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小号:是谁, 为小号写歌?

2016-11-17 10:48| 发布者: ywen| 查看: 2086| 评论: 0

简介:在音乐词汇学里,每当看到“歌”(Songs)这个词的时候,总会让人眉头一皱,毕竟明显还是叫“作品”(Pieces/Works)比较合适。不过其实这个词用起来也没错,毕竟首先还真是有人为小号写歌;另外,当你用“是谁,在 ...

在音乐词汇学里,每当看到“歌”(Songs)这个词的时候,总会让人眉头一皱,毕竟明显还是叫“作品”(Pieces/Works)比较合适。不过其实这个词用起来也没错,毕竟首先还真是有人为小号写歌;另外,当你用“是谁,在敲打我窗?”的调来唱“是谁,为小号写歌?”明显就比“是谁,为小号写作品?”来得顺溜多了,是吧?

那么既然谈到作品,那说明这篇文章将会包含两部分内容,那就是作曲家和作品。这意味着这会是一篇按照时间轴排列的文章,我们将会为大家介绍这些小号在其中展现其独特色彩的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是小号摆脱作为军队和礼仪器具成为乐器的开始。不过当时的小号依然是自然小号,所以很难作为独奏乐器使用,一般是作为管乐团的一部分。

根据研究早期音乐的专家们的研究,这些铜管乐团最常见地是用于剧院之中。而小号在当中表示的内容,多是表现礼仪性的信号,以及表现戏剧中军队行进的变化,或者骑士决斗的信号。

不过至于实际上到底是谁开创了为小号写作作品的先河,恐怕只有深入挖掘文艺复兴音乐史的人才能说出个眉目。但是小号开始为大家所重视的信号,应该归功于意大利小号演奏家吉劳拉莫•方替尼(Girolamo Fantini),他在1638年写作了著名的《小号学习与演奏法》,确立了小号演奏的理论基础。


吉劳拉莫•方替尼

《小号学习与演奏法》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大家可能不知道,伟大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对小号的运用是非常多的——虽然同样也只能是在乐队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体裁,应该就是各种清唱剧和康塔塔这些宗教作品了,但是这些作品却并不是为小号而作的,小号只是在其中担当一个声部,人声、弦乐和通奏低音才是巴赫看重的东西。不过,巴赫还是有那么一些为小号——尽管并不是单纯为小号而作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我们经常听到,不知道你是否会一拍脑袋:“啊呀,原来这部作品是为小号而作的呀!”


《勃兰登堡协奏曲》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一套管弦乐组曲,属于当时流行的大协奏曲体裁,是作曲家最负盛名的管弦乐作品之一。《勃兰登堡协奏曲》一共有六首,每首的乐器组合各不相同。从这组乐曲中我们能体会到巴赫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与杰出的作曲技能。这组乐曲被瓦格纳称为“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其作用可以说是巴洛克时代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南》。

这六首大协奏曲是巴赫同类作品中最伟大的杰作,也是他自由发挥其技能的最佳范例之一,被后人称为是所有合奏协奏曲中最优秀的作品和巴洛克协奏曲的典范。这个时期正是巴赫创作的顶峰,作品丰富而优秀。在这组作品中,巴赫以鬼斧神工的熟练技巧展开动机,而除了创造纯粹的欢愉之外,并无其它任何意图。巴赫动员了当时所有可能的乐器编制,同时更借助了巧妙的乐思应用。

《勃兰登堡协奏曲》中,为小号而作的作品是《F大调第二号勃兰登堡协奏曲》,除了小号以外,巴赫在这首协奏曲中还加入了直笛,双簧管,小提琴这三件独奏乐器。乐队一方则是弦乐器和通奏低音。高音小号是巴赫时代独有的乐器,在巴赫死后基本上销声匿迹了,现代人为了重现巴赫作品当中那些辉煌灿烂的高音小号段落,特别参考当时的资料,重新设计了这种乐器,并将其命名为“巴赫小号”。在第二号勃兰登堡协奏曲里面,无论是第一乐章灿若星辰的宣言,还是第三乐章呈示主题那嘹亮的号角的声音,都离不开巴赫小号独特的音区和演奏家出色的技巧。

第二号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曾作为人类音乐的代表之一被刻录在一张唱片上,随着“旅行者2号”一同飞向外太阳系,不知道在它20亿年的寿命之中能不能找到远方的知音呢。

约瑟夫·海顿
海顿的《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非常流行,人们对它的熟悉程度丝毫不亚于《惊愕交响曲》或者《皇帝四重奏》。可以肯定的说;它是海顿在协奏曲领域的最高成就,也被普遍认为是作曲家最优秀的一部器乐协奏曲。在音乐史上原本便为数不多的小号协奏曲中,海顿的这部作品更被认为是同类作品中的瑰宝!


海顿对小号这件乐器发生兴趣是在1795年。这一年他在第二次赴英国旅行中,在伦敦观看了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里面有一首男低音的咏叹调《号角将要吹响》,用小号助奏,产生的艺术效果很令人赞叹。海顿对《弥赛亚》这部伟大的作品感佩至深,对里面小号的使用也留意在心了。1796年,维也纳宫廷乐队中的小号手安东•魏丁格拿了自己新设计改进的“键孔小号”来见海顿,这位小号手是海顿的好朋友,和海顿一样,也是一位热衷于革新实验的人物。“键孔小号”可以吹出音阶中所有的音(这之前小号只能够吹出主音和几个泛音,吹不出完整的音阶,更无法自由转调)。出于对魏丁格的友谊,也由于实验性乐器的诱惑,海顿写了这首《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


捷克小号演奏家彼得·萨克沃用现代小号演奏的海顿小号协奏曲唱片

德国小号演奏家马库斯·翁瑟切用本真乐器演奏

《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是传统的协奏曲三乐章结构,按照快、慢、快的原则布局。全曲光辉四射,富于青春活力,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小号辉煌灿烂的音色特性。第一乐章是快板乐章,海顿并不急于掀起音乐的波澜,采取欲擒故纵的办法,先抑后扬,以很轻的力度由弦乐奏出主题,独奏小号加入以后,与乐队展开竟奏,逐渐推向高潮。第二乐章是歌唱性的行板,音乐富于沉思性。在这个乐章里海顿发挥了魏丁格尔的新乐器能演奏半音的特性,而且尽量发掘它的潜能。他让小号在音乐进行中向远关系调转移,还在走向中用半音阶向前过度,这是自然小号和接管小号跟本不可能做到的。这样几近奢侈地使用音符,使人觉得海顿是在一个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里享受。第三乐章是灿烂的终曲乐章,这部协奏曲就因为这个乐章而远播四海,成为海顿全部作品里最流行的一部。这个乐章的正主题旋律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曲调,许多种古典音乐旋律辞典里收入这条旋律,国外的电台广播里常采用小号演奏的这段音乐做时段或栏目的开始曲。所以,说海顿的这首小号协奏曲是他所有作品里最流行的一点也不过分。在这个乐章里照例留下一段空白的华彩乐段,任由小号独奏者去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演奏技巧,表现自己的音乐气质。

胡梅尔
胡梅尔是与贝多芬同期的著名作曲家,老实说,这位作曲家其实也是古典主义时期出色的作曲家之一,只是古典三杰——海顿 、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名气太大,以至于一直不是很为人所知。他的《E大调小号协奏曲》,与大名鼎鼎的海顿小号协奏曲相比丝毫不显逊色,充满着古典主义时期特有的明朗、幽默以及优美气质。实际上这部作品原本应该叫做《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因为这首协奏曲后来被人们演奏时,都习惯于提高半个音,由此而变成了E大调。因为这样的话音色可以更明亮,演奏起来也更方便,容易产生好的演出效果。海顿是以当时改进的活塞型小号为基础,写下了自己传世的小号协奏曲。实际上胡梅尔也是这样,因此两部相继问世的作品在篇幅、风格等方面都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被誉为古典小号作品中的一对姐妹花。不过胡梅尔的名声,显然不如海顿那样显赫,所以他的这部协奏曲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功,作品沉寂了一百多年后直到1958年才由上世纪另一位优秀的小号独奏家Armando Ghitala进行了首演,并一举以作品本身出色的表现力获得了在古典音乐界应有的重要地位。


胡梅尔

艾丽斯·巴尔松的海顿和胡梅尔小号协奏曲唱片

阿鲁秋年
阿鲁秋年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乐迷来说,这个名字很可能与他们第一次接触小号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譬如说在现场听过这首曲子。阿鲁秋年的这首小号协奏曲篇幅不大(总长为17分钟),为连续的三段。第一段为“行板-有活力的快板(Andante - Allegro energetico)”,乐曲的开始,在略带紧张的弦乐的烘托下,小号彪悍地冲了出来,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具有异国风情的引子。这个略带即兴感觉的前奏,从一开始就表现出非凡的气质,并需要独奏家具备高超的技术去展现和把控。在此,乐手精湛的技术和独到的魅力早已展露无遗。随后,活力四射的快板旋律就像中亚荒野中的骏马奔腾而出。独奏小号嘹亮的主旋律,仿如一道道银光,从色彩斑斓的管弦乐队中射出,熠熠生辉,耀眼夺目!这段旋律无疑是让人振奋并刻骨铭心的,阿鲁秋年自己评论道:“这风格可以说是我的一般作品中所特有的,这里没有使用任何民间旋律。所有音调和主旋律特性都力求使这部作品具有普遍的人类价值,能被全世界的人所理解。”但在那活跃音乐的里还是充满了亚美尼亚的血液,让笔者不禁联想起自己所喜爱的哈恰图良作品芭蕾舞剧音乐《加雅涅》。


阿鲁秋年

哈恰图良《加雅涅》唱片

接下来是速度转慢的第二段“稍慢(Meno mosso)”,这是精华中的精华,在此更是充分地表现出小号少见的另一面——柔美细腻。加上了弱音器的小号在秋蝉般丝鸣的弦乐伴奏下,低吟浅唱着一段感人的旋律,不禁让人如痴如醉,浮想联翩最后是热烈奔放的第三段,第一段的那个主题旋律又在此重复,而此时则更加热烈,在不断地推高之后,迎来了结尾那段辉煌的大华彩乐段。阿鲁秋年其实很早就酝酿此曲,本想写给亚美尼亚爱乐乐团的小号首席瓦塔萨里扬,但不料此人死于战争。在1950年写成此曲时,阿鲁秋年并没有把此曲题献给任何人。直到1977年前苏联小号演奏大师多克希泽谱写了一段优秀的华彩后,阿鲁秋年才决定把这部作品题献给多克希泽。正是由于多克希泽的大力推广,使得阿鲁秋年这部作品享誉世界。成为公认的三大小号协奏曲之一,也是跻身经典行列的极少数20世纪作品之一!


阿鲁秋年小号协奏曲唱片

马迪亚斯·霍夫斯演奏阿鲁秋年小号协奏曲的现场录音

为什么这首曲子能得到如此的评价呢?纽约爱乐乐团小号首席史密斯曾这样描述这部协奏曲的魅力:“这部作品在小号手中变得如此流行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是一首华丽的曲子。它非常具有吉普赛、俄罗斯、亚美尼亚的风格特征,配有感情充沛的美妙旋律,并且充满激动人心的诸如快舌音那类的技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