生功力注入第九交响曲。在写前八首交响曲时,他一定还没有想过要写第九。头八首交响曲,如我们从第一首观察,类似海顿于莫扎特的作品,气氛欢快;而第八首的愉悦,正好可以作为一个收场,可以说首尾呼应,之后就告一段落,顺理成章。然而第九交响曲却在1824年横空出世,这部交响曲从每个角度看,都截然不同于以往。它体型巨硕,而且在终章已经超越了器乐的极限,有合唱、清唱剧式的咏唱等等。


第一乐章已经是非凡之笔,主题并不直接出现,它是慢慢形成的。从铜管升起的纯五度音程,像是上帝之灵运行在水面(语出《旧约·创世纪》),四度与五度音弥漫在空中,慢慢融合,突然主题以雷霆万钧之势出现了,就像水面的迷雾一下子被拨开,一座雄伟的山峰毫无预兆地占据了你的视线范围。之后出现一系列稍具旋律性的主题,所谓的“抒情主题”,属于第二主题。发展部改变了主题,使之变得有点善感,更浪漫化,很像德沃夏克,略带波西米亚风味,虽然还算不上纯粹波西米亚式的。随后出现长篇的赋格段,极具戏剧性,而且每个声部都适时略略加快了速度。

从赋格段开始,整个发展部也已指明了,在结尾将会发生什么。贝多芬在稍早时就勒住了缰绳,在赋格段开始时,他已点明:“马上有大家伙要来了,注意啦!”这个大家伙就是再现部,第一乐章的高潮,贝多芬所做的在当时闻所未闻:渐强一直持续加强,而此前的弱奏,则不可避免地将音乐导向这个足以让你不寒而栗的段落。

第二乐章实际上是一部迥异的谐谑曲,在这个乐章里,虚幻的、怪诞的形象在舞蹈节奏下互相追逐与交织。与前后两段的不安和多少有些慌乱的戏谑比,中间有一段田园诗般幻想的陈述。而对于慢乐章,蒂勒曼与凯泽有一段关于这个乐章演绎的精彩讨论,我觉得没有被这几段话更合适的解读了:

凯泽:第九交响曲的慢乐章是一个著名的柔板。该柔板已超越普通人性的范围,它不在乎感情,不在乎幸福,它超越了仅仅主观的领域。庄严犹如赞美诗,精美而缓慢,从头到尾高度肃穆,没有一丝忧郁,没有多余表情。伯恩斯坦的诠释具有奇妙的敬畏感,他演绎的柔板前二十小节足足持续了3分钟,相比,蒂勒曼只使用2分钟,差别太大了。不过,蒂勒曼并没有指挥得太快,只是伯恩斯坦处理得太慢了。

蒂勒曼:要怎样处理这样的慢乐章呢? 你可以试试非常浪漫化的方式,我敢肯定效果会很棒。但经过了前两个如此惊人的乐章之后,你已经来到了一个关键点。在这里,如果你可以少输出150%,不是也一样有效吗?这的确是一片神圣的肃穆,但如果你太严肃地处理它,过头成了呆板,就成问题了。这座名为第九的高峰中有嶙峋陡壁、深邃山谷,但是,它也有绿洲。

凯泽:瓦格纳曾说——慢乐章就像安息日,它让人彻底放松,费时再长也没关系。而在音乐会中,你还能体会到演奏慢板时,观众的心态变化。音乐会刚开始后,厅里没全静下来,有节目单掉在地上,糖果纸发出沙沙响等等。但等到慢板出来,整个大厅总会在此时猛然变得宁静,人们会和音乐一起呼吸。如果你想让音乐打动听众,这可是最佳时机。

蒂勒曼:在演奏慢板时,曾有争论关于弦乐该用多少揉弦,很有趣。有一次,我跟一位小提琴手谈到这点,他说:很清楚,揉弦应该用得恰到好处。这话没错。想到我的乐手们是这样热爱演奏音乐,真是太美妙了。一个指挥只能努力做到和他们一样棒才行。

凯泽:不光是乐手,指挥也得像亲手在演奏一样。富特文格勒、克伦佩勒、尼基什都是这么做的。这个过程像是某种渗透式的传达。

蒂勒曼:我站在台上,对自己说: 这个指挥台,面对管风琴,曾有多少大师站在这里,和维也纳爱乐合作,指挥同一首贝九。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但我也有野心,我想加入这个行列,否则我绝不会站到这里。的确,只有极少数地方才让指挥有这种感觉,你会对自己说: 想想看,有谁曾在此指挥过同样曲子,他们也许正看着我呢。

众赞歌一般的终曲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乐章,起始两部分有介绍性质。一个暴烈急速的引子作为开头,低音弦乐演奏出宣叙调旋律,然后之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依次重现,但都被低音弦乐打断。之后它终于独自弱奏出主题(即“欢乐颂”的旋律)。第三部分是乐队对主题的加强、变化和升华。

第四部分,暴烈的引子短暂重现,然后由独唱男中音唱出宣叙调旋律,以及主题。第五部分中,主题被合唱、独唱、乐队装饰、变形,并在高亢的齐声歌唱中结束。第六部分以军乐形式奏出,主题旋律相同,但节奏由四四拍变成了八六拍,造成奇特的变化。第七部分是有两个主题的赋格段,加入了复调的色彩。第八部分是大合唱和乐队对主题的重申。

第九部分呈现出了另外一个主题“拥抱吧,万民”,速度标记“庄严的行板”,有典雅的戏剧性。第十部分两个主题经过必要的修正然后同时出现,并以复调形式缠绕在一起。第十一部分重现了第九部分的戏剧性元素。第十二部分是对欢乐颂首句的再次配乐,更强调了快乐的气息,合唱结尾处,有四位独唱家的柔板四重唱。

之后直到结尾是宏大的尾声,又有三个部分,以欢乐为中心,经过热烈的快板和庄重缓和的壮板,到达鼎沸的极急板,在嗡鸣的欢腾气氛中结束。


指挥完第九交响曲之后,伯恩斯坦去拆柏林墙

唱片推荐
DG 里奥纳多·伯恩斯坦指挥 1989年两德统一现场录音
这是最著名的第九交响曲实况之一。当时是1989年12月,为庆祝两德统一,由伯恩斯坦联合了纽约爱乐、伦敦交响、巴黎交响等多个世界级乐团组成的庞大乐队演奏第九交响曲实况。当时柏林墙刚刚拆除,伯恩斯坦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在柏林举行了这次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音乐会,因此这次演绎被永载史册。这是最著名的《贝九》实况之一,特别是第四乐章,指挥家将“欢乐颂”改名为“自由颂”,上千人组成的庞大合唱团的演唱更加令人震撼不已,气势磅礴以及极具历史纪念意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