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斥着黑暗的会场,被一座功率很小的台灯微微照亮的钢琴,和演奏着钢琴的头发稀疏的钢琴家。当想象以上的场景时,我们脑中也许首先想到的会是晚年时的伟大的李赫特的演出场景。关于这种独特的演出习惯,李赫特给出过他的理由:他不希望观众在演出的过程中由于身边其他的事物而分心,他希望观众能够在这种近乎完全黑暗的环境下将感官完全集中于听觉,从而能听到音乐所传递给他们的最真实的东西。然而今天这篇文章的主角,并不是李赫特。但这位钢琴家却有着和李赫特相似的在黑暗中演出的习惯和初衷,也同样拥有着高洁深刻的个人艺术。他是李赫特的俄罗斯后辈,安东•巴塔戈夫(Anton Batagov)。 巴塔戈夫在1965年出生于莫斯科,13岁时他便已进入了著名的格涅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钢琴,后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深造,跟随著名女钢琴家尼古拉耶娃学习。在1985年全苏联钢琴大赛获得名次和在1986年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获得特别奖后,巴塔戈夫本应会像其他在大赛获奖的钢琴家一样开始自己光明的职业生涯,但是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条和绝大多数钢琴家不相同的发展道路。 "当今的古典音乐圈像是一个出产完美演奏机器的工厂。"巴塔戈夫在他为自己《The New Ravel》专辑撰写的稿件里这么写道。早在他14岁时,他就已经感觉到自己无法融入这么一个音乐的"全球系统"——一个依靠比赛选拔制的、以娱乐观众为目的的浮华的世界。他无法忍受音乐被硬生生地分成两类:比赛曲目和非比赛曲目,他只想去演奏自己想演奏的曲目,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曲目单。生于后斯大林时代、成长于苏联末期的他已经脱离了原来苏联艺术培养模式的条条框框,开始如饥似渴的寻找并开发自己喜欢的音乐。他曾说过:"在各个比赛中获奖对他来说只是‘体制内’正确的路,而他自己的另一半却只属于约翰•凯奇、极简主义和真正的音乐生活。"他是最早将约翰•凯奇、菲利普•格拉斯和斯蒂夫•莱奇等现代派作曲家的音乐引入苏联的人。更令人惊奇的是,他竟然是基思•埃默森、Pink Floyd乐队和Yes乐队的死忠。他对不同音乐类型表现出的广泛兴趣非常直接地体现在了他那风格极简却又元素丰富的作曲中,并催生了他对"音乐本身美感"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又非常清晰地在他对古典作品的演绎上得到了印证。 作为拉威尔音乐的狂热爱好者,我曾经听过很多独特的拉威尔作品的演绎,但大多数的"独特"并没有超脱我们所认为的,属于"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的应该有的演绎风格范畴。而巴塔戈夫演绎的拉威尔的独特性却让我第一次听就记住了他。在我看来,他演绎的拉威尔显然和他的作曲风格一样——太前卫(avant-garde)了,以至于再版他这张唱片的Arbiter公司直接简单粗暴地以《The New Ravel(崭新的拉威尔)》命名了他这张唱片。这张唱片收录了拉威尔的《库普兰之墓》、《夜之幽灵》和《高贵而忧伤的华尔兹》三部钢琴独奏作品,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他所演绎的《库普兰之墓》。拉威尔在1914—1917年间以巴洛克时期的舞曲风格谱写了这套组曲以纪念在一战时期去世的母亲和战死的朋友们。组曲的标题,加上拉威尔本人对组曲"在永久的寂静中,死者已经足够哀伤"的评论,让人很难不去揣度作曲家创作时内心的波动而主观地去阐释这些感情。虽然这套组曲不乏个性十足的演绎,但与巴塔戈夫的相比,就像是一套色香味俱全的米其林三星法餐对比一枚没有与食材捏合的寿司舍利——或绚烂或靓丽的色彩和马上侵占口腔的味道对比某种第一感觉的平淡。而在日本传说中,米中居住着神明。对于寿司而言,米更是灵魂,是正确引出鱼获真正味道所必需的媒介。初听巴塔戈夫的演绎会由于没有感到法系作品应有的味道而感到失望,但是用不了太久,它真正的滋味便会慢慢扩展开来。巴塔戈夫的演绎,是无色和无表情的,但这并不代表音乐本身没有表情。你可以听出巴塔戈夫在处理这些曲子的结构上有匠心独运的地方,他并不追求速度的变化,整套曲子都是以一种温吞且均衡的速度运行着。对于这些仿古风的曲目,他对结构的处理非常的精妙,充满趣味又相当干净工整,圆润又有弹性又无矫饰感。这应该是得益于尼古拉耶娃的教育,但是和她相比,巴塔戈夫的键触显然更中性,撇除掉了尼氏风格中的一种清新芬芳的味道,这种对于结构本身的思考和处理的合理布置,似乎让听众绕过了演奏者的主观传递,而更自然地拥抱音乐本身。而巴氏的键触的无色感则是似乎剥掉了演奏者这层滤镜,只是提供光线明暗,让音乐本身的颜色显露出来。而之后的《夜之幽灵》,巴塔戈夫依旧是保持了这种无比中性的风格,其他钢琴家在演奏此曲时绞尽脑汁想要开发的戏剧性或是神话氛围也被他完全撇弃掉,只是温吞且速度稳定精细地编织着每一个音。这种演奏手法淡化了人们演奏拉威尔作品时常常会加上的"法国"、"印象派"、"色彩感"等等的定语,使得演奏的主观性变得透明,让演奏化身寿司米,让作曲家,亦或是观众的主观感受,变成了美味的鱼——和寿司米一同在口中炸裂开,让那复杂却美妙的滋味扩散。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挑选重制录音上口味挑剔的Arbiter公司会选择这么一位在圈内有些默默无闻的钢琴家的录音进行再版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