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还不听古典音乐的单声道录音 ——探寻《DG的单声道时期》录音套装

2016-6-8 14:41| 发布者: moyo仔| 查看: 2402| 评论: 0 |原作者: 谢胤杰

简介:为什么要听单声道 作为一个已经在唱片收藏之路上走了一整个大学生涯的人,对于聆听唱片方面的话题,总是很多话要说,尤其是对于我比较熟悉的古典音乐唱片方面。 在读大学的时候,我每个月多多少少还是能靠着工作拿 ...
为什么要听单声道

作为一个已经在唱片收藏之路上走了一整个大学生涯的人,对于聆听唱片方面的话题,总是很多话要说,尤其是对于我比较熟悉的古典音乐唱片方面。

在读大学的时候,我每个月多多少少还是能靠着工作拿到一些工资的,虽然不是特别多,然而由于我的生活水平并不需要多高,因此每个月还是能拿出一点钱来满足我收集唱片的“收集癖”。但是这一点钱毕竟不是很多,所以每次到唱片店,都得在货架或者箱子前面磨蹭一两个小时,顺便跟唱片店老板混个脸熟。除了避免呆得过久被扫地出门以外,要是和经营二手唱片的店主混个脸熟,大概以后还是多少能拿到折扣的。

前一阵子,我对自己的“库藏”做了一次简单的整理,不经意之间发现,手头上拥有的唱片很大一部分都是属于音源老旧的单声道唱片。看到这些单声道唱片上面的名字,不难想象到当时我把它们买下来的原因:福特文格勒、吉泽金、克莱斯勒、巴克豪斯、尤金娜、兰多夫斯卡……Arbiter公司发行的那张《吉泽金演奏勃拉姆斯》唱片我连拆都没有拆,原因并非我等着这张唱片升值120倍然后卖出去,而是因为这张唱片中,吉泽金演奏的勃拉姆斯《第三钢琴奏鸣曲》太过精彩——相信各位读者会记得我总是在过去很多期的杂志中对这张唱片絮絮叨叨。于是我做了一个很“中二”的决定:等我化成灰之后,我要把这张唱片也一同带进坟墓之中。

对于这些“老旧”唱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单声道录音技术流行的年代,正好和古典音乐艺术的一个繁盛时期重合。自1877年留声机发明开始到1956年立体声启用的“单声道年代”,让后人能够听到那个繁盛时期的声音;同样地,这个繁盛时期对于音响效果的追求让录音技术不断向前发展。这一个繁盛时代,古典音乐艺术发展到一个令很多人都无法想象的艺术高峰,这个时期的音乐艺术不单单与音乐史上一些巨大的身影直接联系,而且还留下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但当我们窥探这一段繁盛时期背后的阴影时,就可以发现这个年代实际上是“诸神的黄昏”:在此之后,我们与那些巨大身影留下的优秀传统渐行渐远,很多人割裂了自己与伟大过去的联系,认为那不过是孔乙己老残迂腐的身影。他们自以为正在探索光辉的新世界,然而却将火把遗弃在洞穴的入口,自己则在黑暗中摸索一条不知道通向何方的出路。

这两个时代的见证者中,有不少人摒弃了那些光辉,跟随那些人走入黑暗之中,从此不再思考关于旧时光的哲学理念和文化内涵。这些人关心的是音乐的表象以及其带来的感官刺激,当中的大部分人从来不会思考音乐内在的意义,遑论音乐的历史和与其他艺术领域根深蒂固的联系了。

幸运的是,总有人依然记得我们这个时代与过去的联系,他们正在尝试让我们记得一些伟大传统的——尽管当中混有商业性的因素,但只要有人记得,这点余火总是能传下去的。

左:约胡姆指挥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
右:福特文格勒,他的指挥艺术在如今依然受到热爱


《DG的单声道时期》

我记得在我“入坑”——单声道录音的大坑初年,一群同好们聚在一起,谈了一个小学生聚会时候会说的话题:“假如我有几百亿,我要干什么?”

当然,话题其实不是这个,而是“假如我有钱(说得好像会有一样似的),我要买下哪个唱片公司,让他们把丢在仓库里面的货都拿出来出版了”。

这个话题的矛头毫无疑问地率先指向了五家唱片公司:德意志留声机唱片公司、迪卡唱片公司、西敏寺唱片公司、EMI唱片公司(那个时候EMI还没被华纳收购)以及旋律唱片公司。为什么是这五家公司呢?还不是因为他们的历史实在太过悠久,在他们的仓库里珍藏着多年前就纳库的无数珍宝。而这些珍宝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它们的存在,但就是没法听到,甚至连窥探实物的机会都难以登天。前辈清闲寺老师当年醉心奥柏林和伊贡诺夫的音乐艺术,然而他们两位巨人的录音实在是凤毛麟角。后来一位热心的日本友人伸出了援手,这位日本友人收藏有伊贡诺夫在旋律公司78转录音时期的唱片,他自己全部转录,并尽数发给了清闲寺老师。

肯普夫,也是DG旗下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了

至于闻名遐迩的德意志留声机公司,这个被很多人叫做“大俗唱片公司”的厂牌,在当年可是名家风流的集合之地。我们所知道的大部分属于单声道时代的名家都可以在这里找得到。我们对这一间唱片公司在单声道时代唱片的认知,都集中在二战之后。对战后录音情况比较熟悉的朋友或者唱片藏家应该会对那段时候的德意志留声机公司黑胶唱片有印象:米黄色的底色,中间一条黄色绶带自上而下穿过;缎带的上部是德意志留声机公司独有郁金香徽标,下部是唱片的信息。德意志留声机公司的唱片在当时可是非常受欢迎的,甚至在1949年后的中国,宋庆龄还专门委托有关部门,购买了一张威廉海姆·肯普夫的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唱片。

当然,我们亲爱的德意志留声机才没有很经常地发行这些唱片,当中原因很多,不过其实业界也是三缄其口,不说点什么。大概是因为对于不出版单声道唱片遗产的原因,大家的原因都差不多,类似于版权归属、母带老化丢失或者就是想存着等到几十年以后再发行可以卖个好价钱;当然,既然有立体声技术了,谁还有心思去录制和发行单声道。

所以,德意志留声机唱片公司对单声道唱片的整理和出版在进入立体声年代之后的数十年间都基本上没有管单声道录音的问题。单声道录音的集中再发行,可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大师原版”系列,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大禾花”系列中的一部分。这一个部分中收录了很多艺术家在单声道时代于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录制的唱片,有时候一两张CD已经是这个艺术家的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录的全集了。这些唱片不少是首次出版或者首次CD化,由于性价比极高,“大禾花”系列非常受欢迎,使其在足足三十年后,仍然是德意志留声机公司的稳定收入来源之一——但也就仅仅是那些名家名演了。另外的出版,集中在德意志留声机公司百周年和111周年的纪念,他们分别做了30张和20张CD的合集。然后在前阵子的“大禾花”系列再版中再版了一些,然后就到这一套《DG的单声道时期》了。

作为本世纪初二十年规模最大的一次单声道唱片发行活动,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可谓是下足了本,一口气将51张非常重要的单声道录音打包发行,而且其中有17张还是首发,当中可以窥见很多非常珍稀的录音。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张,是苏联合唱指挥亚历山大·亚洛夫指挥苏联哥萨克合唱团演唱苏联歌曲的录音。这张唱片笔者是第一次听,立马就被吓到。首先从艺术效果上来说就无懈可击,而且我个人认为,在当时西方的唱片工业产品中听苏联顶尖音乐家的演绎简直就是一件充满激情和火花的事情。说句实话,你要音质,这套唱片有,你要艺术,这套唱片也有。那么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听单声道唱片?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