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第三交响曲

2016-10-28 09:59| 发布者: ywen| 查看: 1627| 评论: 0

简介:贝多芬的“标题音乐”总是最为大众所知的作品,不论这些标题是自己亲自写上去的,还是后人“强加”上去的。标题的好处,便是大家能很直观地知道这个作品大概是说些什么的,而不好的一点,便是这个标题局限了视野,大 ...

贝多芬的“标题音乐”总是最为大众所知的作品,不论这些标题是自己亲自写上去的,还是后人“强加”上去的。标题的好处,便是大家能很直观地知道这个作品大概是说些什么的,而不好的一点,便是这个标题局限了视野,大家只会对这个标题煞有其事地分析,却并不试图触及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贝多芬的第一部“标题音乐”,是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于是很多音乐散文开始挖掘贝多芬这部钢琴奏鸣曲是如何悲怆,却根本不从贝多芬的整体出发,真是贻笑大方。

在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之后,是第三交响曲“英雄”。与“英雄”交响曲相关的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在十八世纪末,“英雄”和“英勇”这样的词远不像今日用得这么频繁。而恰恰对于许多德国人来说,像席勒、荷尔德林、歌德等人都被法国大革命所吸引,他们对拿破仑深深着迷。但当拿破仑不再只是想当民主使者,而是加冕做皇帝时,贝多芬撕碎了送给拿破仑的献词。从那时起,这部交响曲只称为“英雄”,而非“拿破仑交响曲”。当1821年拿破仑去世之后,贝多芬说:“我早在十五年前,就在音乐上谱写了拿破仑之死!”


电影《英雄》海报

他说的是第二乐章“英雄葬礼”。从逻辑上似乎解释得不过来,但且不要先纠结这个“英雄”是指拿破仑本人还是他身上的革命精神,反倒是可以看出贝多芬在音乐中灌注的叙事:英雄死了,人们抬着他的灵柩缓步行进。在这个乐章的最后,贝多芬展现他的高超创意:在炽热的插段后,主题再现,空气中笼罩着灾难的氛围。小提琴在降D大调上的抒情旋律试图给予安慰,这是贝多芬不可思议的灵感,非常具有歌唱性。当主题再现的那一刻,你能意识到葬礼进行曲的对象是个人,描绘的是他的死亡,所以主题变得极弱,有着许多休止符,仿佛是哽咽和喘息。乐章结束,“英雄”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精神会在第三第四乐章中延续。

随着第三乐章中,谐谑曲活泼地奔腾,铜管组炫技的演奏似乎在宣告“英雄”精神从肉体的解脱。贝多芬的芭蕾配乐《普罗米修斯的创造》在第四乐章里面有个很美的主题,它成为《“英雄”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题,基于这个主题作了一系列变奏。变奏曲没有从主题开始,而是始于主题的低音线条。随后,低音线条就好像黏土,灵魂进入后,黏土就化成活生生的人。我们听到了生长的过程,然后普罗米修斯主题出现了,“英雄”重生。

延续的不止有英雄的精神,还有音乐中的那些神奇的渐弱。譬如第一乐章,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前所未有地加入了第三主题,这个位于结尾高潮前的渐弱,实际上是一个极具天才的写法——尽管这种手法到现在已经不再新鲜——渐弱的作用,是为了在最后的高潮之前,营造短暂但又极具张力的瞬间。克里斯蒂安•蒂勒曼说:“最好的情况是,音乐结束时人们说:这指挥家引导我们跨越波谷,他带我们进入更深的谷底,但在最后,他又把我们从低谷带出。”.所以聆听之时,一定要留意这部交响曲力度较弱的部分,把它与强力的乐段对比。

唱片推荐
Arkiv
约翰·艾略特·加德纳指挥革命与浪漫管弦乐团
这个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是加迪纳于90年代录制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中的一张。加迪纳是继平诺克和诺灵顿后又一位崇尚仿古乐器演奏的英国指挥家。正如其一贯的风格,加迪纳对于第三交响曲在速度上的处理是偏快的(一部分原因是弥补仿古乐器演奏在气势表现方面的不足),第一乐章用了反复也仅耗时15多分钟;第二乐章更是紧凑,13分钟都没用到。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清纯朴实的第三交响曲。在BBC讲述贝多芬排练第三交响曲的电影《英雄》中,所用的就是这一张唱片的音乐。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